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过:音乐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艺术是相通的,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有个性也有共性。如果能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音画同构,使其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不是能相得益彰吗?
一、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
美术和音乐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美术是美的,能让我们用眼睛去欣赏,但是它是静态的,无法让我们听到。音乐是美的,流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去听,去唱,去用心感受。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两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受能力。如在小班开展音画同构《种子》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学习了儿歌《咏柳》,老师在美术活动中请孩子把自己对儿歌的理解画出来。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还配上了《春雨沙沙》,通过这种音画同构的方法,使孩子更加积极投入,所描绘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孩子们笔下的柳树千姿百态于画纸上。这种全新的视听享受,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幼儿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感知速度,并在潜意识里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提高教育效率。为美术活动加上音乐背景,让绘画与音乐相结合,通过听、想、说、画,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调动多通道表现对艺术的理解,促使幼儿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来。
二、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纲要》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使幼儿真正喜欢艺术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价值。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如大班《小蚂蚁避雨》音乐活动中,我先请幼儿倾听《小蚂蚁避雨》的音乐,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小蚂蚁避雨》音乐的认识(你听了音乐觉得怎么样?好象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是怎么做的?)。我将音乐画成一幅幅画,组成了一个小故事;根据幼儿想象的,或理解意思,结合肢体语言,并一一出示相关的图画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在图中学习音乐是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绘画与音乐相结合,使得幼儿只要接触音乐就会在脑海中呈现音乐内容的画面,养成随时进行想象、随时进行创作的好习惯。
三、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升幼儿艺术自主性
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和艺术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多渠道的,可在瞬间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是一种心领神会。此时,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的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孩子们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的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如在《春天》的主题活动里欣赏歌曲《嘀哩哩》。这首欢快的歌曲描写的是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情景。我引导幼儿一边欣赏歌曲,一边联想春天迷人的景色,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画下来。开展这样的活动,无论对主题、歌曲的理解,还是绘画的表现力都提高了,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幼儿陶醉于自主性绘画和欣赏音乐活动的乐趣中,就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与信息,提升了审美素养。同时,也激发了想象,提高了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我们要教会幼儿画画、唱歌,还使幼儿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全面提高儿童文化素质。所以,音乐与美术的融合,为幼儿艺术活动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为幼儿的创造想象开辟了新的天地。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
美术和音乐都是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美术是美的,能让我们用眼睛去欣赏,但是它是静态的,无法让我们听到。音乐是美的,流动的,但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去听,去唱,去用心感受。美术和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但当两者相融合时就可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给一幅幅画配上一曲曲美妙的音乐,会使孩子们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在视与听的结合下,孩子们对作品有更立体、更丰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受能力。如在小班开展音画同构《种子》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学习了儿歌《咏柳》,老师在美术活动中请孩子把自己对儿歌的理解画出来。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还配上了《春雨沙沙》,通过这种音画同构的方法,使孩子更加积极投入,所描绘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孩子们笔下的柳树千姿百态于画纸上。这种全新的视听享受,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幼儿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感知速度,并在潜意识里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提高教育效率。为美术活动加上音乐背景,让绘画与音乐相结合,通过听、想、说、画,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调动多通道表现对艺术的理解,促使幼儿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来。
二、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纲要》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使幼儿真正喜欢艺术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价值。
无论是美术活动还是音乐活动都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想象能力,音美的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这恰恰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想象中。只有在丰富的想象中才能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创造力也更强。如大班《小蚂蚁避雨》音乐活动中,我先请幼儿倾听《小蚂蚁避雨》的音乐,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小蚂蚁避雨》音乐的认识(你听了音乐觉得怎么样?好象发生了什么事情?它们是怎么做的?)。我将音乐画成一幅幅画,组成了一个小故事;根据幼儿想象的,或理解意思,结合肢体语言,并一一出示相关的图画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在图中学习音乐是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绘画与音乐相结合,使得幼儿只要接触音乐就会在脑海中呈现音乐内容的画面,养成随时进行想象、随时进行创作的好习惯。
三、美术与音乐融合,可以提升幼儿艺术自主性
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和艺术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多渠道的,可在瞬间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是一种心领神会。此时,如果为作品选择一段适宜的音乐作为背景烘托,能恰到好处的帮助幼儿走进作品,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孩子们的心灵引起共鸣,从而更好的感知、体验作品的意境。如在《春天》的主题活动里欣赏歌曲《嘀哩哩》。这首欢快的歌曲描写的是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情景。我引导幼儿一边欣赏歌曲,一边联想春天迷人的景色,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画下来。开展这样的活动,无论对主题、歌曲的理解,还是绘画的表现力都提高了,更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幼儿陶醉于自主性绘画和欣赏音乐活动的乐趣中,就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与信息,提升了审美素养。同时,也激发了想象,提高了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我们要教会幼儿画画、唱歌,还使幼儿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全面提高儿童文化素质。所以,音乐与美术的融合,为幼儿艺术活动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为幼儿的创造想象开辟了新的天地。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