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民生问题受到各级政府关注,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可不少媒体把政府改善民生的举措比喻为“送礼”,有的还称是“送大礼”,我对这个比喻老是有点犯嘀咕。
先谈“送”字。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是“送”和“受”的关系吗?非也。政府办实事是为国尽忠,为社会效力,为人民尽责。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是“仆”和“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服务是否到位,干得好不好,由百姓评定,是“干”和“评”的关系,何“送”之有?
再谈“礼”字。礼,含有赠予或恩赐之意。送与不送,送多送少,快送慢送……都随送礼者之愿,受礼者只有感谢的份,无权说三道四。而政府办实事,是“仆”对“主”尽责,不允许三心二意,只可全心全意。谁要拖拖拉拉,降低服务质量,主人有权批评他,甚至撤他的职。再则,我们现在急需改善的许多民生问题,都是早就该关注的问题。准确地讲,是还历史的欠账。把“还账”说成“送礼”,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
把实事办好了,人民会牢记公仆的辛劳。但办任何实事,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是公仆自有的吗?不是。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讲得十分清楚:“政府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从表面看,“送礼”是简单的用词问题,深究一下恐怕还是潜意识的反映——对官仰视,对民俯视,“官贵民贱”的影子还远未从我们的思维中消失。如果我们有起码的公民意识,站在主人的立场看待公仆,就会用审视的眼光、掂量的眼光、监督的眼光,而不只是期盼的眼光。
先谈“送”字。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是“送”和“受”的关系吗?非也。政府办实事是为国尽忠,为社会效力,为人民尽责。政府和百姓的关系是“仆”和“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服务是否到位,干得好不好,由百姓评定,是“干”和“评”的关系,何“送”之有?
再谈“礼”字。礼,含有赠予或恩赐之意。送与不送,送多送少,快送慢送……都随送礼者之愿,受礼者只有感谢的份,无权说三道四。而政府办实事,是“仆”对“主”尽责,不允许三心二意,只可全心全意。谁要拖拖拉拉,降低服务质量,主人有权批评他,甚至撤他的职。再则,我们现在急需改善的许多民生问题,都是早就该关注的问题。准确地讲,是还历史的欠账。把“还账”说成“送礼”,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
把实事办好了,人民会牢记公仆的辛劳。但办任何实事,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是公仆自有的吗?不是。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讲得十分清楚:“政府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从表面看,“送礼”是简单的用词问题,深究一下恐怕还是潜意识的反映——对官仰视,对民俯视,“官贵民贱”的影子还远未从我们的思维中消失。如果我们有起码的公民意识,站在主人的立场看待公仆,就会用审视的眼光、掂量的眼光、监督的眼光,而不只是期盼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