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成本追兵”。中国必须思变,摆脱困局,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褒贬不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制造”终结了无止境扩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贸易摩擦纷至沓来。“世界工厂”正面临由毛虫到蝴蝶的痛苦蜕变。
相同称谓,迥异内涵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与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与制造能力,先后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绝地生产出各色产品、各种机器与各类设备,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核心国”(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语)。
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作为“世界工厂”,英国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成为国际分工的高地,是垒球的制造中心,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与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上拥有对手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以及支配世界市场的能力。与英国先驱者不同的是,美国是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作为后起的“世界工厂”,美国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
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1955~1974年),日本主动承接国际分工,奠定经济起飞基础。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技术立国”(1975~1990年)新思维,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革新,大规模生产世界最精细又不失价格优势的产品。作为新兴“世界工厂”,日本不仅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丰田模式”),而且还实现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革命,即所谓“日本式经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为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就英、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一般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第一,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行业的前列,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第二,该国的工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其工业产值必须占到世界工业产值的相当比重;第三,该国的工业品主要不是用于国内消费,其出口必须占到世界工业品出口总额的较大比例,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第四,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批量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i995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只有5%,而如今上升到大约15%,虽不及美国的25%,却远远超过德国的7%和英国的3%,与日本几乎持平。“中国制造”居世界第一位的,在2007年有172种,到2009年超过200种。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和鞋,超过1/3的彩电和箱包均产自中国,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
2001年,在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自此“世界工厂”就成为国内外描述中国经济的一个常用词汇。然而,与英、美、日这些昔日“世界工厂”相比,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存在极大差距。在量比上,昔日“世界工厂”其制造业占全球份额最高时,英国为53%,美国40%,日本为20%,而中国如今只有15%。在质地上,更是相去甚远,“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近乎一直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头号目标,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显然,发达国家给中国授予“世界工厂”名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不是英、美、日曾经担当的“世界工厂”,而是一个内涵已“与时俱进”的“世界工厂”,说白了,就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世界加工厂”。
悲哀与无奈的“世界工厂”
由于长期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政策,中国在诸多领域、诸多行业基本放弃了研发,如此导致现如今中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仅有5%左右。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约占0.0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中国彩电、手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是关键芯片依赖进口。
2009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评论:“客观地讲,500强更像500大。”而就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利润、创新与竞争力还是规模,这些巨型中国企业绝大多数不过是些中小企业。因此,金融危机袭来,尽管中国远离飓风中心,但是众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代工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企业因此关门。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中国的“世界工厂”是一个“赚点面包屑而已”(摩根士丹利的表述)的微利加工厂。有学者估算;外国投资商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而“贴牌生产”更甚,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
作为世界工厂,美国向世界贡献了“泰勒制”与“福特生产线”,日本向世界贡献了“丰田模式”与“日本式经营”。中国贡献了什么?被一些地方政府当做宝贝、其大老板长期以来被他们像皇帝一样供奉的富士康,所“贡献”的是无与伦比的庞大的“军事化管理”,生产程序分工到极致,一个工人每天上班十小时可能只是重复几千次装配一颗螺丝。如此,最终成了被物化的生产工具,极度枯燥的工作造成的精神重压,迫使一个个“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结束了自己年轻生命。在整个世界日益迈向人性化管理的今天,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生产管理方式,恰恰映射出中国这一“世界工厂”的悲哀。
中国的电脑生产厂家表示,中国制造的每台电脑,只能赚几个苹果的钱,但却耗费了大量资源与环境。同样,中国生产1亿条裤子才能换到1架波音飞机,这里不仅是明摆着的天文数字的收益差距,而且潜藏着巨大的环境成本。生产1亿条裤子比制造1架波音飞机的环境损失要大得多,因为印染业是一个污染十分严重的行业。当今中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褒贬不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制造”终结了无止境扩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贸易摩擦纷至沓来。“世界工厂”正面临由毛虫到蝴蝶的痛苦蜕变。
相同称谓,迥异内涵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与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与制造能力,先后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绝地生产出各色产品、各种机器与各类设备,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核心国”(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语)。
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作为“世界工厂”,英国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成为国际分工的高地,是垒球的制造中心,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与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上拥有对手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以及支配世界市场的能力。与英国先驱者不同的是,美国是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作为后起的“世界工厂”,美国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
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1955~1974年),日本主动承接国际分工,奠定经济起飞基础。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出“技术立国”(1975~1990年)新思维,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革新,大规模生产世界最精细又不失价格优势的产品。作为新兴“世界工厂”,日本不仅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丰田模式”),而且还实现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革命,即所谓“日本式经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为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就英、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一般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第一,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行业的前列,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第二,该国的工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其工业产值必须占到世界工业产值的相当比重;第三,该国的工业品主要不是用于国内消费,其出口必须占到世界工业品出口总额的较大比例,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第四,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批量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i995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只有5%,而如今上升到大约15%,虽不及美国的25%,却远远超过德国的7%和英国的3%,与日本几乎持平。“中国制造”居世界第一位的,在2007年有172种,到2009年超过200种。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和鞋,超过1/3的彩电和箱包均产自中国,中国迅速成长为世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
2001年,在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自此“世界工厂”就成为国内外描述中国经济的一个常用词汇。然而,与英、美、日这些昔日“世界工厂”相比,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存在极大差距。在量比上,昔日“世界工厂”其制造业占全球份额最高时,英国为53%,美国40%,日本为20%,而中国如今只有15%。在质地上,更是相去甚远,“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近乎一直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头号目标,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2009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显然,发达国家给中国授予“世界工厂”名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不是英、美、日曾经担当的“世界工厂”,而是一个内涵已“与时俱进”的“世界工厂”,说白了,就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世界加工厂”。
悲哀与无奈的“世界工厂”
由于长期奉行“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政策,中国在诸多领域、诸多行业基本放弃了研发,如此导致现如今中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仅有5%左右。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约占0.0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中国彩电、手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是关键芯片依赖进口。
2009中国企业500强出炉。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评论:“客观地讲,500强更像500大。”而就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利润、创新与竞争力还是规模,这些巨型中国企业绝大多数不过是些中小企业。因此,金融危机袭来,尽管中国远离飓风中心,但是众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代工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不少企业因此关门。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与自主品牌,中国的“世界工厂”是一个“赚点面包屑而已”(摩根士丹利的表述)的微利加工厂。有学者估算;外国投资商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而“贴牌生产”更甚,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
作为世界工厂,美国向世界贡献了“泰勒制”与“福特生产线”,日本向世界贡献了“丰田模式”与“日本式经营”。中国贡献了什么?被一些地方政府当做宝贝、其大老板长期以来被他们像皇帝一样供奉的富士康,所“贡献”的是无与伦比的庞大的“军事化管理”,生产程序分工到极致,一个工人每天上班十小时可能只是重复几千次装配一颗螺丝。如此,最终成了被物化的生产工具,极度枯燥的工作造成的精神重压,迫使一个个“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结束了自己年轻生命。在整个世界日益迈向人性化管理的今天,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生产管理方式,恰恰映射出中国这一“世界工厂”的悲哀。
中国的电脑生产厂家表示,中国制造的每台电脑,只能赚几个苹果的钱,但却耗费了大量资源与环境。同样,中国生产1亿条裤子才能换到1架波音飞机,这里不仅是明摆着的天文数字的收益差距,而且潜藏着巨大的环境成本。生产1亿条裤子比制造1架波音飞机的环境损失要大得多,因为印染业是一个污染十分严重的行业。当今中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