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vs.科学”与“哲学vs.宗教”——兼论儒学在现代中国的身份之争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o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重探“儒学”在新时代的定位问题,在我看来,要再度考察“儒学”与“哲学”、“宗教”、“政治”这三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为“中国哲学”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的近代化问题,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命题息息相关。其次,“儒学”究竟是“哲学”还是“宗教”?新的“现代化”的“儒学”,应该往哲学的路上走?还是往“宗教”的路上走?再次,“儒学”如何介入“政治领域”并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本文拟回到“现代中国哲学”之建立/发展的萌生阶段,重审现代学人/哲人对重建新儒学/现代中国哲学的努力,以此思考“儒学
其他文献
引入机构投资者以优化公司治理机制的德日模式已成为国际公司治理模式变迁的统一基础。本文首先对美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经验和捷克共和国利用机构投
内容提要“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雕塑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审视和重释传统,又要破除“西方中心论”从东西方各民族的雕塑文化中汲取人性健康的养料,既不失去和世界接轨的机会,又坚持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时代的我们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艰难悖反中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议题:1.重审中国传统的雕塑精神:天人和谐的圆舞与柔韧不息的智慧。2.重审中国古代人物雕塑之憾:主体人之缺失。3.重看西方雕塑中注重人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利益和道德具有内在关联性,这就为道德知行差异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以简历造假为例,阐述
经济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共同构成了集群的网络本质。经济网络分别从集群的产业关联及专业分工对创新源泉的持续支撑及人力资源支撑、竞合氛围对创新的“挤压”效应,确立了创新
在经济资本化、社会流整化、人口老龄化渐趋明显的形势下,通过引入资产建设理念,为全体国民尤其是那些边缘化、流动化群体建立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的灵活、便携、有弹性的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