三苏文化对西蜀园林的影响

来源 :当代旅游(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zhiyao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苏文化是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历史上的瑰宝,内涵丰富,是至今仍然充满活力的学术领域。西蜀园林是由我国西南地区孕育出的特有的地方传统园林体系,研究三苏文化,尤其是苏东坡文化与其发展的关系,对地方园林景观发展、地域传统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为主要案例,研究三苏文化在其发展沿袭中的重要影响,延伸论述三苏文化的审美品格对西蜀园林的深远作用,探索地方名人文化及地方精神在园林景观中设计应用的原理和意义。
  关键词:三苏文化;西蜀园林;三苏祠
  西蜀园林是我国传统地方园林体系中的重要一支。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西蜀园林的发展过程和景观特色进行了研究和归纳,但与其他地域类型园林相比,成果依然较少[1]。西蜀园林以其独立的园林体系、独具一格的造园风格,显示了地域历史和文化在景观造园中重要的前提影响,对研究新时期景观园林风格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形成了著名的“三苏”蜀学体系[2]。三苏文化,尤其是东坡文化,是四川传统文化,乃至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部分。其中,苏轼在绘画、饮食、茶艺等方面造诣颇高,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3]。研究三苏文化对西蜀园林的影响,对于学习名人纪念园的营造手法、研读西蜀园林文化内核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三苏文化文化研究亦能产生案例衍伸参照的作用。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三苏文化的艺术特征
  本文中的三苏文化内涵主要指三苏文艺思想和哲学内涵。近年来,学界对三苏文化,尤其是苏轼的哲学及艺术思想的研究日益增多。多位学者认为,三苏思想一脉传承,反对雕琢、提倡自然、古朴平淡、开放旷达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4]。一般认为,三苏艺术哲学思想的渊源为儒佛道综合的自然观,其中,尤以“自然天成”为其主要特征[5]。对三苏的文化研究成果中,尤以对“大苏”——苏轼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而准确。苏轼的艺术哲学,被概括为真实论、传神论、自然论和法度论,在诗文、书画中皆能得到验证。他认为,艺术要出自于肺腑,如真临实境,直面现实;讲究画龙点睛,简洁凝练;绚烂之极,反造平淡,随物赋型,萧然出尘;作画作文要遵循一定的法度,新意往往出于法度之中[6]。
  (二)西蜀园林的发展特征
  西蜀园林以其完整性、独特性受到关注。西蜀园林类型丰富而独特,以名人纪念园、寺庙园林和祀祠为主流,水景为其重要的景观组成元素[7]。宋代四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事业达到了顶峰,园林发展加速。在经历明末战火之后,四川园林在清朝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继隋唐五代时期时候,清中期成为了四川园林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8]。桂湖、武侯祠在唐代时,就已经在地区和全国有名的园林名胜。“古雅清旷、飘逸乡情”被用来概括名人纪念园的风格风貌[9]。
  二、三苏祠与三苏文化
  三苏祠地处四川眉山,是古今文人凭吊三苏之处,元、清、民国各时期的修缮和维护工作不断进行,既继承了原有的宋代民居的布局和风貌,又根据三苏文化品格增添了若干景点,以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形制。因此,可以说三苏祠是在各时期为缅怀祭奠三苏,以各时期理解的三苏思想影响下,反复扩建改造的一座古典园林。
  (一)三苏祠简介
  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宅。北宋时期为家居庭院,元代改建为祠,明洪武年间重修。明末毁于战火,仅存五碑一钟。自康熙四年至光绪二十四年,243年间,将三苏祠主题及园林部分进行了逐步的重修。三苏祠东部基本遵循故宅遗址、文人诗词的历史遗迹进行重建,保留了原有的风韵,学者一般以三苏祠东部为主要研究对象[10]。
  (二)造园艺术手法
  三苏父子文学造诣非凡,名垂千古。尤其是苏轼在文、书、画、园上的高超技艺及其复杂的任官经历,使该园林具有了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有”三分水、二分竹“和“岛居“之称[11]。
  1.轴线组织景观序列,体系完整
  园林分区明确,东院与西部园林之间以假山进行分隔,空间层次清晰。南大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一线,建筑及景观空间序列通过明确的轴线方式进行组织,基本再现了宋代民居的布局特征,亦体现了名人纪念园林所具有的礼制之严肃气氛,同时满足园林纪念及陈列功能。主轴的东西两侧以水景为主线进行穿插和联系,将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等景观建筑进行有机的组织,形成了与主轴平行的两条辅助轴线,构成了游览的环路,整体秩序井然,达到了礼乐和谐的境界。三条轴线的构建也体现了清晰的历史痕迹:元代由苏氏故居改建为祠时,基本保留了其原有五亩左右范围民居的风貌,形成了主轴线的主要建筑;后经战火洗礼,到清康熙重间飨殿、启贤堂、木假山房、瑞莲池及瑞莲亭,形成了主轴线的主题部分。
  2.理水通源,虚实相生
  三苏祠以活水造园,自瑞莲渠引岷江水系之水,院内水系布局精妙,东西两大水面与北部细长水体划分出四片陆地岛区,各自大小不同,具有变化。建筑有一定秩序的分布于岸边池畔,顾盼生姿。
  西侧湖面的整体布局又与其东岸建筑彼此呼应,形成连片但又有机的西部湖区岸线。百坡亭跨于瑞蓮池上,形成了景观手法中常用的虚隔手法,将水面一分为二,与其南边的瑞莲亭、碑亭形成对景;透过百坡亭形成的框景,又能看到东坡像,南北两部分空间相互呼应,景深拉长。东部湖区亦为大片荷塘,与其西岸密度较大的成片建筑相平衡,仅设置抱月亭、绿漪亭南北相望,中部由东厢房的双重月洞门,形成中部的虚隔,增加层次。
  3.取法自然,情理皆美
  三苏祠尚为苏宅之时,东院西角就因地势低洼而成水池,苏氏在此基础上扩大水系,将外部河流水系引入园林,经后世不断扩建形成现在的水系。模拟自然中的湖、溪、河以及岛、堤等形态进行构图,结合地形进行分布建筑群,层次分明,浑然天成。山水与建筑风格整体以朴拙为主:堆山以场地内疏浚水渠而得土石为材料,堆成山岗的形态,营造山野趣味,而不求奇峻。这种假山透露出的审美与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中完全不同。三苏祠的植物配置特色非竹及荷花莫属。多种竹类随地形布置,形态各异,荷叶婷婷,夏观花秋听雨,表现出文人的铁骨和灵性。   三、三苏文化对西蜀园林的影响
  (一)自然朴实之美
  苏轼本人崇尚天然意趣,喜清新典雅之风,其书画重在写意。整个三苏祠简洁朴实,平淡隽永,以自然山水为骨,减少工匠之气,亦不热衷造人工自然,基本遵从了三苏“天工与清新”的审美哲学。秉承这一美学原则,各时期的造园活动都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其造园成果才能彼此很好的融合承衍。
  (二)扬善弘美之功
  三苏祠作为重要的名人纪念园林,并非以宏大的规模或精巧的小品取胜令人印象深刻,但以历代营建的过程和从中透出的尊师重道的精神取胜。楹联题词、小品山水,不为新奇,而从基本构成要求出发,遵从法度,体现场地历史价值;空间营造没有固定陈式,院落组合灵活多变,虚实交错,以纪念功能为主、真实体现生活场景。遵从自然、追求真美,是三苏文化审美性格中的重要特征,也对西蜀园林产生了重要的推力。
  四、总结
  三苏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对众多艺术形式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以自然为真美、自法度出新意的思想对地域园林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进作用。这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深刻的启示: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从古人的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不仅对三苏文化在园林中的正面影响的探索、乃至对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背景下的融合和再生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作者简介:陆慕秋,1987年生,女,助教,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张颖,1989年生,女,助教,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樊丽,1986年生,女,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婷婷.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D].天津大学,2012.15.
  [2]冷成金.试论“三苏”蜀学的思想特征[J].福建论坛,2002,(3):71-77.
  [3]三苏文化与眉山地区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三苏文化与眉山精神[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1999,(4):74-77.
  [4]许外芳.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复旦大学,2003.
  [5]崔承运.论苏轼的艺术哲学——以文学散文为中心[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5,(2):78-86.
  [6]贾玲利.四川园林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179-180.
  [7]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91-191.
  [8]蒋侃迅.园之理法 法无定法——三苏祠造园艺术简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4):14-17.
  [9]蔡致洁.川西名胜园林形成发展及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7:63.
其他文献
“东汉以其书法实践和理论上的光辉成就迎来了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①也正是在汉代书法的文字造型出现了一个质的突破,即是“隶变”,它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技法,又在其基础之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了各国间交流的密切,交通手段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进步。在国际旅游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旅游文化也日益繁荣。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多语言和导游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本文从旅游文化视角出发,对多语言和导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创新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多语言与导游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文化;多语言;导游复合型  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行业导游提出了更高
江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一个石油化工基地,是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最多、最集中、市场发展最好的地区.江苏省化工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石化工业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民营石化的异军
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自身竞争能力、长远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提高物资管理水平是企业的重要工作。然而,在当前企业物资管理当中,依然存在
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与发展,通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不断更新教学的手段,从而实现了将教学成果进一步完善化,使学生对生物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由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并在此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0年,本文就此谈谈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教学的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变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147-01    教育和教学改革经历了风风雨雨的30年,本人从事教学和育人的工作也经历了风风雨雨30年。这对我来说,经历了人生坎坷,
据悉:湖南省委、省政府最近明确提出,在将要进行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中,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机构不动,领导格局不变.
期刊
当前,政府对公用事业在投资监管、价格监管、进入监管和企业竞争行为监管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由于部分经营主体从单一国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政府监管工作就
随着我国施工企业发展不断加快,施工项目有着投资大、项目杂等特点,建设环境也日益复杂,因此必须做好施工企业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高档案编制质量,这对施工企业的稳定长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