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牛媾疫、流行性流产、坏死性鼻炎,俗称红鼻子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临床表现鼻气管发炎,发热,咳嗽,流鼻液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伴发结膜炎、角膜炎、阴道炎、龟头包皮炎、脑膜脑炎、子宫内膜炎和流产。
一、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牛疱疹病毒I型。病毒粒子呈圆球形,直径115~230纳米。本病毒比较耐碱而不耐酸,比较抗冻而不耐热,在pH值6以下很快失去活性,而在pH值6.9~9的环境下很稳定。在4℃可存活30~40天,在-70℃保存可存活数年。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甲醇以及常用消毒药都敏感,在24小时内可完全被杀死。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病牛和带毒牛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感染牛的鼻液、眼泪、阴道分泌物、精液中长期带毒,流产胎儿、胎衣中也都含有大量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生殖系统。易感牛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尘埃、飞沫,以及与病牛交配后,即可感染。吸血昆虫也能传播本病。
本病以肉牛易感,奶牛次之,尤以20~60日龄犊牛,处于寒冷季节时最易感染发病。
当饲养管理不当,牛舍密集拥挤,通风不畅,卫生条件差,罹患其他疾病或使用大量皮质类固醇药物,甚至在牛群隐性感染后使用疫苗等,均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2.临床症状潜伏期5~7天,有时长达20天以上。根据本病病毒侵害部位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如下4型:
①呼吸道型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废绝。鼻黏膜高度充血,散发灰黄色小豆粒大小的脓疱,并有浅溃疡和白色干性坏死斑。流出大量黏液性脓性鼻液,呼出气体放出臭味。常因炎性渗出物阻塞呼吸道和支气管,引发咳嗽,呼吸加快,呼吸音粗厉,咽喉发炎,张口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病牛伸颈,并伴有咽下障碍,使采食的饲草料渣或饮进的水从鼻孔逆出。结膜炎,流泪,腹泻,粪稀带血和黏液。泌乳量下降,甚至停止。
②结膜角膜炎型眼结膜炎症和角膜混浊。轻型病例结膜和角膜充血,眼睑浮肿,大量流泪、羞明。重型病例眼睑外翻,在结膜上生成脓疱,而角膜表面形成直径1~2.5毫米的白色坏死性斑点。有黏液脓性眼眵。
③生殖器型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频尿,屡屡举尾作排尿姿势,从阴门流出条状、黏液脓性分泌物。外阴与阴道后1/3处黏膜充血、肿胀并出现小的红色病灶,进而发展为灰色粟粒大小的的脓疱,并融合形成一层淡黄色纤维蛋白性膜,覆盖黏膜表面,有的可形成溃疡灶。有的发生子宫内膜炎。孕牛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公牛感染发病称为传染性脓疱性包皮龟头炎。龟头,包皮和阴茎充血、肿胀,并形成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精囊腺坏死,失去配种能力。
④脑膜脑炎型以3~6个月龄的犊牛多发。体温升高达40℃以上,随后呈现神经症状,精神萎靡与兴奋交替出现,但以兴奋过程为主,惊厥,口吐白沫,磨牙,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倒地后四肢划动,角弓反张。
3.病理变化鼻、喉、气管黏膜发炎、坏死和溃疡,并有假膜。眼结膜和角膜表面上形成白斑。外阴和阴道黏膜上有白班、糜烂和溃疡。呈现脑膜脑炎。流产胎儿的肝、脾及淋巴结呈现弥漫性或局灶性坏死。有的胎儿皮下发生水肿。
4.实验室检验检测本病病毒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以血清中和试验最为常用,以此来检测病毒抗体。
三、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怀疑此病。但在发热初期采取血液或恢复期血清送有关部门进行病毒分离,或做补体结合试验。
四、防治措施
1.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综合性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注射复方氨基比林20~40毫升。同时,也可进行补液、强心、解毒治疗。如林格尔氏液1000~3000毫升/次,安钠加2~5克/次,维生素C2~4克/次,每日2次。如关节痛可注射水杨酸钠溶液。
2.预防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疫区或不将病牛或带毒牛引进牛场。
凡需引进的牛,一定要在隔离条件下进行血清学检验,阴性反应才能引进。对种公牛要取精液检验,确定健康后可混群并参加配种使用。
对暴发本病的牛场,在严格隔离、封锁的前提下,对牛场全群牛进行血清学检验,凡血清阳性牛,应及时从牛群中挑出来,隔离饲养,酌情予以屠宰处理。接种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可防止本病发生和扩散。
杨国华米玉萍(哈尔滨市呼兰区康金镇畜牧发展中心150518)
一、病原为疱疹病毒科牛疱疹病毒I型。病毒粒子呈圆球形,直径115~230纳米。本病毒比较耐碱而不耐酸,比较抗冻而不耐热,在pH值6以下很快失去活性,而在pH值6.9~9的环境下很稳定。在4℃可存活30~40天,在-70℃保存可存活数年。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甲醇以及常用消毒药都敏感,在24小时内可完全被杀死。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病牛和带毒牛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感染牛的鼻液、眼泪、阴道分泌物、精液中长期带毒,流产胎儿、胎衣中也都含有大量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生殖系统。易感牛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尘埃、飞沫,以及与病牛交配后,即可感染。吸血昆虫也能传播本病。
本病以肉牛易感,奶牛次之,尤以20~60日龄犊牛,处于寒冷季节时最易感染发病。
当饲养管理不当,牛舍密集拥挤,通风不畅,卫生条件差,罹患其他疾病或使用大量皮质类固醇药物,甚至在牛群隐性感染后使用疫苗等,均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2.临床症状潜伏期5~7天,有时长达20天以上。根据本病病毒侵害部位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如下4型:
①呼吸道型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废绝。鼻黏膜高度充血,散发灰黄色小豆粒大小的脓疱,并有浅溃疡和白色干性坏死斑。流出大量黏液性脓性鼻液,呼出气体放出臭味。常因炎性渗出物阻塞呼吸道和支气管,引发咳嗽,呼吸加快,呼吸音粗厉,咽喉发炎,张口呼吸,出现呼吸困难,病牛伸颈,并伴有咽下障碍,使采食的饲草料渣或饮进的水从鼻孔逆出。结膜炎,流泪,腹泻,粪稀带血和黏液。泌乳量下降,甚至停止。
②结膜角膜炎型眼结膜炎症和角膜混浊。轻型病例结膜和角膜充血,眼睑浮肿,大量流泪、羞明。重型病例眼睑外翻,在结膜上生成脓疱,而角膜表面形成直径1~2.5毫米的白色坏死性斑点。有黏液脓性眼眵。
③生殖器型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频尿,屡屡举尾作排尿姿势,从阴门流出条状、黏液脓性分泌物。外阴与阴道后1/3处黏膜充血、肿胀并出现小的红色病灶,进而发展为灰色粟粒大小的的脓疱,并融合形成一层淡黄色纤维蛋白性膜,覆盖黏膜表面,有的可形成溃疡灶。有的发生子宫内膜炎。孕牛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公牛感染发病称为传染性脓疱性包皮龟头炎。龟头,包皮和阴茎充血、肿胀,并形成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精囊腺坏死,失去配种能力。
④脑膜脑炎型以3~6个月龄的犊牛多发。体温升高达40℃以上,随后呈现神经症状,精神萎靡与兴奋交替出现,但以兴奋过程为主,惊厥,口吐白沫,磨牙,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倒地后四肢划动,角弓反张。
3.病理变化鼻、喉、气管黏膜发炎、坏死和溃疡,并有假膜。眼结膜和角膜表面上形成白斑。外阴和阴道黏膜上有白班、糜烂和溃疡。呈现脑膜脑炎。流产胎儿的肝、脾及淋巴结呈现弥漫性或局灶性坏死。有的胎儿皮下发生水肿。
4.实验室检验检测本病病毒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以血清中和试验最为常用,以此来检测病毒抗体。
三、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怀疑此病。但在发热初期采取血液或恢复期血清送有关部门进行病毒分离,或做补体结合试验。
四、防治措施
1.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综合性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注射复方氨基比林20~40毫升。同时,也可进行补液、强心、解毒治疗。如林格尔氏液1000~3000毫升/次,安钠加2~5克/次,维生素C2~4克/次,每日2次。如关节痛可注射水杨酸钠溶液。
2.预防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疫区或不将病牛或带毒牛引进牛场。
凡需引进的牛,一定要在隔离条件下进行血清学检验,阴性反应才能引进。对种公牛要取精液检验,确定健康后可混群并参加配种使用。
对暴发本病的牛场,在严格隔离、封锁的前提下,对牛场全群牛进行血清学检验,凡血清阳性牛,应及时从牛群中挑出来,隔离饲养,酌情予以屠宰处理。接种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可防止本病发生和扩散。
杨国华米玉萍(哈尔滨市呼兰区康金镇畜牧发展中心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