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2-01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分成了学校中最敏感的因素。它不仅制约了学校内各项工作的评定,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为了考分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厌烦成绩差的学生。这种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二是容易造成师生关系失去平衡。我认为,如何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的态度、责任和方法的问题。针对这一特点,要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加倍关爱,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困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很大。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困生对数学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纳数学教师,那么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更会提不起兴趣,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对学困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课下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绩差的真正原因。通过真诚地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屏障,让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启迪和激发。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
三、不厌其烦地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例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成绩的好坏与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别人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坚持不懈,这样的归因,可以引起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培养其认真写作业的习惯,要求学困生作业干净整齐,特别注重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二)培养学困生有错就改的习惯,每天作业发下去以后,要求学困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重做;(三)培养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四)培养学困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五)培养学困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四、借助多种教育手段与措施,激发和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一些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卡片、自制教具、投影仪、多媒体等,将数学知识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作业布置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梯度,每次作业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基础题做,慢慢地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扩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深入辅导学困生
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课外时间的充分有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时间主要有第二课堂和晚自习,由于学困生在课堂上能吸收消化的知识有限,教师若能每天坚持课外辅导学生,对学困生的促进肯定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辅导需要注意提高效率,本人认为课外辅导不是简单的给个别学生重复课堂的知识,可以针对当天的课堂反馈,出一些基础的题目让一些学困生完成,然后集中他们进行点评。当然教师的精力也有限,这时候可采取“一帮一、一帮多 ”的小组学习形式,出题让优生来给学困生批改、讲评等辅导形式。
六、用“赏识”教育,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七、 教学评价要个性化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八、帮助学困生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要指导他们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要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要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不断转化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教师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困生从厌恶数学到喜欢数学,最后达到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考分成了学校中最敏感的因素。它不仅制约了学校内各项工作的评定,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为了考分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厌烦成绩差的学生。这种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二是容易造成师生关系失去平衡。我认为,如何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的态度、责任和方法的问题。针对这一特点,要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加倍关爱,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困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很大。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困生对数学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纳数学教师,那么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更会提不起兴趣,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对学困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课下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绩差的真正原因。通过真诚地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屏障,让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启迪和激发。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
三、不厌其烦地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例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成绩的好坏与学习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别人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坚持不懈,这样的归因,可以引起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培养其认真写作业的习惯,要求学困生作业干净整齐,特别注重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二)培养学困生有错就改的习惯,每天作业发下去以后,要求学困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重做;(三)培养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四)培养学困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五)培养学困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四、借助多种教育手段与措施,激发和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一些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卡片、自制教具、投影仪、多媒体等,将数学知识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作业布置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梯度,每次作业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基础题做,慢慢地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扩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深入辅导学困生
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课外时间的充分有效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时间主要有第二课堂和晚自习,由于学困生在课堂上能吸收消化的知识有限,教师若能每天坚持课外辅导学生,对学困生的促进肯定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辅导需要注意提高效率,本人认为课外辅导不是简单的给个别学生重复课堂的知识,可以针对当天的课堂反馈,出一些基础的题目让一些学困生完成,然后集中他们进行点评。当然教师的精力也有限,这时候可采取“一帮一、一帮多 ”的小组学习形式,出题让优生来给学困生批改、讲评等辅导形式。
六、用“赏识”教育,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七、 教学评价要个性化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想办法战胜困难。在衡量他们的进步时,要因人而异,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教学实践表明,教师体现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八、帮助学困生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要指导他们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要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要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不断转化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教师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困生从厌恶数学到喜欢数学,最后达到会学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