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多多与小伙伴一起玩时,常常喜欢咬人、打人。尽管爸爸妈妈经常批评教育他,可多多却总也改不了这个毛病。上小学后,多多成了班里有名的“小霸王”,向同学借了橡皮之类的学习用品后,非但不肯归还,别人不借给他时还会遭到他的打骂,同学都很讨厌和他相处。眼看来自学校和其他家长的告状越来越多,多多的父母也很烦恼,该怎么管教这么一个“小霸王”呢?
诊断:许多孩子都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对特定对象采取敌对性和破坏性的冲动行为,这种冲动行为常表现为打架、骂人、破坏、抢夺等。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般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并无大碍,但如果任其发展,某些攻击行为就可能演变成伤害他人或者反社会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和人际交往造成严重影响。若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延续至成年,还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人格障碍,妨碍孩子的一生。
建议: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会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当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引导孩子学会友善地与人相处——
建议1:冷静处理,避免暴力倾向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有些父母会怒不可遏,粗暴惩罚,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容易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如果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所以在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时,父母要多从教育方法上进行分析,例如“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了家长的不良影响?”“孩子的错误改不过来,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等等。只要采用民主文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的攻击行为一定会慢慢减少的。
建议2:消除负面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3~6岁的幼儿正处于爱模仿、易感染的阶段,孩子经常和怎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染上怎样的习惯和爱好。所以家长应留心关注孩子身边密切接触的伙伴,若发现有粗暴霸道的不良朋友,则需及时引导孩子,避免近墨者黑。此外,过多接触不良的影视作品和动漫绘本也会让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过滤周围的环境,避免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影视节目、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
建议3:善美教育,让孩子转变于无形
如果孩子偶尔帮了别人一个小忙,或者在某件事情上替别人着想,这时要明确告诉他,我们赞成他的善意举动,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这样做。如果孩子对他人表现出不友好,家长则要向善引导,比如看到孩子把娃娃扔到地上时,可以说:“你把娃娃摔疼了喔,快抱起来摸摸它。”或者“说话的声音要轻一点,别把小熊吵醒了。”其实孩子的本质是善良的,只要家长多强化和鼓励孩子的善良行为,他的同情心和爱心就能得到不断强化。
建议4:宣泄和疏导同样重要
虽然我们应允许孩子发泄心中的不快,但有时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会有失偏颇。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了烦恼、挫折、愤怒等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绪,家长要教孩子正确地把烦恼和愤怒宣泄出来,比如引导孩子把过剩精力用到户外活动上,让他大叫大嚷、奔跑蹦跳,只要因势利导,孩子的情绪会渐渐平静下来的。然后家长再引导他讲述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想法,告诉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如果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是非对错,对不良行为进行适当处理,孩子往往就会心服口服了。
诊断:许多孩子都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对特定对象采取敌对性和破坏性的冲动行为,这种冲动行为常表现为打架、骂人、破坏、抢夺等。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般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并无大碍,但如果任其发展,某些攻击行为就可能演变成伤害他人或者反社会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和人际交往造成严重影响。若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延续至成年,还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人格障碍,妨碍孩子的一生。
建议: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会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当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引导孩子学会友善地与人相处——
建议1:冷静处理,避免暴力倾向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有些父母会怒不可遏,粗暴惩罚,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容易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如果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所以在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时,父母要多从教育方法上进行分析,例如“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了家长的不良影响?”“孩子的错误改不过来,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等等。只要采用民主文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的攻击行为一定会慢慢减少的。
建议2:消除负面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3~6岁的幼儿正处于爱模仿、易感染的阶段,孩子经常和怎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染上怎样的习惯和爱好。所以家长应留心关注孩子身边密切接触的伙伴,若发现有粗暴霸道的不良朋友,则需及时引导孩子,避免近墨者黑。此外,过多接触不良的影视作品和动漫绘本也会让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过滤周围的环境,避免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影视节目、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
建议3:善美教育,让孩子转变于无形
如果孩子偶尔帮了别人一个小忙,或者在某件事情上替别人着想,这时要明确告诉他,我们赞成他的善意举动,让孩子知道你希望他这样做。如果孩子对他人表现出不友好,家长则要向善引导,比如看到孩子把娃娃扔到地上时,可以说:“你把娃娃摔疼了喔,快抱起来摸摸它。”或者“说话的声音要轻一点,别把小熊吵醒了。”其实孩子的本质是善良的,只要家长多强化和鼓励孩子的善良行为,他的同情心和爱心就能得到不断强化。
建议4:宣泄和疏导同样重要
虽然我们应允许孩子发泄心中的不快,但有时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会有失偏颇。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了烦恼、挫折、愤怒等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绪,家长要教孩子正确地把烦恼和愤怒宣泄出来,比如引导孩子把过剩精力用到户外活动上,让他大叫大嚷、奔跑蹦跳,只要因势利导,孩子的情绪会渐渐平静下来的。然后家长再引导他讲述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想法,告诉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如果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是非对错,对不良行为进行适当处理,孩子往往就会心服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