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疗法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评价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联合疗法即全视网膜光凝(PRP)、玻璃体切除术(PPV)、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RON)及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安伞性.方法 入选38例38只眼分为:第1组14只眼,术式为PRP、PPV、RON和IVTA2mg;第2组13只眼,术式为PRP、PPV、RON和IVTA4mg:第3组11只眼,术式为PRP、RON和IVTA4mg.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结果 随访最终34只眼(89.47%)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3d、1、3、6个月及最终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 FFA示术后1、3、6个月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及视网膜循环时间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黄斑区视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见.结论 联合疗法可改善缺血型CRVO患者视功能,减轻黄斑水肿,还可显著减少单纯IVTA引起的并发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重度特发性睑痉挛患者施行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 重度特发性睑痉挛20例40只眼,均为双眼发病,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采取三种术式之一:次全肌切除术、全肌切除术、Anderson手术法.术后随访1年至1年半.结果 20例患者,均明显减轻睑痉挛的程度,所有病例眉下垂、上睑下垂、睑裂横径缩小、睑皮松弛等现象均减轻或消失.双眼睑外观基本对称,睑裂开闭自如,上睑缘位于上角
患者男 9岁因"额部血肿抽吸术后双眼黑矇1 d"于2008年4月10日入院.1月前被秋千碰伤左额部后出现血肿,无视力下降,末诊治:因血肿末完伞消退于1 d前入当地社区诊所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行血肿抽吸及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术,注射后约数秒患儿即感头痛,左眶周及双眼疼痛,双眼黑矇,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当地诊所考虑为利多卡因约物过敏,给予吸氧,抗过敏等处理,双眼黑矇无好转,1d后入我院。
期刊
目的 探讨术前三面镜裂孔定位联合显微镜直视下裂孔定位法在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中运用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2011-05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而做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患者45例45只眼.术前用三面镜检查确定视网膜裂孔位置和距离,作为手术中指导裂孔定位、术中放液和冷冻部位的的依据,放液后在显微镜下更精确的定位冷冻裂孔并360°常规检查周边部视网膜.硅胶局部垫压,随访6 ~1
目的 探讨干眼病及配戴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下神经的分布及密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患者Schirmer Ⅰ试验、TBUT(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染色情况将64例干眼患者(128只眼)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干眼组和非干眼组,各组根据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情况,分为戴镜组和非戴镜组两个亚组.应用海德堡HRT/Ⅱ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患者三个方位(中央,颞侧,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分析比较不同组间不同方位角膜上皮下神经
目的 探讨Terson综合征的治疗选择及预后.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眼科确诊并治疗的9例(18只眼)Terson综合征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视力为光感至0.3,病程均<6个月,年龄23 ~69岁.所有患眼均进行了玻璃体切割手术.结果 所有Terson综合征患者通过手术清除玻璃体积血,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0只眼术后视力达0.5及以上,病
例1.女,18岁.因患近视来我院眼科门诊检查.患者近视5年,未有眼部不适症状,既往无特殊.就诊时笔者发现双眼瞳孔不等大,视力:右眼0.5,矫正1.0;左眼0.6,矫正1.0.眼压:右眼15.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1 mmHg.前房中深,虹膜纹理清.暗室检查:右侧瞳孔圆,直径约6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和近反射迟钝;左侧瞳孔圆,直径3 mm,直接、间接对光
期刊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和干眼的关系,探讨干眼严重程度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风湿内科住院的15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干眼指标取SCH、BUT、FL,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指标取ESR、CRP、RF.对其进行典型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约11%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继发干燥综合征,其干眼严重度与类风湿活动度有相关性,在类风湿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13只眼)确诊为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病史,分析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8例(9只眼)动脉瘤进行532nm激光治疗,1个月后复查眼底彩照,3个月后复查眼底造影.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68.2岁,男女比例1:2,患者单眼发病多见,颞侧多见.75%伴有高血压病.经药物及激光治疗后2~4个月瘤体萎缩,出
患者男,32岁.因右眼进行性视物不清20d,于2013年7月30日就诊于我院.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及传染病史.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心肺查体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1(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0,双眼角膜透明,KP(-),双眼前房深度正常,房闪(-),晶状体透明.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散瞳后见右眼黄斑区及颞下血管走行区域可见大片黄白色渗出坏死灶,其间分布片状出血,视网膜血管迂曲(见图1).
期刊
何× 男 6岁以左眼外伤后视力下降1年余收住我院.一年前,患者被木棍击伤左眼,当时即感左眼视力下降,左眼时有红肿,伴大量脓性、血性分泌物溢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