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办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且网络舆情负面信息的产生和大范围传播会引发学生群体的恐慌,因此高等院校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西京学院为例,剖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和发展趋势,探究民办高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民办高校;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114-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03年,SARS病毒肆虐;2009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新冠肺炎疫情屬于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对公众生命安全的威胁和全球传播,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舆论突变,形成的网络舆情在影响深度和扩散广度方面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产生发展和传播的新特征,有效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舆情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办学的特殊性,民办高校的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极易被影响。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经常通过互联网针对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直抒己见。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学生对网络信息内容的需求使得民办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大。本文以西京学院为例,研究民办高校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新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西京学院的网络舆情演化
  网络舆情中的信息传播在一般情况下会遵循一定的演化规律,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表现出阶段性、曲线化的特征。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个阶段的网络舆情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就形成了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SARS病毒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中舆情的区别,舆情的发展、传播、演变速度加快,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史无前例的网络舆情热度。尤其是在民办高校的学生中间,对疫情的关注形成了大面积的讨论,如果不对此加以正确引导,非常容易形成舆情危机。目前来看,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演化和发展规律,以西京学院为例,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传播期、衰减期和小范围二次爆发期五个阶段。
  (一)舆情潜伏期
  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舆情触发借助武汉疫情本身的热度,当这件事在受众中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的时候,会容易促使舆情主体产生不同类型的情绪,并产生传播意向。2019年12月,武汉出现了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病例与2003年非典病毒相似,但武汉市疾控中心表示“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2]。事件发生后,在西京学院校园内部,学生并未对此事有过多关注,仅有一部分对时事热点较为关注的学生形成小范围讨论,热度比较低。
  (二)舆情爆发期
  在这个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网络舆情的大面积传播,身处在事件中的各个主体会将自己感兴趣或熟悉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出去,而这种传播往往伴随着该主体对事件的各类观点,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状和裂变式的传播模式。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赴武汉开展疫情救治工作,并在媒体上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确定人传人”,被感染人员也被证实。在这一阶段,西京学院的学生正值寒假放假在家,大部分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疫情信息,对疫情的重视逐渐提高。学生中开始出现担心、恐慌的情绪,并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以及QQ群表达自己对疫情的看法和对下学期返校事宜的关注。网络舆情热度升温,舆情开始进入爆发期。
  (三)舆情传播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爆发后,受事件本身的发展趋势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舆情不会随着事件本身的发展而得到控制,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解。此时,网络舆情开始进入情况不断波动的传播期。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发布封城公告,公众开始对武汉市的封城进行大肆讨论,此时网络舆情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公众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疫情传播的焦虑,开始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新浪微博和抖音的热搜榜连续多日被新冠肺炎疫情等相关事件霸占。与此同时,武汉封城后,其他地区开始采取相同的防疫措施,很多社会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卫生用品短缺,百姓生活用品供给变动、日常就医不便等。而此时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开始出现由疫情本身转向日常生活与疫情相关的方方面面,转发、评论、点赞等成为公众表达自己态度的手段。在这一时期,由于西京学院的学生正处于寒假这一特殊时期,学生们对事件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疫情本身和假期的日常生活,此时的网络舆情还未与学校生活产生太多关联。
  (四)舆情衰减期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好转,在这一阶段,公众开始逐渐降低对事件的关注。网络热搜的出现频率开始降低,但是在互联网各个平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类新闻、评论始终还有热度,也就是说,此次疫情的网络影响力正在降低,但是并未完全消退。2020年2月10日,部分地区开始复工,疫情的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公众的紧张情绪也得到缓解,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网络上的热点讨论话题,但人们除了关注疫情状况,也逐渐回归日常生活。在这一时期,西京学院的学生们除了日常关注疫情的动向之外,何时返校成了同学之间讨论的热点,此时的网络舆情发酵地主要集中于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群、QQ群。
  (五)舆情小范围二次爆发期
  国内疫情形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复工,此时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逐渐降低,疫情的讨论会根据不同群体关注的热点不同形成不同群体内部的二次爆发。2020年4月19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陕西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的通知》,规定4月27日起,陕西各高校可以开始安排毕业年级(含高职和本、硕、博)、医学专业、医学类院校和有科研任务的学生错时错峰返校,具体返校时间由各高校统筹安排。5月6日后,各高校可以开始安排毕业年级以外的其他年级(含高职和本、硕、博)学生错峰返校[3]。西京学院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安排,定于4月19日,各毕业班开始返校,后续一系列返校事宜开始有序进行。此时,在西京学院学生和家长内部开始形成了舆情的小范围二次爆发,学生们就返校时间、返校安全问题、学校返校准备工作、返校路程安排等问题在互联网平台展开讨论,学校的返校卫生防护工作成了学生和家长讨论的重点。此时新浪微博多次出现西京学院返校等字眼的本地热搜。学校在这一时间段,就学生返校的基本工作以及日常防护工作等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学院官网、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不同平台有序推送,以达到安抚学生情绪的作用。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京学院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针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京学院网络舆情演化的五个阶段可以发现,前四个阶段,由于正值寒假假期的特殊性,学生的舆情是按照正常的疫情发展演变的。此时,学校并未采取过多的引导措施,而在开始返校时间确定后,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网络舆情开始向负面发展。不能否认学校在对学生网络舆情的整体管控上有较大的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京学院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存在三点问题。
  (一)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落后
  如今,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和网络舆论的重视不断提高,对互联网的管控和监督也越来越正规化。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京学院在网络舆情的治理,较多重视正面舆情的引导,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对于部分负面舆情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这种保守、被动的应对方式不利于緩解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和高涨起来的负面网络舆情,引导效果会和预期背道而驰。
  (二)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视度不足
  西京学院非常重视学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学校微信公众号,各个学院、书院乃至后勤集团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微博账号等发展都较为成熟,学生也会借助这些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态度。但是在学生返校期间,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之时,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学校对相应网络舆情的处置预案不明晰。
  (三)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可以看到西京学院在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学校的日常网络舆情监管以及引导工作主要由学生口以及教学口的老师承担,但是职责划分不明确。舆情管理队伍属于兼职,专业度还有待提高。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办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从西京学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学生网络舆情的整体引导工作可以看出,尽管学校整体管控措施有效,学生中的舆情走向也一直在可控范围内,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要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结合各方力量,在民办高校特殊的办学条件和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可以从四点入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办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有网络舆情治理观念的宏观指导。然而。我国民办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顶层观念基本缺失,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过于僵化,负面舆论成为网络舆情唯一的治理对象,对日常网络舆情的关注严重缺乏。运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及引导学生网络舆情的理念缺乏,使得民办高校在网络舆情的引导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与预期效果相去甚远。因此,民办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作为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从旧式的管控网络舆情转换到服务学生群体的新式引导机制,有效引导舆情。可以进行校内各类事项的议程设置,通过民办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抖音账号等平台汇聚师生舆论,以开放、和谐、包容的理念形成民办高校的主流舆论场,以民办高校的积极主流舆论场融入甚至引导社会网络舆情。
  (二)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机制
  民办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网络舆情事件应急预案机制。在民办高校的日常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培养一套有担当、有能力的领导班子,并且要熟悉学校日常学生网络活动的基本情况。提前摸底了解学生互联网平台自媒体数量及账号,对学生的日常网络活动进行整体引导。有了以此为前提的日常管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有效把控事态发展,对于负面舆论可以在源头进行有效遏制,在网络信息的收集、宣传等不同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三)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民办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互联网习惯。首先,民办高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媒体平台及新媒体工具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接班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获取能力方面值得肯定。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需要自身具有筛选和判断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理性地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表达看法,用批判的态度理性看待网络中的大量资源,理性使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民办高校要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当代社会,我国高校的互联网安全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学生对网络舆情信息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警惕,还没有核实消息的真实与否就一味相信,这样一来,大学生会非常容易被负面的网络舆情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管理环节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制观,丰富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规范网络舆情治理。
  (四)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纵观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可以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没有一支独立、专业的师资队伍负责进行学校的日常网络舆情引导,这就使得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民办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越来越困难。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网络上出现不同观点的时候,就没有办法采用正确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民办高校要适当培养一批舆情引导专家或者教师来担任网络舆情引导的负责人,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使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走上正轨[4]。首先,民办高校需要使这支专业的网络舆情师资队伍融入学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其次,这支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师资队伍还要不断精进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投入网络舆情引导的学习培训,加强对互联网和学生的了解,从而使民办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能够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正常开展,也能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2020年,由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网络舆情危机凸显出民办高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引导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疫情逐渐在可控范围内后,各个高校开始错峰开学,一些不实信息的传播和学生中负面情绪的网络传播甚至干扰了高校的开学工作,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新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日常的基本信息,也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事件的不同看法,互联网在带来言论的“无限”自由之时,也会使一些负面的舆论传播开来。因此,民办高校需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采取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既保证学生之间多元观点的传播,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又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减少负面舆情的影响,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民办高校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推动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26/content_5574586.htm,2020-12-26.
  [2] 王睿,景抗震,王辰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探讨[J].浙江卫生事业管理,2020(07):945-948.
  [3]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陕西高校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的通知[EB/OL].陕西省教育厅,http://jyt.shaanxi.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 202004/19/16957.html,2020-04-19.
  [4] 申平平.民办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机制问题及应对策略[J].速读,2019(10):41-42.
  作者简介:余馨(1989—),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文化、新媒体运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炼钢”读书会为例,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读书社群的运营模式,得出一些结论及具有创新性、多样性、灵活性、可复制性、可持续发展性的大学生读书社群运营模式,并应用于“炼钢”读书社群中,为目前大学生读书社群普遍存在的内容质量不足、群员缺少社群意识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读书社群;运营模式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美剧在全球范围拥有稳定的受众,而网络视听平台是受众观看美剧的主要渠道。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受众在腾讯视频观看美剧的偏好。研究发现,受众的喜好与美剧类型、剧情设置、其他受众评价内容息息相关。希望通过研究受众对美剧的情感偏好,能为国产剧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视听;美剧;剧情;情感偏好;受众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
期刊
摘要:在隐喻框架内对中美新闻漫画中的国家象征物进行分析发现,物品、动物和人物都可以用来指代国家。物品能代表国家主要是因为宪法或法律所赋予的地位,而动物和人物更多是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因此具有文化特色。研究结果对新闻漫画报道和文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美新闻漫画;隐喻;国家象征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052-02  一、引
期刊
摘要:文化类节目如何创新?以具有文化典型性的典籍为表现对象,采用陌生化的叙事方式完成古今对话,基于多元空间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式体验的效果,同时通过构建敬拜仪式激起观众的文化共鸣和文化自信,达成寓教于乐与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典籍里的中国》给出的回答。这为我国电视娱乐形式和内容的民族化建构提供了新参考。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创新;《典籍里的中国》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被遗忘权是数字时代解决记忆伦理问题的新方案。在这一项尚未成熟的权利确立不久后,谷歌诉CNIL一案落下帷幕。欧洲法院对此案的裁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影响着未来被遗忘权在国际上的适用范围。欧盟的法律实践表明,在被遗忘权适用范围的三种选择中“全球本土化”最具可操作性,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需要互相平衡,以实现欧盟和全球范围内个人数据保护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全球传播;个人数据保护;谷歌;CNIL 
期刊
摘要:李子柒从自媒体积累粉丝,到成立自己的电商品牌,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做到了天猫店铺食品类综合排名第三。本文为探究以李子柒为典型代表的自媒体,将媒体粉丝从关注者转化为电商消費者的原因,在统计李子柒多平台渠道运营概况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李子柒通过自媒体内容运营建构文化意义,通过人格化产品想象将自媒体符号价值转移到商品上,基于文化认同的关注者以消费认同的方式表现,在品牌化建构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框架理论学者坦卡特提出的框架列表理论为基础,从新闻标题、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篇幅、报道体裁、文章结论这六个角度,总结分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发展高峰时段,主流媒体(以央视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为例)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框架及其所建构的医护人员媒介形象。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构建了三类医护人员媒介形象,主要为专业权威、严谨认真的医疗专家形象;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白衣战神形象;
期刊
摘要:本文借助框架理论,运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法,探究中国日报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时在结构框架、主题框架和内容框架等方面呈现出的表征与特点,并予以总结,旨在在国际传播方面予其他媒体以启示。  关键词:《中国日报》;人类命运共同体;媒介报道;框架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102-03  一、现实背景  打造休戚与共、互联互通的
期刊
摘要: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新闻逐渐从边缘新闻话题走向中央。数据多和专业名词多是环境新闻区别于其他领域新闻的一大特征,而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正是当下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中国环境报》为例,分析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环境新闻中的数据应用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环境新闻;数据应用;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2018年末,“权健事件”引发了针对保健品行业的舆情风暴。不同于学术界更多地关注该事件的媒体报道、舆情演变、广告审查等方向,本文立足健康传播的理论视野,将保健品广告视为一种健康传播实践,以罗兰·巴特的神话理论对其修辞建构加以关照,意图提出保健品广告神话的消解策略。研究发现,保健品广告的神话建构一般包含四种修辞策略:“高科技化”“自然化”“神秘化”及“故事化”。文章进一步指出,健康是一个历史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