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诏安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适宜青梅种植的独特土壤、水质和气候条件,种梅历史悠久,梅农栽培选青经验丰富,两大当家品种“白粉梅”、“青竹梅”独具特色。近年来,诏安县委、县政府把青梅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进行引导、扶持和培育壮大,把特色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和群众增收致富优势,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和办法,逐步实现青梅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生产系列化、生产企业集团化、开发产品精品化,努力把诏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青梅种植、生产、科研和旅游四位一体的“中国梅都”。
从小生产到大联盟
通过政府引导、协会发动,诏安组建“红星青梅无公害生产战略联盟”,把青梅生产企业、农资经营者和各村梅农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成立统一喷药队,统一施肥,严格青梅生产管理制度,形成“公司+协会(研究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引导企业向梅农承包梅园,建立基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机制。全县建有1000亩以上示范种植基地12个,其中3000亩青梅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万亩青梅管灌示范片各1个,较好地保证了青梅产品源头质量。
诏安将在规模集约生产上做文章,继续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鼓励多种投资主体进入青梅种植领域,以土地入股、个体私营股份制、租赁等形式,集中连片开发,培育壮大青梅种植示范片和示范基地;突出抓好红星、太平两个“诏安红星青梅”种植核心区建设,按照标准化种植的要求,消除农残
隐患,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原料保障。
小生意走向大产业
诏安青梅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卖鲜果到初级加工再到深度加工三个阶段。长期以来,诏安青梅75%粗加工产品销往日本,销售市场单一,产品价格受限。为摆脱这种局面,诏安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扶持发展青梅加工业特别精深加工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先后开发出话梅、紫苏梅、黄蜜梅、樱花梅、甜青梅、青梅晶、青梅酒、青梅饮料等几十种“红星青梅”系列产品。另外,企业大力发展青梅产品的分等定级、包装、储藏、保鲜等初级加工、半成品加工以及精深加工,把初级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打开市场通道,提高青梅终端产品生产比重和市场占有率。
小作坊转型大龙头
青梅食品加工业已成为诏安特色支柱产业,全县现有青梅加工企业70多家,年加工量4万多吨,2006年出口创汇约587万美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年产值近3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工业的12.6%和10.3%,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诏安的目标很夺目:力争到2010年青梅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青梅产业9亿元、关联产业3亿元,新增5个以上福建著名商标或省市名牌产品。
诏安县政府已有了明晰的思路:一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青梅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现有较具实力的绿源公司、荣华公司、四海公司等青梅加工生产企业。同时,加快对现有青梅企业的改造升级,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二要大力发展青梅精深加工。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研发体系,突破技术瓶颈问题,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提高青梅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要拓展青梅产业发展领域。“梅产业”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不但涉及梅果及其加工制品本身,而且与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等密切相关。要结合生态、休闲农业建设,开辟休闲梅园和观梅旅游线路,发展梅花盆景栽培,开发梅系列工艺品,占领青梅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小杂果转身大品牌
品牌是联系消费者和产品的纽带,是产品品质和质量的保证书。诏安始终把“诏安红星青梅”品牌、产业品牌和县域品牌三个层面制定发展目标和措施,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推动“企业”,“产业”和“县域”品牌互动共进。鼓励企业积极培植品牌、经营品牌和争创名牌,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奖励扶持,为企业品牌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打造青梅精品品牌,组织引导青梅加工企业、种植基地和协会组织及其产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境体系等认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提升诏安青梅特色产业的整体形象。2000年,红星青梅质量标准获得省技监局确认并发布《诏安红星青梅省级地方标准》,成为国内首个青梅省级地方标准;2001年,诏安县获得国家林业局颁授的“中国青梅之乡”称号。“诏安红星青梅”获得“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认证和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认证,其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随着“诏安红星青梅”在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北京原产地产品展销会等上频频露面,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青梅产品陆续登陆上海、北京等国内市场,并打入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连锁超市。目前,诏安正精心策划海峡两岸青梅产业发展,全方位展示“中国青梅之乡”的独特魅力。


从小生产到大联盟
通过政府引导、协会发动,诏安组建“红星青梅无公害生产战略联盟”,把青梅生产企业、农资经营者和各村梅农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成立统一喷药队,统一施肥,严格青梅生产管理制度,形成“公司+协会(研究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同时,引导企业向梅农承包梅园,建立基地,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机制。全县建有1000亩以上示范种植基地12个,其中3000亩青梅无公害生产基地和万亩青梅管灌示范片各1个,较好地保证了青梅产品源头质量。
诏安将在规模集约生产上做文章,继续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鼓励多种投资主体进入青梅种植领域,以土地入股、个体私营股份制、租赁等形式,集中连片开发,培育壮大青梅种植示范片和示范基地;突出抓好红星、太平两个“诏安红星青梅”种植核心区建设,按照标准化种植的要求,消除农残
隐患,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原料保障。
小生意走向大产业
诏安青梅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卖鲜果到初级加工再到深度加工三个阶段。长期以来,诏安青梅75%粗加工产品销往日本,销售市场单一,产品价格受限。为摆脱这种局面,诏安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扶持发展青梅加工业特别精深加工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先后开发出话梅、紫苏梅、黄蜜梅、樱花梅、甜青梅、青梅晶、青梅酒、青梅饮料等几十种“红星青梅”系列产品。另外,企业大力发展青梅产品的分等定级、包装、储藏、保鲜等初级加工、半成品加工以及精深加工,把初级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打开市场通道,提高青梅终端产品生产比重和市场占有率。
小作坊转型大龙头
青梅食品加工业已成为诏安特色支柱产业,全县现有青梅加工企业70多家,年加工量4万多吨,2006年出口创汇约587万美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年产值近3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工业的12.6%和10.3%,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诏安的目标很夺目:力争到2010年青梅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青梅产业9亿元、关联产业3亿元,新增5个以上福建著名商标或省市名牌产品。
诏安县政府已有了明晰的思路:一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青梅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现有较具实力的绿源公司、荣华公司、四海公司等青梅加工生产企业。同时,加快对现有青梅企业的改造升级,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二要大力发展青梅精深加工。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研发体系,突破技术瓶颈问题,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提高青梅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要拓展青梅产业发展领域。“梅产业”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不但涉及梅果及其加工制品本身,而且与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等密切相关。要结合生态、休闲农业建设,开辟休闲梅园和观梅旅游线路,发展梅花盆景栽培,开发梅系列工艺品,占领青梅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小杂果转身大品牌
品牌是联系消费者和产品的纽带,是产品品质和质量的保证书。诏安始终把“诏安红星青梅”品牌、产业品牌和县域品牌三个层面制定发展目标和措施,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推动“企业”,“产业”和“县域”品牌互动共进。鼓励企业积极培植品牌、经营品牌和争创名牌,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奖励扶持,为企业品牌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打造青梅精品品牌,组织引导青梅加工企业、种植基地和协会组织及其产品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境体系等认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提升诏安青梅特色产业的整体形象。2000年,红星青梅质量标准获得省技监局确认并发布《诏安红星青梅省级地方标准》,成为国内首个青梅省级地方标准;2001年,诏安县获得国家林业局颁授的“中国青梅之乡”称号。“诏安红星青梅”获得“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认证和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认证,其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随着“诏安红星青梅”在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北京原产地产品展销会等上频频露面,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青梅产品陆续登陆上海、北京等国内市场,并打入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连锁超市。目前,诏安正精心策划海峡两岸青梅产业发展,全方位展示“中国青梅之乡”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