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分别从诗歌的语言,音律,结构等方面论述并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主张”加以论述,从而从多角度展现徐志摩诗歌中的魅力与特色。
  【关键词】徐志摩语言音律结构艺术特色诗歌三美
  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他的诗歌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抒唱爱与美。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清新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在外,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便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信仰;另一方面是他深受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徐志摩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三美”的理论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美。
  首先,从语言方面看,徐诗的语言受三美主张中的“绘画美”的影响。闻一多在诗歌三美主张中提出诗歌要讲究绘画的美,这主要是指诗歌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徐志摩的诗歌词藻华美,风格明丽,文词丰富,色彩斑斓。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他的一些赞美爱情的诗歌中。如《她是睡着了》一诗中:“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制了喧响的琴弦,奢侈的光阴,静,沙沙的尽是闪亮的黄金,醉心的光景,给我披一件彩衣,啜一坛芳醴,舞,在葡萄丛中颠倒,昏迷,静默;休教惊断了梦神的殷勤,神阙,安琪儿的歌,安琪儿的舞,可爱的梨涡……”在这首诗中,连续采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琴弦”、“粉蝶”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用优美的词语来勾勒出优美的意境。
  又如我们所熟悉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全诗虽仅四句,但句句传神,仅以水莲这一意象就将日本女郎的容貌姿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语言自然,感情细腻动人,读来清新,显示出徐诗特有的柔婉情思。
  在徐志摩康桥系列的诗歌中,“绘画美”尤其体现,这部分诗歌明显的带有抒情的神韵,同时又带有众多外国作家的影子。如《泰山日出》有泰戈尔诗歌的冥思闲适,而《海韵》《杜鹃》则与济慈的《无情女郎》《夜莺》神似……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是独特的,可以说,徐诗的语言是精挑细选而来的。
  其次,从音律上看,徐诗是受了三美中“音乐美”的影响。闻一多在三美主张中提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的美,这里所说的音乐美是指诗歌音节和韵脚要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我们从徐志摩的诗集中可以发现,徐诗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读来优美动听。徐志摩自己也曾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纵观徐诗,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有很多都是以四行为一节,并且常常采用重复,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重章叠唱的句式。如《雪花的快乐》:“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在这首诗中就是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诗人以三个“飞扬”,三个“消溶”进行抒情,分别以五行为一节,相互押韵,节奏感十分强烈。
  又如在《为要寻一颗明星》中:“我骑著一匹拐腿的瞎马,向著黑夜里加鞭;——向著黑夜里加鞭,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那明星还不出现,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这首诗歌中则采用抱韵的方式。韵律的和谐对于诗歌的节奏十分重要,我们在朗读徐志摩的诗歌时常常会有轻松明快的感觉,就是因为其诗歌的韵律使得其诗歌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再次,徐志摩的诗歌还具有“建筑美”。在诗歌三美主张中,诗歌的建筑美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匀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但是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我们看徐志摩的诗,像《再别康桥》《爱的灵感》等,长达96句;《翡冷翠的一夜》则是一节有74行,而《火车擒住轨》这首诗则一节只有两行。我们可以发现,徐志摩的诗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这与徐志摩自身也是有一定的关系,他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在此基础上,他又受诗歌三美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呈现了形式多样的外在特征,但如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我们发现徐志摩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会因为诗歌的结构而影响主题,也不会因为主题而束缚诗歌的形式。总之,他十分讲求句式的整齐而又不拘泥一格,其诗的句法、节式、章法、韵脚等体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当然,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并非只具有以上所讲的与诗歌三美主张相应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他的诗歌构思精巧,想象独特,尤其是他的抒情诗,艺术造诣非常高,我们在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时总会被一种熟悉的气息所感染,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味出其诗的意蕴。
  如在散文诗歌《婴儿》中:“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你看他那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这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但她还不曾绝望,她的生命挣扎着血与肉与骨与肢体的纤微,在危崖的边沿上,抵抗着,搏斗着,死神的逼迫;她还不曾放手,因为她知道(她的灵魂知道!)因为她知道这苦痛是婴儿要求出世的征候,是种子在泥土里爆裂成美丽的生命的消息,是她完成她自己生命的使命的时机……”
  在诗中,诗人用一个即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期盼来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创作时,诗人注意节制与驾驭,并将它们转化为艺术情境和氛围,使之产生更大的象征力量和暗示性。在这里,徐志摩表现出了超越性的建构力与艺术技巧,有力地把握了读者的情感和联想,引起了读者的生理震颤。表面上写的是美的变形,其实是以丑写美,写美的转化和升华,写安详、柔和、瑞丽的优美,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献身的壮美,是一种更神圣、更接近本质的美。正是通过《婴儿》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美感,我们既感受到“产妇”的崇高悲壮,又感受到“生产”的艰难。它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中国人民自“五·四”以来追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悲壮曲折的历史行程,“这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的形象,既概括了当时的时代状况,其实也是这之后境况的预言性象征。
  又如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将自己比喻成雪花,他借助于飞扬的雪花来传达出追求真爱和理想的美好心声,意象鲜明,主题突出。
  在徐诗中,常常有白云,流水,大海,山川,星空,落叶,秋声,莲花等一些美好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图画,组成了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徐志摩的诗或精致,或精悍,或宏伟,或奔放,或清秀。他赞扬爱情,歌咏自然,以爱来调和一切,热烈清新,真挚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优美,结构精巧,音律和谐,想象独特。徐志摩常常把自己热烈而真挚的情感融合到所创作的诗歌中去,并且他的创作总是灵活多样。所以他的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独特的清新之美。
  
  【参考资料】
  [1]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江作者单位:苏省海门实验学)
其他文献
这是我们2018年的第一次相逢。  逝者如斯,流水带走了时光,却留下了金色的记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回望过去一年,最难忘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当选挥手致意的一瞬间,再次向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定格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庄重承诺,宣告了中国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回望过去一年,最自豪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建党百年之际,从独特角度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光和奋斗历程的《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红色家书入手,呈现了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封封家书中,共产党人的生活和思想信仰一览无余。近日,本刊记者采访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听他讲述红色家书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者:本书序言提到,“在浩如烟海的家书史料中,
他是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人物原型,也是今年受到表彰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也是发明菌草技术、解决“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的“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放弃研发专利可能带来的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收入,选择以科研成果助力我国和南非、斐济、卢旺达等国家和地区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他将全世界“无产者”装在心中。  “只要还活着,就
【留言】书记您好!我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石楞坎四组的村民,我们村2008年遭遇地震灾情严重,村民上下一心互帮互助共同抵御磨难,自筹资金打通8公里重建之路。由于资金不足道路崎岖陡峭勉强通车,历尽千辛万苦在党和国家救助下重建美好温馨的家园。近几年,国家筑桥修路打通致富之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奔赴幸福小康,而我们的通村公路至今没有硬化,道路崎岖陡峭为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多雨季节更是滑坡塌陷寸步难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认真审视地处三省区接合部、流动人口来往频繁的现实,深刻把握农村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矛盾纠纷复杂、社会治理难度大的旗情现状,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谋划建设“三个中心”、打造“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引进落地了一大批产业联动发展项目,精准实施民生领域“六大行动”,一户不落地将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一、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初中学生在课堂最希望得到信任和重视,他们随时准备接受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就以《藤野先生》中的一个句子为例来说吧。我抓住这
前不久,听了我区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给人的总体感受是简约而不简单,质朴中流露的是语文课堂的和谐之美。  一、简约不简单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中一详一略两个事例紧紧扣住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人格魅力。尤其
一、转变理念,注重研究,提高初中化学复习的有效性  1.更新观念研究学法,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载体,以课本为基础,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紧扣“五点”:即知识点、考点、能力点、热点、德育点,编织知识网络结构。学案分为中考导航、考点梳理、典型例题、效果检测,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小结,整理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
【内容摘要】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它在语文教学中只能永远处于辅助性从属的地位,不能取代师生的直接交流。在操作时要有的放矢,注重效率,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学生兴趣教学效率辅助手段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大赛,我有幸连续听了15节语文公开课。15位中青年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老师们各显其能,制作的课
【内容摘要】在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障碍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其解决对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健全人格 养成    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