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国产舱外航天服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
  
  在神七任务中,航天员将首次身穿国产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听他将舱外航天服其中的“玄机”一一道来……
  
  研制任务难点很多
  
  记者:舱外航天服研制有哪些要求?
  陈善广:舱外航天服是这次出舱活动的焦点和难点。航天员从舱内走到舱外,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中活动,航天服要保障他们的安全,保障视觉不受伤害,还要能活动自如。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我们要研制出满足这些要求的舱外航天服,难点很多。
  
  3年完成8年任务
  
  记者:研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陈善广:对正常的研制来讲,需要8年左右时间,而我们在3年多的时间里就必须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其次,我们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仅仅具备舱内航天服的研制基础。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个小型飞行器,与舱内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安全没有任何问题
  
  记者:我们的舱外航天服是否安全可靠?
  陈善广:对于涉及航天员安全和舱外航天服可靠性方面的工作和实验,我们都进行了严格的专家评审确认和实验验证,所以它在安全上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动力但可测控
  
  记者:舱外航天服是否有动力,能否对航天服进行测控?
  陈善广:舱外航天服目前不具备动力,不能自己运动,以后会考虑这个问题。航天服具备测控功能,我们专门有一个舱外航天服分系统来与气闸舱内的设备对接,工程参数的遥测、通讯、通话都可以实现。
  
  穿国产舱外服出舱
  
  记者:出舱是穿着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航天服?
  陈善广:出舱活动任务中,一名航天员着“海鹰”舱外航天服,一名航天员着“飞天”舱外航天服。两名航天员在气闸舱协同完成出舱前工作,穿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
  
  未来舱外服更灵活
  
  记者:舱外航天服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陈善广:未来航天服要减轻重量,必须寻找新型的材料,使它更方便灵活,更适合人的操作特点。研发也要兼顾登月服、火星服,在技术特点和结构上会有调整和突破。
  
  伴随卫星绕飞轨道舱
  
  释放一个伴随小卫星,这是神七任务的一大亮点。这个伴随小卫星将会相对轨道舱也就是气闸舱形成绕飞轨道。而测控通信系统要对伴随小卫星进行测量和控制,使其实现对轨道舱的绕飞。
  负责伴随小卫星控制的北京飞行控制中心飞管室主任刘俊泽告诉记者,航天员将伴随小卫星释放后,伴随小卫星以每秒0.675米的速度逐渐远离轨道舱,飞出数百千米之外后,再由测控通信系统控制把它“拉回来”,逐步接近轨道舱,再控制其轨道参数,最终形成对轨道舱的绕飞。
  这时候的伴随小卫星和轨道舱,就像是在两条圆形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的卫星,它们之间的轨道不同,但运行的角速度相同。由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差别,伴随小卫星和轨道舱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就产生了不同,它们绕着地球运行一圈,它们的相互位置就变化一个来回,这样就形成了绕飞。
  这种绕飞控制的实现,在中国航天测控史上还是头一次,其技术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先进的。
  在此次神七任务中,中国的中继卫星“天链1”号将进行相应实验。中继卫星控制管理中心主任侯鹰说,从创新的角度讲,中国中继卫星“天链1”号在神七中出现,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走出了“天地基一体化”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步。
  对载人航天来讲,测控通信系统完全依靠地面测控站、船的布局实现轨道的覆盖是非常困难的。神五、神六任务时,中国4船9站3中心的布站方式,也仅仅使测控通信覆盖率达到11%~13%。在神七任务中,测控通信实现了5船11站3中心,覆盖率达到18%。从载人航天发展情况看,这样的覆盖率也远远达不到要求,必须发挥中继卫星的作用。
  中继卫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提高轨道的测控通信覆盖率;二是提供天地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天链1”号的这两个作用将在神七任务中得到验证。
  “天链1”号2008年4月发射入轨,目前运行正常。此次参加神七任务只是实验性质,主要是为下一次航天任务应用做准备。
其他文献
话语分析是跨学科的研究,近些年来,其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解析戏剧文本。情景喜剧作为戏剧的扩展形式之一,特征鲜明,但长期以来并未受到戏剧文体学家们的关注。本文是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