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人口或经济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参数,测度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前后5年的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的演变特征,揭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距离轴线的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从区域差距、资源环境效应、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主要开发轴线集聚,人口集聚过程快于经济集聚过程,人口与经济呈现相互均衡的趋势,且与全国自然承载力及考虑地理区位和系统整体性的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格局趋于吻合;不同功能区之间、区域板块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沿轴线区域与远离轴线区域的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国家“两横三纵”轴线无法适应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据此提出:推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实现人口与经济相均衡;进一步减少北方地区边缘区域的人口压力,从而促进人口规模与自然承载力相均衡;增加珠江-西江发展轴带,完善“三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向外延伸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与包昆通道等主要轴线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区域一体化正步入新阶段,内涵、着力点、作用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文章在认知区域一体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不断演化的原因,探讨区域一体化的新趋势及我国
重大生产力布局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国未来15—20年中长期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文章在重新审视和回顾我国重大生产力布局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历史变迁
目的:①评估中文版成套神经心理测验(NTB)的信度和效度。②探讨NTB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⑴对129例受试者进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定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经济活力最足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十四五”期间,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面临着区域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人口
东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衰退型老工业基地和问题型区域,是国土开发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地区,其振兴发展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回顾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历
从“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城市群将依然是中国推动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中国城市群的发育已经呈现出多样化、所在区域的发展格局日益差异化、服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致力于我国西南喀斯特表生过程研究,研究成果揭示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及驱动力,论证了我国西南喀斯特碳、氮等营养元素和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变化响应、反馈机制;剖析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实现对石漠化发生、演变动力学机制的深刻解析,探明了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途径和机理,并进行示范;针对喀斯特不同地质地貌类型区特点,构建了石漠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