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而且一定要突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采矿专业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与技能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从而更好地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当前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职业技能课设置,在“独立实践环节”课、“专业综合实训”课、“职业资格 (技能)证书”课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走“校企一体,学岗结合”的路子,推进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采矿专业;课程设置;职业标准
  【分类号】G712
  1 教学突出“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设置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的实践能力。在学校教学中加强“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1.1 “独立实践环节”课的设置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课往往得不到突出,表现出来的是“原理”课、“概论”课过多。即使部分设置了具有实践技能要求的课程,也大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教室里的理论课与实验室里的演示性实践课、实训室里的技能性实践课交叉进行,没有设置能够完全在实训室进行的“独立实践环节”课。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很显然在理沦上达不到高职学生的水平,将来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必须要改变这样的课程设置,设置能单独存在并完全在实训室完成的“独立实践环节”课,并保证足够的学时数。
  1.2 “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设置
  高职院校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是由核心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构成的。当然,为使每个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每个职业技能要求为学生所掌握,必须要对专业要求进行分解,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程。但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如果只是分解状态下的局部而非专业要求的全局,则不能很好地理解该专业的实质,不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也就难以达到专业的培养要求。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在面向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很难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在将专业技能教学分解的状态下,必须进行技能课程的综合,将专业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要求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技能要求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便能使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掌握该专业核心能力,清晰了解该专业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设置课程的目的。
  2 推进具有行业准入作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必然是各行业中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都设置有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为此,国家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也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高校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但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做不到学校教学与“职业资格 (技能)证书”考试的同步完成,经常是学生在校学完专业课程,通过校内考试即可。学生如要考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则要另外参加考前培训,重新组织考试。结果是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出台煤炭行业相关的一系列国家职业标准并配有相应的考试大纲,财政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也都出台了行业认可的职业标准。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置了具有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资格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这不仅表明设置“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程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目前,我系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设置了适用于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如矿井通风、矿山机电、瓦斯监测与防治等,通过由煤炭行业组织的认证考试,以取得资格证书,从而达到学校教学与行业最新发展相衔接,与行业的职业要求相一致,课程体系改革立足于课程与岗位对接。
  3 “校企一体、学岗结合”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在学校通过理论课教学和有限实验、实训条件下进行实践教学难以真正完成培养任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仅有仿真环境是不够的,必须要将学生放在全真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既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又能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通过校企合作,采取“2+1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最佳方式。
  “2+1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二年,最后一年直接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同时由于“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是较长时间的实习,它区别于一般的认识实习和短期的过程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还将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的生活补贴。
  由于“2+1模式”下学校教学只有两年时间,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须对传统教学计划作较大的调整。
  适当压缩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合理安排专业课,集中上好学生顶岗实习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部分“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可以在顶岗实习中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岗位和实习的实际情况来完成。同时经过一年的实习锻炼、磨合后,企业与实习生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就业协议书,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以保证“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得以较好实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才能更符合企业需求,才能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也才是企业所欢迎的毕业生。
其他文献
行政诉讼中需要证明对象包括实体事实和诉讼程序事实,实体事实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其合法性由被告举证,但是对于行政诉讼中的诉讼程序事实是否适用举证
[目的]筛选高效、低毒、施用方便的杨树抗冻防病促生剂新配方及其施用方式。[方法]选择对氨基苯甲酸与6-BA为主要试剂,氢氧化钠、甘露醇、硝酸钙为辅料,组成9种抗冻防病促生
如何选择和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有效合理配置水资源,协调水资源管理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已成为解决水问题的紧迫课题。通过分析我国流域水资源配置机制的变迁过程,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03-01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的评价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教师对学生组织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愿望。而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
如何将水文气象紧密耦合,将未来5~7d多方案的降水预报结果转化为入库水量预报,对于三峡水库优化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长江上游6大分区2000~2006年所有洪水样本的日面降雨量资料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探究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Tobit模型的渊源、基本原理、基本定义与区别。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探索模型基本原理,基于数理手段对模型加以推导、验证,进而得出模型的一般式。研究结果:三个模型属于同一模型体系,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暴露而对模型的暴露出的某一问题进行修补性研究而实现的模型演进,三个模型具有内在渊源。与此同时,三个模型依旧存在一定的内在缺陷。研究结论:
【中图分类号】G 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9-01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的人生基石。 习惯好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就必须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一、学会自己做事。  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急于扶起,要给孩子自我爬起的机会。家长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锻炼孩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提升分为基础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两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两个阶段的特点及技能提升手段,通过阶段式技能提升方法,学生在打好基础理论及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技能提升培养,使高职学生能够其实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接轨。阶段式技能提升通过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两个阶段的不同侧重点,以生产性技能为最终培养目标,并结合工学
对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大坝坝基变形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认为施工期的坝基变形与大坝浇筑有关;运行期的变形与坝前水位有关,大坝经历了蓄水至204.37m高程的考验,在超过设计校核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