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2日,恩施市正式成为全省第二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市。2014年以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这是该市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恩施市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教育资源紧缺现状有明显改善”的目标,以实施“五大工程”为着力点,正在开启幸福教育之旅。
一、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今年3月,恩施市启动了“百名校长千名教师入万户家访”师德主题教育活动,5000多名教师走村入户,宣讲教育惠民政策,了解生情学情,为贫困学生、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家庭办实事,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师德素养,和谐了家校关系。几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项教育活动,完善制度正行风,典型引路铸师魂,注重振作团队精神,师德师风大为好转。三年共表彰了250名师德模范、300名优秀教师、6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有21名教师获国家、省级表彰。一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坚定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在2010年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教育系统评议结果位居所有被评单位第二名。
实践研修培训,让教师真正学有所获,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了学习提高的快乐。创新培训形式,建立和完善了市、乡、校三级培训网络,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市继教中心先后举办了30余个培训班集中培训达4000余人次。25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国家、省级培训。通过采取实践研修与远程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恩施市把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作为大事来抓,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采取从资教教师中直接选聘、定向招录农村学校教师及公开招考补充教师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源头活水”流向“幸福教育”。三年共从一类师范类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招高中(职中)教师48名;公开选调优秀高中教师53名;定向公开招聘了13名农村边远乡镇小学教师;按政策直接选招了服务期满的73名资教生到初中任教;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农村教师145名;考核签约了380名资教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让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农村薄弱学校输送。2010年,城区新建的标准化学校施州民族小学和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新塘乡中心小学实行“捆绑考核、联盟发展”,两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推行“一体化”模式。施州民族小学派出一名中层干部到新塘乡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两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跟岗学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试点学校的示范作用逐步显现。14所城区与农村薄弱学校常年开展对口交流和结对帮扶活动,仅教师互访交流就达800人次。
二、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让学生快乐幸福成长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以人为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导向,确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意味着要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涵和首要指标。当前,恩施市正积极培植“高效课堂”建设实验学校,其目的是让教育用幸福来丈量,组织学生构建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共同体,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幸福旅程”。
2009年以来,恩施市一直在探索建设高效课堂,分三个层次稳步推进。高中阶段狠抓课程改革,以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及教师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高中高效课堂建设;城镇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高效课堂建设思路,有效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幸福教育模式,推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实现质的转变,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相长,实现“负担减轻、质量提高、学习快乐、幸福成长”的目标;村级小学重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按标准想方设法开齐课程,确保开足课时,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尽一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增强幸福教育满意度
今年1月25日,恩施市舞阳中学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该工程投资2690万元,将新建教学楼9600平方米,设教室60间,改建餐厅2400平方米,配套改扩建运动场19200平方米、道路3760平方米。建成后,人均校园面积不足4平方米、每个班均为超级大班的矛盾将得到缓解。投资6000多万元就近迁址新建的施州民族小学,已经成为周边同类学校的示范学校和窗口学校。位居恩施市城郊的龙凤高中去年启动了扩建工程,总投资达1.2亿元。
这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大手笔,只是恩施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分层推进、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全面提高”的原则,三年来,实施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一批项目,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工作、生活、学习条件。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也为改善办学条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仅2010年,恩施市共投入经费474万元,为80所村级小学建好了标准化的图书室,3所初中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65所中小学配置了音体美器材,添置了506台计算机,101台多媒体投影,43台50寸平板电视机和88套电子白板。恩施市一中、小渡船中学、红庙小学等12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该市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试点工程,在农村学校实现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全覆盖。目前,已累计投入600万元,建成卫星收视点234个,光盘播放点168个。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帮助下,通过空中课堂,山里娃同样感受到名师课堂教学的风采。
四、实施学校规范管理工程,保障幸福教育顺利推进
各乡镇中心学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已经成为辖区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心”、“业务指导中心”和“师生服务中心”。新塘乡制订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了联系点制度,形成了定期校务会议制度。沐抚办事处落实精细化管理、指导和服务,实行了工作月安排、月督办、月评估制度。崔家坝镇定期组织召开学校管理工作交流研讨会,为各校搭建了展示办学特色的平台,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狠抓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转变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职能,由原来的注重经营调整为强调服务、指导和监督,在各学校扎实开展“五创”活动。2010年,全市投入70余万元在5所中小学实施“十有八配套”建设,提升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恩施市教育局被表彰为全省“四个创建”先进县(市),4所学校获得湖北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
加强督导检查,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全面落实教育督导工作任务,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全市完善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示范学校评估细则、教育责任目标考核细则和中心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实施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夯实幸福教育基础
“安居落成歌盛世,杏坛春暖沐党恩。”3月5日,恩施市白果乡初中5套教师经济适用房和16套周转房工程如期封顶,即将入住的老师在安居楼门前贴出精心撰写的对联,表达激动喜悦之情。
2010年,恩施市实施了440套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其中新建399套,维修改造41套,建筑面积18474平方米,范围覆盖13个乡镇、21所学校。
为了让校园更加平安、和谐,恩施市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教育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实现了责任明确、措施常态、工作落实的安全管理目标。市政府投入378万元,给部分学校新建和维修院墙、补贴安保经费。鉴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缺编、缺生活管理员的问题。采用“占编不进编”的办法配备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款解决经费问题。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安全教育措施、强化安保措施、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学校安全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了教育战线总体平安,为打造幸福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闵之杰
一、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今年3月,恩施市启动了“百名校长千名教师入万户家访”师德主题教育活动,5000多名教师走村入户,宣讲教育惠民政策,了解生情学情,为贫困学生、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家庭办实事,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师德素养,和谐了家校关系。几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项教育活动,完善制度正行风,典型引路铸师魂,注重振作团队精神,师德师风大为好转。三年共表彰了250名师德模范、300名优秀教师、6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有21名教师获国家、省级表彰。一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坚定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在2010年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教育系统评议结果位居所有被评单位第二名。
实践研修培训,让教师真正学有所获,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了学习提高的快乐。创新培训形式,建立和完善了市、乡、校三级培训网络,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市继教中心先后举办了30余个培训班集中培训达4000余人次。25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国家、省级培训。通过采取实践研修与远程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同行互助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恩施市把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作为大事来抓,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采取从资教教师中直接选聘、定向招录农村学校教师及公开招考补充教师等方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确保“源头活水”流向“幸福教育”。三年共从一类师范类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招高中(职中)教师48名;公开选调优秀高中教师53名;定向公开招聘了13名农村边远乡镇小学教师;按政策直接选招了服务期满的73名资教生到初中任教;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农村教师145名;考核签约了380名资教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让优质学校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农村薄弱学校输送。2010年,城区新建的标准化学校施州民族小学和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新塘乡中心小学实行“捆绑考核、联盟发展”,两校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推行“一体化”模式。施州民族小学派出一名中层干部到新塘乡中心小学担任校长,两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定期交流跟岗学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试点学校的示范作用逐步显现。14所城区与农村薄弱学校常年开展对口交流和结对帮扶活动,仅教师互访交流就达800人次。
二、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让学生快乐幸福成长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以人为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导向,确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意味着要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涵和首要指标。当前,恩施市正积极培植“高效课堂”建设实验学校,其目的是让教育用幸福来丈量,组织学生构建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共同体,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幸福旅程”。
2009年以来,恩施市一直在探索建设高效课堂,分三个层次稳步推进。高中阶段狠抓课程改革,以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及教师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高中高效课堂建设;城镇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高效课堂建设思路,有效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幸福教育模式,推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实现质的转变,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相长,实现“负担减轻、质量提高、学习快乐、幸福成长”的目标;村级小学重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按标准想方设法开齐课程,确保开足课时,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尽一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增强幸福教育满意度
今年1月25日,恩施市舞阳中学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该工程投资2690万元,将新建教学楼9600平方米,设教室60间,改建餐厅2400平方米,配套改扩建运动场19200平方米、道路3760平方米。建成后,人均校园面积不足4平方米、每个班均为超级大班的矛盾将得到缓解。投资6000多万元就近迁址新建的施州民族小学,已经成为周边同类学校的示范学校和窗口学校。位居恩施市城郊的龙凤高中去年启动了扩建工程,总投资达1.2亿元。
这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大手笔,只是恩施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分层推进、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全面提高”的原则,三年来,实施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一批项目,共投入资金近3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工作、生活、学习条件。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也为改善办学条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仅2010年,恩施市共投入经费474万元,为80所村级小学建好了标准化的图书室,3所初中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65所中小学配置了音体美器材,添置了506台计算机,101台多媒体投影,43台50寸平板电视机和88套电子白板。恩施市一中、小渡船中学、红庙小学等12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该市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国家级试点工程,在农村学校实现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全覆盖。目前,已累计投入600万元,建成卫星收视点234个,光盘播放点168个。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帮助下,通过空中课堂,山里娃同样感受到名师课堂教学的风采。
四、实施学校规范管理工程,保障幸福教育顺利推进
各乡镇中心学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已经成为辖区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心”、“业务指导中心”和“师生服务中心”。新塘乡制订了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了联系点制度,形成了定期校务会议制度。沐抚办事处落实精细化管理、指导和服务,实行了工作月安排、月督办、月评估制度。崔家坝镇定期组织召开学校管理工作交流研讨会,为各校搭建了展示办学特色的平台,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狠抓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转变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职能,由原来的注重经营调整为强调服务、指导和监督,在各学校扎实开展“五创”活动。2010年,全市投入70余万元在5所中小学实施“十有八配套”建设,提升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恩施市教育局被表彰为全省“四个创建”先进县(市),4所学校获得湖北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
加强督导检查,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全面落实教育督导工作任务,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全市完善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示范学校评估细则、教育责任目标考核细则和中心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
五、实施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夯实幸福教育基础
“安居落成歌盛世,杏坛春暖沐党恩。”3月5日,恩施市白果乡初中5套教师经济适用房和16套周转房工程如期封顶,即将入住的老师在安居楼门前贴出精心撰写的对联,表达激动喜悦之情。
2010年,恩施市实施了440套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其中新建399套,维修改造41套,建筑面积18474平方米,范围覆盖13个乡镇、21所学校。
为了让校园更加平安、和谐,恩施市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教育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实现了责任明确、措施常态、工作落实的安全管理目标。市政府投入378万元,给部分学校新建和维修院墙、补贴安保经费。鉴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缺编、缺生活管理员的问题。采用“占编不进编”的办法配备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款解决经费问题。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安全教育措施、强化安保措施、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学校安全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了教育战线总体平安,为打造幸福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闵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