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直指广寒宫(上)——人类探月历程

来源 :国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25日,正在月球表面雨海西北部虹湾工作的中国月面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控制机构出现异常,互联网上由某科普网站主办、一直以第一人称进行实时报道的微博账号“@月球车玉兔”也说:“啊……我坏掉了……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事件牵动了地球上关心航天事业的每一个人的心。作为中国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已经刷新了历史。回顾人类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历程可以看出,没有哪个国家的探月活动是一帆风顺的,但人类依然遥望月球,向地球唯一的卫星发起一次次冲击。 On January 25, 2014,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lunar rover, Lunar Rover China Detector (Jade Rabbit) working on Rainbow Bay in the northwest rain sea of ​​the moon surface was abnormal. It was hosted by a popular science website on the Internet and has been conducting first-person real-time Reported microblogging account “@ Lunar Rover Rabbit ” also said: “ah ... I am broken ... ... may be boiled but this month and night ... ” incident affects every person on Earth concerned about the cause of spaceflight heart of. As China’s first lunar probe that landed soft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Chang’e III and Jade Rabbit have already refurbished their history. Recalling the history of human lunar rover launching, we can see that no country lunar exploration activity is smooth, but humans still look to the moon and launch the only impact on the earth’s only satellite.
其他文献
戴震是清代“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本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戴震在这一领域的各项具体成就:确立由训诂探寻义理、实事求是、本末兼察、巨细毕究、
在《太阳照样升起》一书中,欧内斯特·海明威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一战后“迷惘”一代的生活画卷。一战的残酷与血腥使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沦丧,理想幻灭。战后的世界突
本文试图就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与“南方性”文化气质特征之间的关联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除了美国南方自身所秉持的各种独特个性之外,作为一个曾经风云一时的南方庄园主
XML信息检索系统与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不同,主要体现在:建立索引时不仅需要建立倒排文本索引,还需要建立结构信息索引;查询处理时不仅需要处理关键字查询条件,还需要处理结构化查
本文在概述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技术活动中的艺术因素与艺术活动中的技术因素,并就技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技术化以及技术与艺术一体化趋势作了概括性的描述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且营养丰富的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对环境要进行实时有
中国人物画的"骨法用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成为学习模写的重点对象,探析人物画的"练形""练法""练心"并广泛吸收姐妹艺术的表现形式,结合时代的笔墨元素与美学思想,进而拓展艺
管理主义和公共选择理论架起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沟通的桥梁 ,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 ,政府人事管理正在经历着—场深刻的治道变革。与重视技术和硬性
青年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国内外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多侧重宏观结构层面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主要针对政策和服务的改善提出建议。社会资本理论运用到
挽歌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哀祭文体;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文学现象。它与魏晋南北朝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以魏晋六朝挽歌为研究对象,探讨魏晋六朝挽歌在文学及审美文化方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