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的作用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1000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态问题逐渐加剧的基础上,人们加强了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林业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给予了重视,但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要想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的效果,就需要先解决病虫害问题,充分发挥病虫害防治的作用,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稳定开展。下文主要分析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并对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以及成因做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是林业建设中伴随发生的主要问题,一直以来都对林业建设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是影响林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因此,要想达成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森林病虫害问题,可以认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最终效果,森林病虫害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急需了解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
  1  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分析
  1.1  提高树木幼苗成活率
  在林业建设中,树木幼苗的成活率是影响林业建设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成活率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影响最终的建设效果,还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分析影响幼苗成活率的因素,除与树种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相关外,还与外部因素相关,其中病虫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旦幼苗阶段受到病虫害影响,便会限制树木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建设效果。为此,在幼苗生长的阶段便需要时时关注幼苗的长势,争取及时发现病虫害影响,在发生病虫害的第一时间加以防治,从根本上消毒病虫害对幼苗的威胁,促使其持续健康生长,这可有效提升树木幼苗的成活率[1]。
  1.2  增强造林结构的合理性
  在前期的造林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弊病,即林区中的林木种类较为单一,一般是以经济林为主,很少关注生态林的建设,且由于树种过于单一,导致林区中的物种类型较少,很难形成食物链,这就导致虫害问题频繁发生。此外,因林区环境统一,在发生病虫害问题时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范围传播。在此种背景下,林业建设人员从中总结了林业生态建设的经验,通过对造林结构的合理规划,丰富林区物种多样性,使其形成较为完善的食物链,做到对虫害的有效抑制。同时,林区中树种种类的增多也可起到隔绝病害的作用,确保在发生病害问题时可及时得到控制不会对林区造成大范围的病害影响。由此可见,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优化整合造林结果也具有积极作用[2]。
  1.3  防治水土流失问题
  病虫害防治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病虫害问题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当病虫害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时,必定会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此时林木根系也会更好的发育。林木的根系越发达越能起到固结土壤的作用,在降雨量较为丰富的季节中,也会在树木根系的作用下保障土壤不被冲刷,这可有效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
  1.4  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果
  林业生态建设与造林工作的质量直接相关,为了保障林业生态的建设效果,首先需要加强造林工作的投入。目前来看,病虫害问题是威胁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林业部门已经加强了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也取得了较好的造林成果,相对应的林业生态建设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因此,可以认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果也具有积极作用。
  2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成因
  2.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2.1.1  季节性特点
  病虫害的季节性特点表现为,病虫害的威胁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其中春秋两季的病虫害发生频率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春秋两季存在早晚温差过大的现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很容易滋生病菌和细菌,进而引发病害问题,尤其是春秋两季属于树木生长的关键时期,为细菌与病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当细菌与病菌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必定会对树木的健康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严重的病害可能导致树木枯死。另外,春秋两季也属于虫害苏醒的时节,虫害为了成功越冬,通常会在春秋两季大肆破坏树木,吸取树木中的营养进行自我繁育,这无疑会对树木健康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3]。
  2.1.2  地区性特点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还表现出地区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各地所处的气候环境不同,病虫害的产生特点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陕西来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环境较为潮湿,病害问题以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为主,因气候较为潮湿,如病害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则会发生腐烂问题。此外,虫害问题也呈现出地区性的特点,因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以及气候条件不同,为一些害虫创造了特定的生存环境,因此各地面临的虫害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
  2.2  森林病虫害问题的成因
  2.2.1  自然条件影响
  受到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多重影响,温室效应问题持续发生,致使生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同时森林覆盖面积也随之减小,此类问题的产生为病虫害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致使病虫害问题大肆发展,为林业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另外,在开展造林工作时,错误的造林结构导致林区的物种多样性难以保障,由于未能在林区内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导致虫害难以得到抑制,发生大范围传播的问题[4]。
  2.2.2  营林造林工作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林业部门为了谋取收益,存在过度砍伐树木的现象,致使森林覆盖率持续降低,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这很可能影响林木的抗病虫能力。当林木的抗病虫能力减弱时,其自身的长势会受到病虫害的抑制影响,严重影响林业生态建设的效果,形成极为不良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在造林作业时的作业流程不够规范,对于造林结构缺乏规划,并未关注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致使造林工作中存在盲目性的特征。尤其是在树种选择时,未能优先选择抗病虫能力较强的树种,且在栽植过程中也没有优选树苗,将受到病害或者虫害影响的病树清除,导致在造林之后就需要面临病虫害的威脅,对造林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3  森林病虫害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强化林业生态建设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
  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保障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稳定开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要求在进行林业生态建设时能够强化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首先,需要相关的林业生态建设人员提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认清病虫害问题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方法为,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不断强化林业建设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病虫害防治能力,使其在参与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注,从源头上入手,控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率,以此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整体效果[5]。
  3.2  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病虫害防治队伍
  由于病虫害问题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影响较为深远,需要指派专门的人员负责进行病虫害防治,为了达成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建议提高从业人员的选聘门槛,要求其既掌握基本的造林技术和知识,又要具备病虫害防治的经验。此外,在上岗前还需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尽可能提高病虫害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胜任此项工作,能够真正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为了使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还需及时向相关的工作人员同步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案例,使其积极吸取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经验,不断强化自身的工作能力。
  3.3  合理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且能够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效果。目前来讲,较为常用的生物防治手段为建设混交林,利用生物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抑制,这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影响范围。天然林中的树种类型较多,且均具备较强的自净能力,在遇到病虫害问题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而人工造林的区域其抗病虫害能力则相对较弱,这主要是人工造林的结构较为单一,树种类型较少,很难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为了改善此类问题,则可通过建设混交林的方式来弥补人工造林的不足,有效提升林区的树种多样性,确保在林区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达成抑制虫害的目标。同时,多个树种的合理栽植也能起到破坏病害以及虫害生存条件的作用,最终达成控制病虫害的目标。与化学防治手段相比,生物防治更有助于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因此建议优先选用此种病虫害防治手段。
  4  結语
  病虫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威胁林业建设工作的关键性问题,随着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病虫害防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很可能威胁林区生态环境,无法达成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率,优先选用生物防治手段进行病虫害控制。在今后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要想充分发挥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作用,则需主抓生物防治工作,采取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病虫害威胁,以保障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 杨建泰,梅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35):64-65.
  [2] 杨灼琦.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0(7):143-144.
  [3] 杨重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20(4):48-49.
  [4] 马芳军.论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价值[J].农家参谋,2020(4):110.
  [5] 罗正方.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影响[J].花卉,2019(2):270.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更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在基础环节得到保障,既农作物无农药残留,大力发展无公害栽培技术,合理利用转基因技术控制土地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已处于世界顶尖领域,加强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落实该技术到农村种植业,保证无公害栽培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无公害栽培的问题提出管理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果树在我国也得到了大面积种植,然而由于果树在种植期间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使得种植企业的经济收益无法有效提高,通过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果树所结果实的质量不但能得到保障,还能大幅度提高果树的种植效益。结合果树的种植现状可以发现,种植企业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果树的生长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广西省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
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对农田提供适合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的标准和具体提升策略,这样既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能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真正的让农民成为最终受益者,尝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的目标。本文,作者将从分析渝南地区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起点,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相应
摘要:西瓜在我国是一种重要水果作物,因其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止咽喉痛和牙痛等多种功效,且有助于治疗尿路感染和高血压等病症,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盛夏解渴最佳果品。文章针对露天西瓜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以此来促进我国西瓜产量和品质提升,以及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露天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应用  0 引言  我国地域宽广,南北方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南方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其先天的优势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了重要的转型期,为了能够更好地助力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林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文中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探讨林业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林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总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就生态环境而言,林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林业不仅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不断蓬勃发展,而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这背后,环境破坏问题不断凸显,习总书记的“两山论深刻的阐述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之下,生态建设也是一个重点问题,而在农艺师的工作不但可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还可以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帮助,正因此,农艺师这个职业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农艺师,重要的就是要清楚工作重点和意义。  关键
摘要:湿地资源是陆地上的主要蓄水保护区,也是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湿地资源遭到过度的开采和滥用,致使湿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湿地功能大幅度降低,湿地资源面积急剧下降,甚至在未来发展中湿地功能可能会彻底丧失。文章阐述了湿地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可行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旨在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以便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
摘要:水稻是安徽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确保水稻产出质量,优化水稻栽培体系很重要。文下由此而展开论述,分析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优化水稻栽培技术,确保水稻高产的思考,分别自选好水稻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做好育秧工作、合理组织密植、优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做概述,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种子处理;育秧;水稻高产  1 前言  水稻是安徽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