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又叫后进生,俗称差生,是指学校中那些智力正常,身体健康,而由于其他主客观原因使之与该生所在学校达到的学习水平,以及自己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在农村中小学中,这类学生大量存在。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自卑是其中重要一条。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自卑,并不是指客观上不如别人,而是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怕做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会小心翼翼的,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好。这就是自卑心理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自身方面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早把人的性格划分为内倾向性和外倾向性两种。内倾向的人,多愁善感,胆小忸怩,敏感多疑,不适应环境困难,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中学生大部分都处在12到17岁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变化迅速,但由于其不平衡和个别差异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可能会给有些中学生带来自卑心理。
比如,有的中学生因为自己是“绿豆牙”体形而深感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中羞于出头,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也不愿换掉长衣长裤,加上周围人的讥笑嘲讽,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就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卑心理。中学生凡因身材矮小、面貌丑陋、体形不佳、口齿不清等而胆怯、敏感、退缩的都是身体方面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家庭贫困,孩子始终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下,自己没有好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一间自己的卧室,又加上父母没有及时地引导,孩子始终觉得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便悄然滋长。除此之外,父母的自卑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甘居人下,做事唯唯诺诺,没有为孩子树立起坚强的形象,这样就容易使孩子胆小怕事。再加上个别家庭的离异,残缺不全的家庭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别的家庭对比,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学校有时还遭白眼,缺乏学习的动力,自己便自暴自弃,成了学困生。
(三)学校方面
因学习成绩差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在中学生表现最普遍,因为在中学生心目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决定其优劣、等第的第一要义。因各种原因学习不好的学生,常常在学习好一些的同学前面油然而生一种“不如人”的心理。比如,有些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同学交往中表现得被动、消极、缺乏成功的经验。
二、自卑心理的教育引导
(一)了解和尊重学生
了解是指导的必要前提。了解和尊重学生,对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一般来说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这咱自尊心也很脆弱,他们常会因一件事的失败而感觉受到伤害,继而退缩甚至对抗。所以,在出现问题时我们应信任、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奋发图强,万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
(二)坚持以表扬为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多次、反复的表扬会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并增强自信心。
例如,我班张华同学,她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尊重、注视、宽容她,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她的发言,那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但新目标总要以现有的目标为基础。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期望值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一个人几经努力都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在挫折中盯住眼前的得失,难以自拔,形成自卑的心理。我们应教育中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对失败进行客观归因。如学生考试失利,可以他分析原因,使他认识到:一次失败不表明永远失败,一次考试不好不表明自己脑笨,要积极对待,失败将成为“成功之母”。这样的分析,有助于使其及时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增强信心。
(四)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学困生获得成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
总之,克服自卑心理是未来社会生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深入观察,了解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在教育过程纠正它。这就要求,不但学校对此要有专门的教育,而且教师的教学中也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使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像三月的春风,化掉孩子心中的自卑,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像六月的甘泉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这应该是我们在新课改的春风里追求的境界。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自卑,并不是指客观上不如别人,而是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怕做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会小心翼翼的,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够好。这就是自卑心理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自身方面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最早把人的性格划分为内倾向性和外倾向性两种。内倾向的人,多愁善感,胆小忸怩,敏感多疑,不适应环境困难,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事事退缩、处处回避。中学生大部分都处在12到17岁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变化迅速,但由于其不平衡和个别差异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可能会给有些中学生带来自卑心理。
比如,有的中学生因为自己是“绿豆牙”体形而深感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中羞于出头,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也不愿换掉长衣长裤,加上周围人的讥笑嘲讽,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就会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卑心理。中学生凡因身材矮小、面貌丑陋、体形不佳、口齿不清等而胆怯、敏感、退缩的都是身体方面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家庭贫困,孩子始终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下,自己没有好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一间自己的卧室,又加上父母没有及时地引导,孩子始终觉得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便悄然滋长。除此之外,父母的自卑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甘居人下,做事唯唯诺诺,没有为孩子树立起坚强的形象,这样就容易使孩子胆小怕事。再加上个别家庭的离异,残缺不全的家庭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别的家庭对比,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学校有时还遭白眼,缺乏学习的动力,自己便自暴自弃,成了学困生。
(三)学校方面
因学习成绩差而导致的自卑心理在中学生表现最普遍,因为在中学生心目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似乎是决定其优劣、等第的第一要义。因各种原因学习不好的学生,常常在学习好一些的同学前面油然而生一种“不如人”的心理。比如,有些学生成绩一直不好,在同学交往中表现得被动、消极、缺乏成功的经验。
二、自卑心理的教育引导
(一)了解和尊重学生
了解是指导的必要前提。了解和尊重学生,对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一般来说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这咱自尊心也很脆弱,他们常会因一件事的失败而感觉受到伤害,继而退缩甚至对抗。所以,在出现问题时我们应信任、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奋发图强,万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横加指责。
(二)坚持以表扬为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多次、反复的表扬会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并增强自信心。
例如,我班张华同学,她的学习成绩比较差,反应较慢,常常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内心还是想把学习搞好。于是,我在课堂教学时特别尊重、注视、宽容她,常常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她的发言,那怕是一次小小的发言,让她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困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困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到成功之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但新目标总要以现有的目标为基础。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期望值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一个人几经努力都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在挫折中盯住眼前的得失,难以自拔,形成自卑的心理。我们应教育中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对失败进行客观归因。如学生考试失利,可以他分析原因,使他认识到:一次失败不表明永远失败,一次考试不好不表明自己脑笨,要积极对待,失败将成为“成功之母”。这样的分析,有助于使其及时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增强信心。
(四)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学困生获得成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
总之,克服自卑心理是未来社会生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深入观察,了解学困生的自卑心理,从而在教育过程纠正它。这就要求,不但学校对此要有专门的教育,而且教师的教学中也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使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像三月的春风,化掉孩子心中的自卑,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像六月的甘泉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这应该是我们在新课改的春风里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