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石斛茎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shanyuqi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实验从霍山石斛茎中分离得到3个联苄类化合物和6个其他化合物,并鉴定其为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山药素Ⅲ(2),3,4′-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3),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4),丁香树脂酚(5),3-(4-羟苯基)-丙酸乙酯(6),(3-乙基苯基)-1,2-乙二醇(7),(S)-5-羟基-3,4-甲基-5-正戊基呋喃-2(5氢)-酮(8)和地芰普内酯(9),化合物1~9均是首次从霍山石斛茎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联苄类化合物1~3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的一氧化氮(NO)产生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说明联苄类化合物1~3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化合物1能够抑制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引起的核因子κB(NF-κB)p65,NF-κB抑制蛋白(IκB),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和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说明化合物1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和Ak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其他文献
<正>1试验目的大豆中的根瘤菌虽然是具有固氮作用,但如果缺钼会影响根瘤菌固氮,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通过取土,检测出中微量元素含量,尤其是钼元素含量是否够用。在凌海市大豆主栽地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在土壤养分状况检测完成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确定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开展大豆施用钼、硼元素肥效试验。
期刊
<正>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到来,数据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网络爬虫作为获取数据资源的高效工具,在带来优质数据服务的同时,滥用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危及网络安全。央视2020年“3·15晚会”曝光手机APP插件SDK乱象,指出部分SDK会超出其声明权限范围收集用户信息。1该事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网络爬虫滥用现象引发大众高度关注。针对数据风险,
期刊
大谷光瑞以日本近代宗教家、探险家、政治家等身份闻名于世。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长期在中国东北活动的大谷光瑞全力支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满蒙”认知体系,从经济和文化方面为日本夺取“满蒙”利益全力支持,并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大谷光瑞其人及“满蒙”认知的基础。重视汉学的家庭文化、良好的汉文化基础、长期在华经历、佛教观念的熏陶和海外扩教的理想为大谷光瑞
期刊
<正>声音和影视都属于一门艺术,是以艺术为主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在不同时期声音带来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影视配音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听觉上,在影视配音的过程中,关于人物声音的塑造,都是通过声音体现出来的。多数的影视剧作品都必须要具备专业的配音员,这样才能对影视作品进行配音,通过配音来塑造人物形象,以此展现出独特的一面。在不同的影视剧作品中,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声音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完美,让大众有更加丰富的
期刊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创新,在影视作品后期制作工作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为影视作品后期制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丰富了节目内容,提升了节目整体品质以及影视制作的工作效率。文章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后期制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阐述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后期制作中的优势、问题、应用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正>张世敏湖南长沙人,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音协会员,湖南省音协创作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群文专业声乐委员会副会长,长沙市舞蹈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红叶组合创始人。歌曲《簸箕上的麻雀》获2009年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鸡咯咯,鸭嘎嘎》获2017年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幸福酒歌》获2014年中国音协“中石化杯”全国征歌金奖,
期刊
为了筛选适宜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草菇菌株,从福建、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引进草菇新菌株6个,以当地主栽菌株V9715为对照,通过考察母种、原种阶段的菌丝生长情况,测定生育期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7个草菇菌株在生育期、菌膜厚度、菇体颜色、大小、单朵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上海3号表现商品性状优良,菌膜厚,不易开伞,耐储存,菇体深灰黑色,菇体较大,平均单朵商品菇重的特点,平均产
在唐朝,佛禅是主流文化。受佛禅文化的影响,唐朝文学作品中也有佛学义理的元素。仕途困顿中援引佛禅思想入儒学的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代表文人之一。教材选编的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作品就体现了“儒释”思想的交织。
和声作为作曲技术理论传统四大件的课程之一,是传入最早、教材最多、适应面最广的课程,是任何一个音乐生所需要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声在中国的教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大量的作曲理论家在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和声学,从社会背景角度我们可以将有史以来的和声学教材分为:1949年之前的引入阶段,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探索研究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至今融合发展三个阶段。但不同时期的和声学教材之间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