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罗彝语的分裂式数量短语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mk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罗彝语中的数量短语在表达不定指意义时,不跟名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只能出现在动词前,作为分裂式数量短语使用,语义上指向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呈现“形义错配”现象。日语中存在类似的漂移式量化词。与日语不同的是,腊罗彝语的数量短语和名词紧贴在一起时,两者仍无法构成一个句法成分,腊罗彝语中不存在表达不定指意义的“名数量”结构。我们发现腊罗彝语的分裂式数量短语通过量化个体事件的子事件来达到量化个体变量的目的。当分裂式数量短语由于受到某种制约无法表达不定指意义时,作为最后的补救方式,腊罗彝语只能借助名物化关系结构迂回表达。腊罗彝语呈现出的“分裂式数量短语”现象目前在汉藏语其他语言中还未曾发现,它的成因、地理分布、语法表现以及类型学意义都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其他文献
2018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辞书学会主办的“与改革开放同行——纪念《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科研机构、高校、出版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第十届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拟于2020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开封市召开。本届会议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方言》编辑部、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将就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尤其欢迎方言语法调查方法、方言语法与历史语法、方言语法与语言类型、方言语法与语言接触等方面的论文。凡有意与会的学者,请于2020年4月15日前将论文提要电子版发送至会务组邮箱liqi@cass.org.cn。论文提要经学会学术委员会评审,被录用的作者将于6月下旬收到与会通知。
第十二届全国语文辞书学术研讨会拟于2019年10月下旬在重庆市西南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第十五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拟于2020年8月中旬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湖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是一个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欢迎学者就文字、语音(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
由安徽省语言学会主办、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安徽省语言学会第十九届年会暨换届工作会议,于2018年12月21日至23日在淮北师范大学召开。一百多位会员出席了本届年会,宣读论文75篇。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语委办领导等到会致辞,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黄德宽教授做学会工作报告。年会的语言学论坛由李铁范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谊生教授、安徽大学曾良教授做了大会学术报告。年会还设立文字与词汇、方言与音韵、语言教学与汉语语法三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讨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耐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3月5日21时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2岁。杨耐思,湖南省临湘县人,1927年10月20日出生,笔名杨道经。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学习,1954年随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5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以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并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副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为汉语音韵史,指导老师为罗常培先生、陆志韦先生。1960年毕业后留在语言研究所工作,先后在汉语史组(室)
本文讨论汉语“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漂移及其句法语义条件,揭示其叙实性漂移的概念结构基础;还构拟了动词“忘记”从叙实动词到反叙实动词,最后演变出反事实条件标记的语法化路径。文章发现,“忘记”类动词的叙实性跟其宾语小句的现实性相关:当其宾语小句表示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和相应的否定式都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当其宾语小句表示非现实事态时,表现出反叙实动词的特点,即肯定式蕴涵其宾语小句为假,而相应的否定式却蕴涵其宾语小句为真。文章指出,动词“忘记”的反叙实意义和情感色彩,为其虚化为反事实条件标记
本文通过分解语气词的的功能要素构建出各自的功能模式:肯定语气词=(对命题)肯定及其强度+(对听者)提醒及其强度、惊讶语气词=(对命题意外性)惊讶+风格、确信语气词=(对肯定答案)确信+(对听者)态度、确认语气词=(对祈使语气)确认+(对听者)态度。而后依据功能模式,在各自的原型语气结构的中性语境句里逐一对比各类成员的功能要素异同以确定其口气,并分别构建出4类语气词的口气子系统。
本文对豫北方言名词变韵的参与语素进行讨论,从豫北方言名词变韵与D变韵的区别、“侄儿”一词的读音、明清时期河南方言“儿”和“子”的读音、边音[l]的性质等方面入手,指出以往所说的Z变韵不能排除是儿化韵,进而提出豫北方言儿化韵的其中三个层次:[u ou]层,[?]层和[?]层。
“王三”二等字很少作切上字,二等字喉牙音的切上字避免使用一、三、四等开口字,“王三”三等字用非三等字作切下字时都是一等合口或二等字,二等字“类隔切”切下字只用牙喉音字。这些现象集中说明“王三”二等字具有一个与合口u性质相近的介音。《晋书音义》、“王二”、《俗务要名林》均不用非二等的开口字作二等韵切上字,《广韵》二等韵的异读大多数为合口字,这些也证明了中古二等字的介音性质。中古的音系格局、对音材料与后世方言也可作为旁证。根据以上材料,中古二等介音为听感接近u的,二等合口介音u违反OCP原则导致脱落。二等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