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高专新旧评估指标体系对比的角度,分析理解新指标体系强调的内涵建设的含义、主要内容,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在新评估体系指导下发展内涵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新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2003年开始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建立高职教育评价机制的初步尝试,而2008年启动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更标志着高职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说:“新一轮的评估将不再对整个学校评估,学校多大面积、多少楼房、多大的图书馆等不在我们的评估范围之内”,在高职评估定位上,他强调“评软不评硬”,我们理解“软”就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就是学院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办学最根本的东西。
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新评估方案是对前几年评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全新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在新形势下切实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此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对新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解
200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以下简称为“新评估方案”。新评估方案明显区别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原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特色与创新项目。新评估方案将指标体系调整为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项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要素。指标体系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特色专业成为一级指标、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作为特别重要的要素由原方案的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可以说对领导作用要求更具体,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强调对教学的实际参与、强调课程建设,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因此,新评估方案确定的指标体系与原方案相比,更强调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对新评估指标体系强调内涵建设的理解
“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原意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当初,人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都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并没有给以精确的规定。内涵式发展当初是指在不增加高校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形式,而外延式发展则是通过增加高校数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形式。后来,内涵式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这是一种与传统的重视数量、重视外在效益的发展思路不同的新的内涵式发展思路。因此,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在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四、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思考
新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突出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项主要评估指标。新指标体系突出领导作用、重视实践教学、强调特色专业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等,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管理建设三个方面,其中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点,管理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保障。
(一)专业建设
专业是学院教学工作的载体,专业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专业建设中要考虑:(1)专业改革要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因为社会需求既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所谓适应社会需求,就是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要从三方面做好需求预测:一是直接调查本专业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二是根据行业发展规划预测;三是根据最新突破性技术应用前景进行预测。(2)在大专业类的基础上组建专业群,加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过分强调设置宽口径专业,就会弱化专业特色,虽然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但却牺牲了专业的针对性;而专业口径过窄,虽然突出了高职专业特色和专业的针对性,但专业的适应性就会较差,会丧失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在大专业类的基础上组建众多的专业群组,加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是专业改革的一种思路。(3)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更新改造那些知识面、适应面过窄的专业,设置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二是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门进、多门出的思路。三是新设专业(主要是高新技术类专业),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建设
新评估指标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分为四种类型: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虽然每类教师定位、任职资格和在人才培养过程承担的任务不同,但它们都是师资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资队伍建设要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分类进行,由于每类教师定位、任职资格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同,对他们培养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基础课专任教师要注重学历、职称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强调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顶岗、挂职、兼职”等多种手段增加它们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职教师要体现双师型的特点,实现个体教师“双师型”与整体教学团队“双师型”的有机结合,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增加校外兼职教师的数量,其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培训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二是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具有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做专职教师。这样既可优化教师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又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管理建设
管理出效益,主导和推动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不是外部的力量,而在于系统内的动力,它是学校内涵建设、办学质量的保障。要推进内涵建设,就必须从管理意识和理念人手,按照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学院管理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统筹考虑、统一安排。二是要从重视量的管理向重视质的管理转变,目前许多学校的政策导向都倾向于数量和规模,而忽视质量目标。三是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不能靠经验、凭感觉,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头脑,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规范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保证学院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在新评估指标体系的引导下,从“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重视专业建设、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院校的共识,我们只有在新指标体系的引导下逐步探索内涵建设的途径,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新指标体系;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2003年开始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建立高职教育评价机制的初步尝试,而2008年启动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更标志着高职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说:“新一轮的评估将不再对整个学校评估,学校多大面积、多少楼房、多大的图书馆等不在我们的评估范围之内”,在高职评估定位上,他强调“评软不评硬”,我们理解“软”就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就是学院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办学最根本的东西。
一、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新评估方案是对前几年评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全新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在新形势下切实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此促进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对新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解
200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以下简称为“新评估方案”。新评估方案明显区别于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原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特色与创新项目。新评估方案将指标体系调整为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项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要素。指标体系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特色专业成为一级指标、实践教学与课程建设作为特别重要的要素由原方案的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可以说对领导作用要求更具体,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强调对教学的实际参与、强调课程建设,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因此,新评估方案确定的指标体系与原方案相比,更强调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对新评估指标体系强调内涵建设的理解
“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原意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当初,人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都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并没有给以精确的规定。内涵式发展当初是指在不增加高校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形式,而外延式发展则是通过增加高校数量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形式。后来,内涵式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这是一种与传统的重视数量、重视外在效益的发展思路不同的新的内涵式发展思路。因此,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在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校园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四、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思考
新评估方案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突出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项主要评估指标。新指标体系突出领导作用、重视实践教学、强调特色专业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等,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管理建设三个方面,其中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点,管理建设是内涵建设的保障。
(一)专业建设
专业是学院教学工作的载体,专业建设是学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专业建设中要考虑:(1)专业改革要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因为社会需求既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所谓适应社会需求,就是既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要从三方面做好需求预测:一是直接调查本专业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二是根据行业发展规划预测;三是根据最新突破性技术应用前景进行预测。(2)在大专业类的基础上组建专业群,加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过分强调设置宽口径专业,就会弱化专业特色,虽然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但却牺牲了专业的针对性;而专业口径过窄,虽然突出了高职专业特色和专业的针对性,但专业的适应性就会较差,会丧失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在大专业类的基础上组建众多的专业群组,加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是专业改革的一种思路。(3)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更新改造那些知识面、适应面过窄的专业,设置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二是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门进、多门出的思路。三是新设专业(主要是高新技术类专业),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建设
新评估指标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分为四种类型: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虽然每类教师定位、任职资格和在人才培养过程承担的任务不同,但它们都是师资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师资队伍建设要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分类进行,由于每类教师定位、任职资格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同,对他们培养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基础课专任教师要注重学历、职称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强调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顶岗、挂职、兼职”等多种手段增加它们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职教师要体现双师型的特点,实现个体教师“双师型”与整体教学团队“双师型”的有机结合,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增加校外兼职教师的数量,其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培训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二是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具有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有多年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做专职教师。这样既可优化教师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又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管理建设
管理出效益,主导和推动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不是外部的力量,而在于系统内的动力,它是学校内涵建设、办学质量的保障。要推进内涵建设,就必须从管理意识和理念人手,按照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学院管理部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统筹考虑、统一安排。二是要从重视量的管理向重视质的管理转变,目前许多学校的政策导向都倾向于数量和规模,而忽视质量目标。三是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我们在管理工作中不能靠经验、凭感觉,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头脑,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规范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保证学院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在新评估指标体系的引导下,从“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重视专业建设、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院校的共识,我们只有在新指标体系的引导下逐步探索内涵建设的途径,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