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变化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众多精美艺术品中的代表。飞天在壁画中的姿态多是衣袂飘飘,持花卉乐器,迎风起舞。尽管不同时期的形象都有不同变化,但总体表现出了佛教的安乐与祥和。
  莫高窟初凿于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中原本土风格共存,且主要以西域风格为主。以大红为底色,线条粗犷狂放,色彩大胆而浓厚,显得古朴,原始气息浓郁。人物只略具人形,身体结构并无美感,身上服饰少而简单,面部表情单一。
  到了北魏,已有了明显的中土化。面部轮廓更网润、五官匀称,眉清目秀。线条更成熟、更复杂,整体给人以真实、和善的感觉。描绘手法已往写实方向发展。
  西魏则分裂成两种风格,“西域式”承接北魏時飞天造型,而“中原式”的人物形象参考魏晋时期标准的“秀骨清象”,改造成了清秀瘦削,身轻如燕,面含微笑的女性形象。发髻也由单束变成双髻,彻底抛却了原先的拘谨。
  北周又回复到西域式飞天造型。
  北朝战乱,民不聊生,人们的情感寄托于佛法。佛教作为外来教,与中原文化再度融合,飞天形象色调比较清新。
  隋唐对“飞天”做出创新,除女性外还添了一种秃发僧人式的形象,均十分富有生气,给人以欢乐、进取、自由奔放之感,飞天形象亦由原先的朴实变化成雍容华贵。其面部均称为非男非女相,既慈善又不失刚强。
  唐代后期,因政治原因,人物姿态上失去了欢快的动感。服饰变得清新淡雅,人体也由丰腴变得清瘦,神态更平和,显出庄重和肃穆,隐隐流露哀伤。
  隋唐以后,敦煌人心思安,他们反对战争,渴望回归以往的生活。此时“飞天”形象已失质朴与深沉感,显得世俗化、情绪化,整体缺乏生气。
  元代继承唐朝风格,基本无发展变化。(之前宋代也多为重修前朝壁画,无进展。而菩萨多显苦闷像——大抵是北宋期间对佛教持反对态度的缘故。)
  各朝壁画飞天形象的变化无疑是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要证据。而印度、希腊与西部少数民族和中原之间的文化一直在交互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新文化。
  古代的先民在壁上凿出洞窟,为自己的信仰,用描绘的方式祭奠永恒的神佛。他们做着延续千年的梦,在石壁上凝注了千年的舞韵、繁花与佳木的芬芳——以绚丽的、色彩流动的笔触为封印,留住时间的脚步。
  我们要不要再“变化”一下飞天的形象?我想,或许是必要的。
  待到此梦成真,今夕何夕?
  再忆起踏在窟中花砖上,每块砖石都仿佛是流动的古画。某种气焰在心胸升腾,汇聚成一股使人抬头仰望星空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其他文献
经历数次碰撞后,写作已不再是“写”,而是“说”;是与读者的交流,更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从字里行间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痕迹,思想的变化,更能反思自身的不足。  ——郭星言  新生代感言  我相信,写作是陪伴我一生的挚友。  无论是眼中的世界还是内心体验,我总喜欢把它们化作美妙的文字,欣赏它们徜徉在纸上的感觉。或许因为内向的性格,读书与写作渐渐成为我舒缓心情的最佳渠道。日积月累使我的文章逐渐体现自己的认知
女儿啾啾出生后不久,当时我还在催产素高峰期,正值“自己生的哪怕是瘌痢头也美”的阶段,她爸却开始念叨:“唉,刚出生的娃娃都不会互动啊。我同事的娃娃9个月,跟大人互动起来可好玩了。”   我按住自己的“家暴之心”,温柔地答道:“是,你说得有道理。但不好玩的娃也需要换尿布,快去吧。”   我发现啾啾爸是个“带娃路痴”。路痴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走着走着会忽然被直觉或路上某物吸引,继而拐入陌生的小道
8848.86米!2020年12月8日,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穆朗玛峰最新雪面高程一经发布,旋即引起网友热议。珠穆朗玛峰有多高?提及此问,不少国人可能会下意识地直接说出"8848.13""8844.43"这两个数字。今天,这一数字又进一步增长,达到"8848.86"。为什么要在2020年重新测量珠峰高度?珠峰的"身高"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测量珠峰,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你们学校最好的班是哪个?”  “七班。”  戴金边眼镜的老人,白发苍苍,不失威严。他转头吩咐站在身边的副手:“就把我们的DR-56号放在这个班吧,是时候让他单独和人类打交道了。”  “如果出现任何意外,请联系我,我们会提供合适的赔偿。”  摆在桌子上的名片上印着“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资深院士”,十分醒目。  “同学你好,请问这里是八年级七班吗?”一个背着书包的男孩走到正站在讲台上发呆的江骛面前。
随着“咔嚓”的关灯声,女生宿舍瞬间暗下来,大家都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  我也躺在床上,但睡不着。因为无事可干,我便开始挠头——我已整整四天没洗头了,整个头皮都痒痒的,而且越挠越痒。  突然,我的手指好像碰到了湿漉漉的液体——是水吗?我将手指伸到眼前,想看个究竟。可窗帘关得死死的,连月光都透不进来,我看到的只是手指模糊的形状。“算了算了,”我自言自语,“不会有事的。”我继续挠头,一不
奶奶喜欢吃剩菜。  每餐剩下的菜,她都会装在一个碟子里,舍不得丢。妈妈总提醒奶奶把剩菜倒了,剩菜不新鲜。奶奶总应道:“好,好。”可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兴许是之前的日子太苦,奶奶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妈妈也就由着她去了。  每每开饭前,奶奶就会把她留下的剩菜倒进锅里,滴上几滴酱油,洒上点儿鱼露,翻炒一遍。小小的厨房便蓄满了油烟味儿。酱油的香混合着各种菜味儿、肉味儿,闻起来还挺香。奶奶把炒完的菜装进一只
畫蚯蚓
期刊
初识《菜根谭》,便被“菜根谭”这三个字折服。究竟是怎样的玲珑心才能想到“菜根谭”这个意蕴深刻的名字呢!在平淡朴实中品味生活的真谛,是我对这个名字最深刻的感悟。我想这与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相契合吧!  《菜根谭》自问世以来,便为许多名人雅士、儒生学者所读,王夫之、曾国藩都曾深有体悟。以《菜根谭》所含哲理之广泛深刻,恐怕以我笨拙之笔不能表达其中的十之一二。但《菜根谭》于我,有如人生至宝,读之、思之
窗前的蔷薇在风中摇曳,宛若少女轻盈的舞蹈,美得让人心醉。而它旁边那盆风信子却毫无光彩——叶片枯黄,花残枝败,风一吹,只剩萧索。看来只有像蔷薇那样美丽的花儿才应该被放在温暖的窗前,享受阳光的沐浴和细心呵护,丑陋的风信子就应该置于室外,在烈日和狂风下自生自灭。我一边想着,一边将风信子丢到窗外……  某个春日午后,我被窗口的一抹亮色吸引住了——鲜艳的红在风中摇曳,盛开的花朵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我忍不住走
序幕  秦远山旁白响起:如今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世人的快乐都是相似的,活着……活下去。  林恨水旁白: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  秦远山:终究是我——一人的行歌。  电影名:一人行歌。  第一手札 原罪  S1.画室,早晨,内景。  空荡荡的房间里,秦远山背对着镜头,面前摆着一副画架,镜头慢慢拉近,转向秦远山的画纸,画纸上是尚未完成的人物画,风吹起画纸的一角。  S2.内景,教室,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