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热”背后的“冷”思考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一种特别的生态体系。网民受当下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激发,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字词句等,为其他网民理解并接受,成为流行“病毒”,不断被疯狂复制,成为网络流行语,如“给力”甚至登上《人民日報》头版头条。
  在传播过程中,网络流行语负载的信息被逐级放大,从网络波及到现实生活,渗透到传统媒体,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固然,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如“被就业”这一系列的“被××”结构,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对语言生态起了积极的建设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规范缺失。符号、数字、字母等语码混用,字母词、音译词、方言词交错杂糅,同音或谐音的别字别词以假乱真。数字和字母混搭,如3Q(与thank you谐音);汉字夹杂英语如“Hold住”;数字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谐音别词如“河蟹”(和谐)、“杯具”(悲剧),“神马都是浮云”是拼音输入选择错误,将错就错,竟然就此流行。这样的网络语言太多反而成为交流的负担。
  第二,格调堪忧。粗鄙化网络语言冲出禁锢,全民风行。粗话脏话、国骂京骂,大行其道;色情暴力,身体写作,司空见惯;“傻逼、牛逼、苦逼”等骂詈语甚嚣尘上。
  第三,暴力肆虐。网络的开放性、公共性和隐匿性,使得网络成了国民朴素正义感和累积的负面情绪的宣泄口。由于不易找到发帖人,网民的为所欲为、不担责任,导致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暴力:侮辱谩骂、诋毁嘲笑、人身攻击和恶意人肉搜索等。其后果甚至致使当事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如“死亡博客事件”。
  第四,前途难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热点层出不穷,一个个网络新词横空出世,迅速蹿红,你未唱罢,我已登场,更迭频繁,让人目不暇接,方才学会,已经过时。大浪淘沙之后,有的沉淀下来,充实到现代汉语中,而更多的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化心理、价值体系在语言上的体现。在网络和大众媒体的助力下,一些低级趣味、颓废粗俗、自我放逐的心理,通过语言渠道喷涌而出,有碍观瞻,混淆视听;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气息,浮躁、焦躁、狂躁的社会情绪,侵蚀着炎黄子孙的心灵健康、道德体系和文化价值,尤其对“三观”正在形成中的未成年人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恶劣影响。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个生态系统,会受到外物的污染。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汉语最严重的“污染源”,不规范用法和粗鄙化表达泛滥,从网上蚕食到网下,冲击语言的规范性,亵渎民族传统文化,挑战现存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
  强大的流行力量往往会让集体失语,而语言规范的步伐相对滞后。单纯依靠语言进化中的自然选择、语言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调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网民自律、网管监控和相关机构因势利导、匡谬正俗。多方面的合力才能扭转语言生态的失衡态势,保证我们的母语向健康、规范、高雅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似乎很突然,钢材、铝材、塑料、橡胶、燃油等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不约而同地上涨,涨价幅度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在网上的许多帖子中,我们都会在开头看到这样令人惊悚的一段:去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化之年,党的十九大也即将召开。瞩目改革与发展,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备受关注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扩展聚类的关联编码算法.构建基于概率统计的模糊数据扩展聚类的网络单元结构,采用概率统计理论,进行属于编码的数据结构设计,得到小区间编码补偿下的同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