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 商道成功秘诀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_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远的梦想,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实现这些梦想。当梦想成真的时候,会否在成功的台阶上更知进取?会否被套在白命不凡的枷锁里?当梦境破灭、无力取胜、无能力转败为胜时,会否跌进万念俱灭、无所期待的沮丧之中?再有学识再成功的人也要抵御命运的寒风。
  ——李嘉诚
  1940年,有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携一家五口带着几件旧衣服从烟雨蒙蒙的面条巷走上了潮州古道,又从潮州古道走进了香港,从香港西环的爹士校街的小塑胶厂走向新蒲岗,走向筲箕湾,走向北角,进而走向香港中环的心脏地带皇后大道中的华人行,最后又走向了世界。
  这个人,不独裁,不骄横,不势利,不跋扈,不放弃,不软弱,不低头,不绝对,不世故,不放慢脚步,也不故步自封,
  这个人,总戴着黑边眼镜,据说一身灰色的西服一穿就是十来年,只有3双皮鞋,没有一双是名牌,
  这个人,每天工作不少于15个小时,早上6点半起床,然后会去高尔夫球场,他说除了高尔夫他没有任何别的娱乐;
  这个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终成巨富,靠的是超人的毅力、超人的勤奋、超人的眼光、超人的智慧。
  这个人,1928年出生于潮州,1940年到香港,15岁失去父亲,18岁做经理,19岁做总经理,22岁开始自我创业,30岁的时候资产过千万,39岁开创华资收购英资财团首例,40岁成为地产巨头、超级富豪,73岁首成亚洲首富,资产110亿美元。逆境中成大器,越显超人不凡!
  他就是李嘉诚。
  他可能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华人。没有一个华人富豪比李嘉诚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他经营着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垄断着面向中国内地的输电线;他享有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他拥有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惟有他能在他的领域中频繁地被世界所感知,进而影响全球这一行业的未来……
  2007年,李嘉诚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9位,总资产达230亿美元。
  在华人世界,其财富雄踞世界华人之首,再也没有比他更富有、更传奇的人了。他的创业兴家,他的经营秘诀,他的生活苦乐,却鲜为人知。让我们走近掌握商道成功秘诀的李嘉诚。
  
  不!我不要究
  
  深信事在人为,人生之路在于不断探索,而不是乞灵于迷信。
  ——李嘉诚
  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里。这是一座以历史悠久、人文发达而著称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父亲李云经是个小学校长,家境清贫。李嘉诚自幼聪颖好学,不满5岁开始念书。11岁那年,日寇的铁蹄侵入中国大地,践踏了他的家乡,父亲携带全家逃难到了香港。1940年冬,忧国忧民、心力交瘁的李云经不幸染上肺病,因为无钱负担昂贵的医药费,年仅45岁便英年早逝。少年李嘉诚无限凄绝地倾泻着他人生的第一场苦雨,他开始忘却自己的年龄,思索替代了悲戚——穷!多么痛苦、耻辱的字眼。不仅仅是字眼,简直就是法律,是世界上最残酷、最现实、最苛刻的法律。因为穷,可以毫无眷恋地丧失主权;因为穷,可以毫无耻辱地丧失尊严;因为穷,可以毫无眷恋地丧失生命。穷,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消亡……
  “不!我不要穷!”李嘉诚从心底发出一声呐喊。身为长子,他毅然担负起照顾乡亲、抚养弟妹的家庭重担。从此,他离开学校,走上了漫长人生之路。这位如同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英俊少年,由此无所畏惧地投身到大海般梦幻无穷和险恶的香港商界,时年仅仅14岁。
  李嘉诚获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玩具制造工厂里当最低一级的推销员。每天奔波16个小时。由于他勤劳刻苦,严己奉事,机敏精干,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1948年,李嘉诚20岁时,便被提升为该厂的经理。李嘉诚并未因此而满足,仍白天做工,夜间上夜校苦读。同时,他生活克勤克俭。经过8年努力,他终于积攒了一笔钱,到1950年以5万港元的资金,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玩具以及家庭用品,以后又易名为长江实业公司。他之所以取长江为厂名,则有浩浩长江不择细流,永远奔腾向大海之意。由此可见,李嘉诚在创业伊始就立下了奋进不息的弘愿。
  创业的头几年,李嘉诚熬过了无数辛劳的日日夜夜。他身兼数职,管理厂务,督导生产,对外联络,跑推销,每天都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即使如此,他仍不忘坚持自修。然而,他毕竟年轻,毕竟是血肉之躯。一天下来全身酸痛,深夜或是凌晨临睡前连洗把脸的力气都没有了。为了保证早晨上班万无一失,李嘉诚就准备3个小闹钟同时叫醒自己,从来不敢懈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今天的李嘉诚仍有两个闹钟,以备准时在早晨6点钟叫醒他。而李嘉诚的手表,则永远比别人的快10分钟,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便准时出席下一个约会。”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奥秘无穷的“弄潮之战”,饱尝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之后,李嘉诚开始崛起了!在他辉煌的创业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几个篇章:
  50年代中后期,香港经济起飞之时,李嘉诚先人一步跨入塑胶花界,在塑胶花热中崭露头脚。继而威风凛然地在国际市场上独占“花魁”,50年代末期,李嘉诚又不声不响地步人地产界;60年代开始崛起于地产高潮中;70年代末期,雄跨地产界,一跃成为“地产新生”,亿万富翁。这就是李嘉诚以其独有的准确奇妙的预测能力和机敏果断的应变能力谱写的一曲“长江之歌”!
  
  成功之路
  
  我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这是我今天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
  ——李嘉诚
  
  盗火 偷师意大利
  在香港,李嘉诫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过70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赶不上他。李嘉诚能有今日成就,绝非偶然。在创业的时候,他每天打工14.5个小时,还要坚持晚上到夜校读书。1981年香港电台选风云人物采访李嘉诚时,曾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与运气有多大关系?”李嘉诚当时的回答是,“我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而今李嘉诚重新面对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那时我说得谦虚,今日我再坦白一点说。我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而赚钱。”
  他没有依靠任何人,而是以自己的诚信、坚忍不拔的态度,以及勤奋获得了第一桶金。李嘉诚的财富积累最早始于塑胶用品。
  
  从推销员做起
  跑过街,当过茶馆和钟表店学徒的李嘉诚在1950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道路,这一年他22岁。他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钱共计5万港元,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长江塑胶厂”,决心独闯天下。
  李嘉诚为什么选择进入这个领域呢?这与其推销经历密不可分。
  李嘉诚早年的推销经历非常丰富,做过铁桶的走街郎,也做过塑胶桶销售员,18岁成为一家塑胶桶厂商的总经理。而正是将近4年的塑胶产品的从业经历促使他走上了塑胶生产之路。
  李嘉诚早年的创业和众多同一时期参与战后香港发展的企 业家一样,充满了艰险和困惑,吃苦耐劳和勤劳实干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而在早年从事塑胶产业的历程中,李嘉诚“偷师意大利”的故事,被他的所有传记作者都描述过。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于是他决定去那里寻找技术上的支持。
  到了意大利,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也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李嘉诚想了个办法,当时这家公司正在招聘,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所以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
  李嘉诚在这家公司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一收工后,他就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没过多久,李嘉诚就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他开始打工人的主意。一到假日,李嘉诚就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厂应聘做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几个月后,李嘉诚返回香港,开始大展拳脚,他把“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积极扩充厂房。由于长江生产的塑胶产品,特别是塑胶花款式新、质量好、价格低,在销售上又有李嘉诚长期积累的人脉和经验,所以很快打出了市场,在香港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小小的香港塑胶市场有了一个新的拥有创造性的企业。
  
  不是机会的机会
  1957年以后,李嘉诚凭借简陋的生产设备生产出了大批质优、价廉、新颖、别致的塑胶花产品,“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也获得了不少海外订单,但李嘉诚和整个香港一样陷入了资金短缺、设备无法更新的困境。李嘉诚不敢贸然接单,在无法更新设备、招收新的技工、增加厂房的情况下,他的塑胶花生产能力正受到严峻的考验。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出现了。
  一位来自欧洲的塑胶花经销商来到了李嘉诚位于新蒲岗的低矮厂房。他告诉李嘉诚他需要大批塑胶花。但在看了李嘉诚的厂房和设备后,这位欧洲人告诉他,尽管长江生产的担胶花款式新颖、质量可靠,他的工厂管理严格有效,但没有资金和好的设备,他无法把订单交给他。看着诚恳的李嘉诚,这位经销商临走的时候对他说,如果有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商贾愿意为其做这张订单的担保人,他会考虑。
  商业的竞争有时候就是这样突兀,当李嘉诚绝望的时候,又有人给了他希望,但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会来帮助他的人呢?年轻的李嘉诚脑海中出现了两年前贷款给他的银行,出现了正在经营中南钟表公司的叔父庄静庵,他们会成为他的担保人吗?
  第二天,李嘉诚再次约了这位订货商。在香港一家知名的咖啡厅,李嘉诚决定做一件在当时几乎注定将失去订单的事情。他从随身的手提包中取出了按照订货商要求设计出来的新款塑胶花,把它们小心地放到了订货商的面前。
  没有担保合同,只有8件让人喜欢的作品。
  李嘉诚诚恳地对欧洲客人说,这8款作品是昨晚他和设计人员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设计出来的适合他的塑胶花,其中5款是根据他的要求设计的,另外3款则是考虑圣诞就要到来,它们也许会有市场。
  欧洲人似乎忘记了昨天所看到的李嘉诚的工厂,他看着这些产品,没有说什么。
  李嘉诚开始实话实说,他告诉订货商,自己没有找到他想要的担保人,香港的经济情况也不允许他去寻找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帮忙。
  “就我个人而言,我当然十分希望能得到这次机会并且能够长期得到你的订单。长江虽然现在没有资金,也没有取得担保,但我们一旦合作,我可以为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并且保证如期交货。当然,我们没有担保人,我尊重你现在作出的任何决定,我会理解。如果无法合作,这8款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和你合作。”李嘉诚孤注一掷。
  李嘉诚的坦率和诚实是他最被人称道的品质之一。欧洲人被说动了,他清楚,这个年轻人也许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甚至没有足够的工人,但他却有诚实和最坦诚的合作精神——他只要一款塑胶花样品,他却给了8件。
  昨天要求的担保人现在似乎不重要了,他同样钦佩李嘉诚敢于将样品送给自己的勇气,香港的竞争日益激烈,李嘉诚的这种行为本身已经是最好的担保。
  “你就是你的担保人。”他对李嘉诚由衷地欣赏。
  没有担保人的李嘉诚获得了他的订单。
  回忆往事,李嘉诚说,1957年完成的这桩生意才是他最终走向“塑胶花大王”的起点,而我们看到的正是在完成这个过程时,李嘉诚体现出来的质朴勇气和诚实品格。
  
  除了实力 还是实力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制造业迅速成熟,塑胶花行业更是出现了大批企业,很多厂商的规模远远超过李嘉诚。李嘉诚有了新的想法,他知道香港市场太小,而正在兴起的欧洲才是他的塑胶花最终的出路。在这一年,李嘉诚开始在一些国际知名的行业杂志上刊登企业的广告。谁都无法理解,凭他的企业规模,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杂志上宣传呢?也就在打了广告的这一年秋天,又一个机会出现了。
  一家北美大型塑胶花公司给李嘉诚发来了电报。电报里说,他们将在近期来香港考察长江塑胶厂和其他塑胶花企业,以寻求长期合作,他们的采购部经理将在一周内到达。
  7天?7天时间,一个也许将给予全年订单的大商人要来长江塑胶厂考察?敏锐的李嘉诚知道,这将是他走向欧美的一个契机。但和第一次与欧洲人合作一样,李嘉诚开始为自己的生产规模担心起来。要知道,这次来的客人非同小可,过去“设计攻关”的办法显然是无效的,和这样的大企业合作,除了实力还是实力。
  李嘉诚一生中很少冒险,但这一次,也许是他这一生中最值得被记取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抉择。李嘉诚内在的魄力再一次显示出来,这个被很多人认为的商业帝国中的保守派只有在最关键的企业机会出现时,才会表现出过人的勇气。
  当天晚上,李嘉诚召集所有的员工通告这一消息。他告诉这些同事,从今天晚上起,每一个人都要想尽办法找银行贷款,以购入全新的生产塑胶花的设备,同时,这个历时5年多的厂也将搬迁,他们将找到合适的工厂,并建设全新的生产线。
  所有的人都在嘀咕:这是不是一个神话?但李嘉诚相信,神话是可以实现的。这个7天的过程在很多李嘉诚的传记中出现过。但具体到银行、场地、设备购买的细节却很少提及,但我们能够想象的是,用7天时间建设一个全新的厂区,寻找更多的员工和购买整套最先进的设备,需要的是足够的勇气和莫大的信念。李嘉诚做到了。
  7天之后的早晨,李嘉诚出现在机场,他等来了从北美来 的贵宾,然后亲自开车把他接到了位于中环附近的新工厂。
  慕名而来的欧洲人看着长江塑胶崭新的生产设备和精美的样品,非常满意。
  订单的签约过程比前面的7天要快很多,订货商为长江带来了每年百万美元的生意,而对于李嘉诚而言,这笔买卖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位客户后来成为了李嘉诚和加拿大银行之间的一条纽带,为后来李嘉诚进军国际市场,特别是加拿大能源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冒险者永远只有一个机会,在一个塑胶花盛行的“假面时代”,在香港低成本制造业开始走向全世界的时候,李嘉诚用7天的时间完成了香港塑胶花企业到世界级塑胶花企业的飞跃,而他等待的时间是之前惨淡经营的5年。
  之后,李嘉诚把企业的战略重点定义为发展海外市场,也就在这个阶段,世界各大市场对塑胶花的需求日益扩大,李嘉诚争取了大量的海外长期订单,以微利和较好的产品、设计成为众多国际厂商青睐的香港塑胶花生产商。据李嘉诚透露,当时,庞大的塑胶花市场每年为长江塑胶厂带来千万元的利润,长江塑胶厂也成了国际塑胶花行业中的翘楚。仅用了几年时间,长江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由此也获得了“世界塑胶花之王”的称号。
  到1958年,年仅30岁的李嘉诚跨进“千万富翁”之列,他的塑胶花帝国也在这个期间达到了巅峰状态。
  
  崛起 进军房地产
  
  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又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做到。
  ——李嘉诚
  真正让李嘉诚崛起的是香港地产。一个确凿的数据是从1958年到1969年底,李嘉诚所拥有的楼字面积从12万平方尺扩大到了630万平方尺,而也就是在这十余年时间里,香港经历了世界能源危机、抗英暴力事件以及银行危机。
  李嘉诚的地产之道是其对转型的一次经典把握,但也和上述几次危机密不可分。
  
  走进香港地产界
  20世纪60年代,塑胶花市场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早期,几乎每一个香港家庭都拥有数把用于装饰的塑胶花,一些大型聚会更是需要大量塑胶花点缀。也正是在这几个年头,李嘉诚的塑胶花市场越做越大,成为香港当之无愧的塑胶花领袖企业。靠塑胶花获得第一桶金的李嘉诚此时却开始为自己企业的未来担心,他很清楚,作为一个阶段性且迅速走红的非实用性工业产品,塑胶花存在太多的缺陷,塑胶花的市场必将在未来几年里萎缩,直到被新的装饰物替代。李嘉诚清楚,自己目前的生产规模也已经到了极限,而且,由于厂房等问题,再扩大企业已经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那个时候,我的工厂和房东签订的是短期合同,每次续租总牵涉到大幅加租的问题,我很苦恼。”李嘉诚回忆说,“于是我想如果自己兴建一座大厦,不仅可以解决工厂自己的问题,而且可以将空余的厂房出租。”
  李嘉诚第一次有了向土地要财富的念头。有了这个念头,李嘉诚开始坐不住了。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买土地并开始兴建一座12层高的工业大厦,与此同时,李嘉诚的塑胶花生产开始大幅度调整,曾经为他带来大批财富的塑胶花生产逐步缩小生产量,转而进入国际塑胶玩具市场。长江塑胶厂开始了新一轮国际专业杂志的广告投放,而这次宣传的则是长江所生产的各类新潮塑胶玩具。4年后,当香港大批塑胶花生产商为自己的库存感到头疼的时候,李嘉诚的塑胶玩具已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不仅畅销美国、欧洲,甚至远至澳洲、南非,出口额一度达到了1000万美元。
  塑胶玩具的利润成为支撑李嘉诚房地产市场开发所需要的资金来源。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并兴建工厂大厦,和1958年开始兴建的大厦一起,李嘉诚拥有了12万平方尺的楼宇。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似乎没有比土地的占有更能显示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而同时土地的命运又和政府的导向密切相关,李嘉诚很清楚这一点。1962年,港府通过了修改后的香港建筑条例,并决定在1966年正式实行,由此香港房地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地产时代。拥有土地的厂商和企业家们纷纷希望在1966年来临之前完成建房,并迅速扩大房地产投资。正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李嘉诚一边做着他的塑胶玩具,一边继续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地大兴土木。而真正让“塑胶花李嘉诚”成为“地产李嘉诚”的,也正是在这股房地产热的后半阶段。
  1965年,过度投资在香港出现了,首先出现问题的是金融系统。2月份,银行开始出现信用危机,大批香港市民开始从银行挤提,数家银行倒闭,甚至实力雄厚的恒生也因为信用问题最终被汇丰银行所控。大批建筑商、地产公司的资金链断裂,第一次地产危机出现了。银行危机一直持续到1967年,正当香港人以为可以喘息的时候,5月份,当地居民又爆发了反英抗暴事件,香港一度陷入了恐慌,投资者的信心再次被冷冻,大批香港人开始抛售房屋,很多人甚至离开了香港。更要命的是,国际经济环境的转冷同样影响着香港,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谷,这一冷就冷到了1969年。
  这期间,李嘉诚在干什么呢?李嘉诚始终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楼宇出租,收取租金,保持楼宇拥有量。这一原则和后来被奉为经典的李嘉诚房地产三原则同出一脉:第一,地产低潮补地价;第二,地产转旺兴土木;第三,地产高潮出租楼宇。
  李嘉诚一方面继续稳固自己在塑胶玩具市场的领先地位,继续做外销-另一方面将工厂的利润和物业租金换成现金存放,并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整个地区的楼宇信息,用极低的价格收购那些急于脱手的港人旧楼和地皮。
  和那些在这个地产低潮中收购低价楼盘的人不同,李嘉诚的收购更有目的性,他所收购的旧楼和地皮基本上都集中在一个区块,然后通过这些楼盘以点带面,最终获得大面积的土地,成片发展。
  李嘉诚的收购到1969年已经达到630万平方尺。10年时间,李嘉诚手头的地产面积扩张了50多倍,真正走进了香港地产界。
  两年后,李嘉诚成立了长江置业有限公司,集中开发房地产的新领域。
  
  携长实一搏
  李嘉诚的地产之路可以说是他步入亿万富豪行列的开始。在他的地产生涯中,有一件里程碑似的事件。1976年,李嘉诚准备和当时香港地王置地进行一场正面交锋,争夺香港中环地铁的招标计划。
  当年,作为地铁发展计划的一部分,香港地铁公司在香港政府的授权下将对中环、金钟地铁的发展权进行招标。中环、金钟站之间的线路位于香港中区,该招标情况一经披露,全港哗然,一时要求投标的企业财团众多,纷纷想抢下这块肥肉。
  早已经准备寻找机会的李嘉诚决定携长实一搏。
  作为当时香港地产界的老大,置地成为招标的第一热门。李嘉诚知道,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而这个对手的实力远远高于自己。
  李嘉诚开始分析整个招标情况。
  首先是置地的情况。置地当时在中区拥有十多幢摩天大楼,置地所有的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正好处于未来中环地铁车 站的两翼。在中区,置地是当之无隗的地产大王。但20世纪70年代的置地公司正面临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复杂的股权问题和大股东与总经理之间的问题。置地也清楚,一旦有其他房地产公司取得这两个站点,那么无异于在它的心脏地带安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李嘉诚分析,置地属于怡和系,怡和的大班又兼任置地的大班,这两个公司目前的领导人均为纽壁坚,而纽壁坚作为公司大班毫无背景可言,完全靠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地升到了怡和洋行董事局主席的位置。而置地的另外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吉姆·凯瑟克,吉姆同时又是怡和洋行的第一大股东。作为置地和怡和的大老板,吉姆·凯瑟克和纽壁坚对地产业的发展意见并不统一,吉姆·凯瑟克更看好海外市场,而纽壁坚则倾向于在香港本土发展。两人之间的分歧正是貌似强大的置地船体上最大、最致命的裂痕。
  另一方面,香港地产之王并不把长实和一干投标者放在眼里。直到1977年3月,媒体一致的口径还是置地将轻松地把这块中区新地王收入囊中,纽壁坚也似乎对结果已经完全掌握。
  对手仅仅是一面镜子,李嘉诚更相信,香港地铁公司才是给他提示的关键因素。
  香港地铁公司是一家直属香港政府的公办公司,香港的公办公司不同于内地的国有企业,一切由政府包办,香港地铁公司除了拥有少许政府给予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建设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费用均按普通公司操作。拥有良好关系的李嘉诚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香港政府会以地块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但地铁公司最终必须以现金支付投标资金。另一个消息则是,在付款问题上,香港政府和地铁公司的分歧巨大,地铁公司无法按要求支付现金,但可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费用。
  “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李嘉诚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它需要大量现金的回流。”
  找到了对方之所需,李嘉诚有了自己的投标方案。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接受投标;1977年4月4日,香港地铁公司宣布投标结果:长实成为胜出者。
  李嘉诚提出的是一个充分为地铁公司考虑的方案,在方案中长实计划在地皮上建造32层的商厦和办公混合的单塔建筑,长江实业将在签订协议日起付给地铁公司一笔现金,并继续交付现金若干次,保证地铁公司从该项目中赢利,并且赢利高于长江实业,在建成后将该建筑分层出售。
  一个双方利润合理分配又能解决地铁公司资金问题的方案最终获得认可。而被媒体盛传的置地的方案却是在接近投标揭晓日期前才交付到地铁公司,并以楼宇的出租为赢利办法,根本无法解决香港地铁公司资金链吃紧的问题和急需的现金回流。
  长实第一次在正式招标场合击败了最强的对手。
  李嘉诚的商业哲学正是在于吃透了各方的利益关系——
  第一,洞悉对手短板,建立自身信心。李嘉诚确信倾向海外发展的置地会提出一个现金支付较少,并和其当时在中环主要收取租金一样的办法来实现赢利的方案,纽壁坚最终会迫于吉姆-凯瑟克家族的压力在疑惑中选择这一方案,
  第二,吃透项目,他们最需要什么?先予人再予己。出标人首先是一个合作者,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有什么切实的问题?只有把他放到一个正等待解决问题的企业角度上,然后吃透项目,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够最终取得对方的认同;
  第三,放弃一些利润,赢取更可观的信誉。李嘉诚这一楼盘建成后,为长实赢得了7亿多港元的毛利,而纯利则不足1亿港元,但他明智放弃了的利润却为自己一举奠定了在地产界的位置,赢得了所有媒体的尊重。《中华工商时报》、《明报》均以“长江击败置地”的报道给予李嘉诚最高的评价。
  在这之后,李嘉诚成为未来的香港地王,而置地则在他的慢慢蚕食下,成为昨日的王侯。
  
  确立 资本王国
  
  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你要自己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身处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亦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
  李嘉诚说,自己到30岁以后才知道理财有多重要。这个说法和李嘉诚展示财技的开始不谋而合。
  李氏帝国在建立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战役:其一是九龙仓争夺战;其二则是蛇吞象,吃掉和黄。
  
  双手互搏之技
  九龙仓争夺战几乎是李嘉诚一生中和买卖和黄“橙”电讯一样重要的事件,而整个事件中,最能体现李嘉诚成功基因的无疑就是“度”的把握。
  关于度的把握,李嘉诚曾经就土地拍卖说过一段让很多房地产商思量的话。他说,经商为的是利润,不是为了竞争,如果有利可取就参与竞争,不然就要退出。你们没有看到我想举左手的时候,就用右手使劲按住;想举右手的时候,就用左手按住。
  在九龙仓事件里,李嘉诚的左右手互搏之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说起九龙仓就不得不说包玉刚。
  包玉刚和香港置地争夺九龙仓控制权之战虽是陈年旧事,但双方尔虞我诈,策略精密,争夺过程高潮迭起,又加上若干年后透露的李嘉诚介入并收购和黄的事件,实在是香港收购战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役,也是香港华资与英资集团势力消长的转换点。
  1975年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宁波人包玉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已经拥有轮船210艘,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而就在这一时期,考虑到船运的限制以及出于对香港前景的看好,包玉刚打算正式“登陆”。登陆的跳板就是九龙仓。
  当时,香港经济的发展促使华资势力日渐抬头,“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已无一方独大之势。主要原因是怡和对香港的前途信心不足,在20世纪70年代全力分散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给予华资做大的机会。凯瑟克家族的“九龙仓”本属怡和一系,于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起初业务只限于货仓经营。尖沙咀海运大厦一带即是100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资作为货仓码头之用。经过百年的发展,九龙仓的业务亦走向多元化,除收购了海港企业51%的股权外,亦收购了天星小轮和电车,全力发展尖沙咀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此等位于尖沙咀的优质地皮是九龙仓未来发展的王牌,亦是惹来包玉刚收购的主要原因。
  1977年秋,香港股市突然传出在港上市的九龙仓利好的消息,香港部分主流媒体的经济评论家甚至放出该股股价有可能连续10年保持20%增长速度的消息。九龙仓被收购之说早在1978年便在市场上流传,当时市场盛传某华资大户打算收购九龙仓,媒体纷纷影射该人就是李嘉诚。但李嘉诚在接受报纸采访时对此说法断然否认。而事实上李嘉诚正通过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悄悄地从散户手中买下了2000万股九龙仓的股票。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了一笔细账: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龙仓股票价格每股在13至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但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 值更是不菲。因此,九龙仓的股票市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可谓是一块大肥肉。所以李嘉诚核定,即使以高于时价5倍的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到9月份,李嘉诚已掌握了九龙仓18%的股票,与怡和手中的股票数额旗鼓相当。
  依旧控制着九龙仓的怡和终于洞察到李嘉诚的野心。在经济状况十分不佳的情况下,怡和财团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王牌,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靠山一汇丰银行。1978年8月,汇丰银行介入九龙仓的争夺战。
  李嘉诚真正的关注点却非九龙仓,而是当时英资控制的另外一家公司——和黄。在汇丰介入后,李嘉诚决定不冒很大风险公开同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怡和较量,也无意于拿下九龙仓而得罪汇丰银行。于是,1978年7月,在中环文化阁一间幽密的客厅里,李嘉诚悄然约见与英资争夺九龙仓的另一个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船王包玉刚。纵横四海的包玉刚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在此之前他已经揣摩到李嘉诚的这一步棋,而且这也是包玉刚所渴望的,李嘉诚主动出让九龙仓股票正好与他不谋而合。
  这一次会面曾经被很多包玉刚的传记作者详细描述过,两个华人资本世界的绝顶高手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对包玉刚而言是20%左右的九龙仓股份;作为交换,李嘉诚则除了获利5000多万港元外,还得到了包玉刚手中全部和记黄埔的股权。
  关于自己的收购,李嘉诚在事后通过媒体宣布,他本人没有大笔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九龙仓的计划,也曾经吸纳过九龙仓的股份,曾经考虑吸纳九龙仓的股份达到30%-50%,但在收购到1000万股的时候,九龙仓的股价已经超出他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长江实业放弃了该计划,并将部分股权出让给他人。
  在李嘉诚声明后不久,九龙仓集团宣布,持有九龙仓股票15%20%的包玉刚爵士加入九龙仓董事局。
  怡和系置地公司和包玉刚对九龙仓股份在控股权上明争暗斗了差不多两年,其间高潮此起彼伏,最后在1980年,两大股东终于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夺战。最后,包玉刚动用资金共计30亿港元,使其家族以及隆丰国际公司所持有的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整个事件最终也成了香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股票收购战役。
  九龙仓战役对于李嘉诚而言却是在1年前出售股票时就完成了。前两年的分散吸纳为他未来的出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李嘉诚的大部分股票均以10港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又以30余港元的价格卖给了包玉刚,这一交易直接带来了大量现金,其次,对于誓夺九龙仓的包玉刚而言,在和比自己小10岁的李嘉诚打了这次交道之后,不仅对他钦佩有加,而且还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再者,李嘉诚获得包玉刚所有的和记股票,为李嘉诚最后入主和黄带来了契机。没过几年,和黄就成为了李嘉诚在香港股市的一只主力舰。
  当然,很多人对于李嘉诚的退出还存在疑问,其中一个就是九龙仓的股票最后每股价格达到100港元,换一个角度而言,如果李嘉诚晚一年出售,就可以多赢利数千万。但正是李嘉诚的这种双手互搏之技,才是其在九龙仓事件中最能体现出来的商业天赋。和他的为人一样,他觉得自己能获得包玉刚的友谊、汇丰银行的赏识更为重要。
  李嘉诚自己说过用左手按住右手的典故。而在九龙仓之战中,正是李嘉诚用自己的左手按住了自己的右手,才为后面的和黄之战赢得了机会。
  
  蛇吞象 吃掉和黄
  20年后,李嘉诚回忆自己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一次胜利时,说是和记黄埔。和记黄埔之争与同一时期船王包玉刚收购九龙仓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向往的两次收购。不同之处在于包玉刚以强硬的海派作风将九龙仓收入囊中,而李嘉诚上演的则是一出蛇吞大象的好戏。
  和记黄埔的前身是香港第二大洋行和记洋行。和记是香港4个英属洋行之一,1860年由英国人在香港成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资金,主要经营布匹及杂货等。1965年和记和万国企业有限公司合并,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期,1973年受到香港股市狂泻以及石油危机的影响,陷入资金危机,1975年8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以1.5亿港元收购了其33.5%的股份,成为和记的第一大股东。这之后,汇丰银行将和记和黄埔船坞合并,成立了和记黄埔财团,经营贸易,地产、运输、金融等产业。
  专注于地产的李嘉诚更看重和记黄埔所拥有的黄埔船坞的土地,他同时认为,汇丰银行不可能长期拥有和记黄埔的股票,而从长远看,和记黄埔无疑是一个资质良好的壳,拥有不可限量的前景。李嘉诚和他的智囊团制定了一个缜密的计划,以缓慢的速度秘密地低价收购和记洋行的股票。经过漫长的吸股过程,李嘉诚在1979年已经获得了大量和记黄埔的股票。
  和记终于在9月份得到了风声,并发动英籍股东反击,高价收购和记股票,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李嘉诚没有硬拼,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
  当时香港汇丰银行拥有22%的和记黄埔股份,由于和记洋行数年来一直经营不良,赢利不佳,使汇丰银行的经济收入也受到影响。银行董事局副主席包玉刚认为李嘉诚是有能力领导和记兴利除弊的企业家,对于1978年在收购九龙仓一战中的帮助,包玉刚当然也不会忘记,在他的建议下,汇丰银行将掌握的和记股票全部转让给李嘉诚。
  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在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l楼长江实业的办公室中宣布,长江实业以每股7元1角的价格购买了汇丰银行所拥有的22.4%的和记黄埔股票。
  消息一发布,香港股市史上少见的购买风潮出现了。第二天清晨,大批股民、投资者蜂拥至香港股票交易市场,倾囊购买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汇丰银行的股票,以至于在当天上午没有收市前,香港股市的恒生指数就狂升了25个点。
  获得汇丰银行的支持后,李嘉诚已掌握了足以取得控制权的和记股票。1980年11月,长江实业又通过一年对分散股民和记黄埔股票的吸纳,终于获得了超过40%的和记黄埔股权,英籍股东见大势已去,也纷纷抛售,使他的地位更加巩固。李嘉诚终于进入和记洋行的董事会。
  1981年李嘉诚出任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他也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出任英资洋行总裁的华人。
  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成功控制了价值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当时和记黄埔的董事局主席无奈地说:李嘉诚此举等于用2400万美元做订金,而购得了价值10多亿美元的资产。
  而对于第一次入主英资洋行之举,李嘉诚淡定而谈:世界在变化中,很自然,洋行也要变。
  李嘉诚进入和记之后,开始施展他儒商的风范。他提议和记洋行董事局的英籍主席仍然留任,自己屈居副主席之职。几个月后,英籍主席体面地辞职,李嘉诚掌握了和记,组建和记黄埔集团。李嘉诚拥有和记之后,实力增强了近10倍,而且从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房地产、商场、机械、石油、矿业、码头的多元化集团。
  和黄在李嘉诚手上不出几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司,晋级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跨国企业。
  尔后,李嘉诚又通过和黄上演了多次资本运作的好戏,很 快,和黄和相关上市公司控制的市值就达到了香港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李嘉诚成为香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
  
  超群财技 零成本与1100亿回报
  除了传统产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乃至非洲构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1989年,他开始在英国投资电讯业;1996年,李嘉诚重组在英投资,组建了“橙”电讯在英国上市,他的总投资是84亿港元。
  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让众多香港商人折戟沙场,但对李嘉诚而言,这一年却是风调雨顺、商机勃发。这一年10月间,海外媒体率先透露了一个消息:德国工业界巨头曼内斯曼正在洽购和黄旗下电讯公司一“橙”电讯。
  10月21日,李嘉诚宣布一和黄同意曼内斯曼有条件收购其所持有的44.8%的“橙”电讯股份,涉资146亿美元,即1130亿港元,以现金、票据及曼内斯曼的股票支付。
  据说,曼内斯曼高层于1999年10月14日赴港与李嘉诚商讨收购事宜,而双方仅仅用了6天就达成了这项轰动全球电讯市场的巨额交易。在这场惊动全世界媒体的交易中,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交易完成后,曼内斯曼不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讯公司,市值7000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为该集团电讯业务提供了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另外,曼内斯曼收购“橙”电讯后,客户将增至2000万,流动电话业务在欧洲的势力足以吸引多个电话公司收购。对和黄股东而言,除了28亿美元现金及为期3年的28亿美元票据的进账之外,还获得曼内斯曼、扩大股本后10%、5200万股(相当于每股作价1200港元)的股权。简单地说,此次交易由股权互换、票据和现金3部分组成。交易完成后,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成为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同时也成为欧洲最大的GSM电讯经营商。3个星期,李嘉诚个人的身价暴涨150亿港元,每天增加5.5亿多港元,港人哗然。
  到现在为止,“橙”电讯依旧是李嘉诚最为成功的投资经典之一。10年前,李嘉诚携和黄注资5亿美元收购“橙”电讯发展电讯事业。1999年完成的千亿港元交易几乎全部为投资净利润,这是香港历史上获利最大的单项交易。世界媒体评论,此笔交易中,李嘉诚是零成本,而回报是1100多亿港元的现金和大量的股权!
  李嘉诚后来表示,出售“橙”电讯是和黄历史上最大的交易,对于取得曼内斯曼10%的权益,也让和黄感到满意。
  3年内完成的上市和转手,让李嘉诚成为神话,而他的超群财技,也成为当年度全世界的话题之一。
  我觉得家庭幸福最紧要,生意起跌是小事,今日起,明日跌,一家人开心最紧要。
  ——李嘉诚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族集团是铁壁铜墙的堡垒,但是它既有可能防御外敌侵犯,也有可能成为不攻自破、无比脆弱的环节。因此,重视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坚持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是李嘉诚最有价值的商道之一。
  
  力尽孝道
  
  悠悠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李嘉诚自幼丧父,家中的日子穷困潦倒、贫苦不堪,虽然有的时候有舅舅的接济,每天能勉强吃上三顿饱饭,但是少年李嘉诚还是经历了辍学、寄人篱下的日子。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操持家务,抚养家中幼儿。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孩子们缝缝补补、苦口婆心教导他们的情景历历在目,铭记于心。
  使李嘉诚刻骨铭心的是贤惠的母亲总是以积极向前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的严酷和据拮,不时谆谆地教育孩子们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庄碧琴老夫人跟随丈夫李云经先生多年,自也增长了许多知识学问,不时给孩子们讲述许多诸如“孙悟空西天取经”、“岳武穆精忠报国”、“文天祥抗元护宋”,“林则徐虎门烧烟”以及好些潮汕动人的民间故事,给孩子们带来勇气和希望。
  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那时虽然还年纪尚幼,但是他们始终记得母亲劝导他们要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品质,即使在窘迫的困境面前也绝不低头。所以在今天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嘉诚总是会想到当年慈祥的母亲是如何以积极奋进的态度面对残酷生活的。李嘉诚很早就参加了工作,希望能帮助母亲来分担家庭的负担,养育弟妹,让家人享受生活的乐趣。“吃得苦中苦,来日报母恩”是李嘉诚的真诚愿望。
  李嘉诚的成功是母亲最高兴的事。母亲笃信佛教,经历了苦难人生的母亲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宽大的心,经常教导孩子要循古德,要讲“忠恕”之道,要“慈悲为怀”。在港居住数十年的李嘉诚虽然终日为商务操劳,但却无时无刻不怀念故土,缅怀母恩。李嘉诚曾数次捐资,以老母亲的名义在家乡潮州整修开元护国禅寺。他耗费巨资购买了一座花园别墅,为的是让母亲安度晚年。每天忙碌于商务的他也总要定期参拜高堂,聆听教诲。为给母亲补养身体,他每天都叮嘱管家烹煮活鱼汤。只要收到有母亲中意的美食或喜欢的家乡土产,李嘉诚一定要毕恭毕敬地先让母亲品尝。母亲因病重需住院治疗,李嘉诚极尽孝道,小心翼翼亲自抱母亲上下救护车,希望能减轻母亲的痛苦。即使每日商务缠身,他仍在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以尽孝道。他遵从母亲的教诲,尽全力帮助弟妹开创自己的事业。1980年,李嘉诚耗费巨资重建40年前的故居——府城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安排堂兄们及子侄辈居住,希望他们衣食无忧,能够安居乐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庄碧琴老夫人于1986年5月1日不幸逝世,在这一天,香港政要和各界名流、潮汕籍同乡及老家特派代表300多人前来参加李嘉诚为母亲举行的隆重丧礼。然后,庄碧琴女士的遗体接受了佛教的超度仪式,并葬于柴湾佛教墓地。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李嘉诚已经是光大门楣了,但是李嘉诚的雄心壮志远远超过了这一层。离家乡百里的汕头大学是李嘉诚最大的一项捐赠。李嘉诚还曾捐资修建潮州市开元护国禅寺和该寺的附属建筑,耗资210万元,全部归于母亲名下。李嘉诚的做法使“家”与“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一向以慈悲为怀的母亲为此感到很满意。
  
  一道工夫茶 成就李嘉诚
  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塑胶厂,把从意大利偷师学艺得来的塑料花生产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公司,一时间生意火爆,订单如云飞来。正所谓福祸相依,全凭天意。公司订单如云,供货不足,必须增大生产能力。公司扩张,找银行借债是理所当然的。即便引进银行贷款扩大了生产能力,但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这就出现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应付各色订单的情况。结果,许多客户对低质量的产品作出了退货要求。一时间厂内积压了许多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长江塑胶厂顿时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边缘。
  李嘉诚笃信佛教的母亲庄碧琴把儿子的经营危机都看在眼里。这天,母亲把李嘉诚叫来,“儿啊,给妈妈泡上来一道工夫茶。”
  李嘉诚用地道的凤凰茶给妈妈泡上了一道潮州工夫茶。   庄碧琴吩咐李嘉诚坐下来,意味深长地品了几口工夫茶,问李嘉诚:“妈妈问你,你认识老家开元寺里有一个资深住持么?他的法号叫元寂。”
  未等李嘉诚回答,庄碧琴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
  李嘉诚静静地听着母亲说,并不插话,只是给母亲满上茶。
  庄碧琴呷了一口茶,接着说:“元寂把这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说明选接班人的意思,跟他们说,我现在给你们俩每人一袋稻谷,你们俩从今天就同时下山去,把这袋谷子在明年春天种下去,等秋收后以谷为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升任本寺住持。第二年秋天来了,两个徒弟都依约回到开元寺。一寂挑着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空。结果元寂当众宣布二寂担当接班人,升座为住持。”
  李嘉诚打断母亲的话:“前面不是说秋收以谷为卷,谁收获的谷子多就选谁当住持的吗”
  庄碧琴笑了笑,说道:“是的。这正是我要继续给你讲的呢!一寂听了,当时就不服气地说,分明我收获了一担谷子,二寂颗粒无收,怎么能够让他担任住持啊!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地对众人说,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滚水煮熟过的。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于是,众人悦服。”
  庄碧琴忽然话锋一转,“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
  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深有感悟。不久,因为李嘉诚的诚信所为,银行、供货商、员工等都为之心动,形势急转直上,危机成就了商机,李嘉诚从此平步青云、紫气盈门。诚信经商,诚信做人,、“嘉诚”之名更是远播,成为潮州人文的一面旗帜。
  
  成功背后
  
  李嘉诚先生已经连续多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称号。关于他缔造商业神话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关于他感情世界的文章却极为鲜见。为什么呢?李嘉诚不喜欢谈私人感情。下面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算对这位富豪的情感世界有了一点了解。
  
  金童玉女 两小无猜
  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之家。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冬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决定带上李嘉诚、李嘉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莫不提及庄氏家族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庄家长女叫月明,比李嘉诚小4岁,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月明在教会办的英文书院念书。小月明一点也不嫌弃穷表哥李嘉诚,反而还十分同情他。
  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从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这一对“金童玉女”两小无猜、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嘉诚动荡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爱情力量 锻造男子汉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圣诞节前夕,香港英军向日军投降。港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李家生活愈加困难,而李云经又在这时病倒了。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15岁的李嘉诚坚定地点了点头,李云经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了,李嘉诚自觉长大了许多。他明白,从此以后他要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了。尽管舅舅表示要资助李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仍然决定中止学业,打工挣钱。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出人头地。舅舅表示支持他,因为舅舅自己也是十多岁就离开父母到广州打天下的。不过,他仍然没有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必须赤手空拳闯出一条路来。
  月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她以优异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她的生活之路充满阳光和鲜花。但难得的是,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表哥。而且,她与李嘉诚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变为热烈的爱情。她一直牵挂着在香港拼搏的表哥。李嘉诚踏上谋生路后,不管是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当钟表公司的学徒,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长江”取意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李嘉诚的雄心壮志。月明更加欣赏表哥,并为他感到自豪。
  办厂初期,曾经出过质量事故,李嘉诚再一次体会到世态炎凉。危难之中,不变的是庄月明对表哥的一片赤诚之心。爱情的力量将历经磨难的李嘉诚锻造成不屈的男子汉。
  1955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产销渐入佳境。1957年,李嘉诚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就成为“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嘉诚已经事业有成,他与庄月明的爱情也本该瓜熟蒂落,但好事多磨,若按世俗的眼光,他们并不门当户对。月明出身富贵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而李嘉诚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虽然事业初成,但将来怎样还是未知数。而庄静庵和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也表示反对。
  转眼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经35岁,月明也已经31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他们终于同意两人结婚。在一片祝福声中,李嘉诚牵着庄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红地毯。
  为了让爱妻住得舒适,李嘉诚斥资63万港元买下一幢花园洋房,这就是李嘉诚现在仍然居住的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当时李嘉诚并不算大富豪,一下子拿出63万港元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这是他送给妻子的最好的礼物。
  婚后,庄月明加入长江工业公司,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深得同事的尊敬。
  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相继出生,庄月明渐渐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孝敬家婆。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钜、李泽楷兄弟均勤奋好学,先后赴美国深造。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 受记者采访。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超人”业绩时,很少会提到庄月明。其实如果李嘉诚的生命中没有庄月明,真不知他会变得怎样。
  
  一生只爱你一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庄月明别无所求,丈夫事业的成功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诚携夫人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夫妇俩容光焕发,是宴会上最“抢镜头”的一对伴侣。不料翌日下午,庄月明却突发心脏病,于医院逝世,年仅58岁。
  当时李嘉诚也才60出头,身体硬朗、精神奕奕,又是富豪,因此不乏主动示爱的美女。香港不少富商都以绯闻为荣,但李嘉诚始终如一块白璧。港人都知道李嘉诚和庄月明情深似海,所以至今竟无人向他提及续弦之事。
  这些年来,李嘉诚获得了无数的名誉,这便是他人品的最好证明。
  
  望子成龙
  
  李嘉诚从小就对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寄于很大希望。“‘泽’这个字是我们家族的辈序,我替他们取名时,希望他们能做到钜大,足作楷模。”
  
  龙兄虎弟 崭露头角
  李泽钜,1964年出生,毕业于美国斯丹佛大学的土木建筑专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及结构工程硕士。一表斯文,身材显得略为瘦削修长。1989年3月16日起,他成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专职负责处理在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物业发展。这个项目是当年由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手共同投得的。发展“世博”旧址物业,是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城市建设计划,估计耗资总额要超过25亿加币,需时十年。从筹备到动土期间,李泽钜面对许多困难,但他却有着坚强的信念。他的认识是:“虽然我遇到的意外困难及争议不少,但我是一个不怕艰难的人。我对复杂棘手的问题特别感到兴趣。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人家不愿意去做的事而你肯去做。经过努力,你的收获也就会比人家的多!”
  在香港新闻传媒界,对这位年青有为、不畏艰难、温文尔雅的富家公子印象很不错,认为他“为人随和,毫无架子”,“对加拿大这项庞大物业发展计划,侃侃而谈,条理不紊。其反应及机智,甚有乃父之风采!”1991年底,“长实”已在加拿大首期推出“万博豪园”海柏苑物业,信誉及质量普遍赢得市民的心。在当时的加拿大处于经济不景气、楼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万博豪园”中央地带的海柏苑却成为市民争购的对象,实为难得。李嘉诚对其大公子李泽钜首次战果颇为赞赏。继之,处于万博豪园中心位置的帝荟苑,也在1992年10月23日在香港推出发售,其中部分楼盘己先在加拿大发售。该大厦楼高30层,计有135个住宅单位。认购踊跃,成绩斐然。
  李泽楷,1993年出生,毕业于美国斯丹佛大学,读的是电脑专业,取得学士学位。他长得较为壮健,风度翩翩。1989年3月16日起开始担任“和黄”公司资金管理委员会的董事经理,同时也是“和黄”电讯及
  卫星电视(亚洲卫星一号)管理委员会主席。1990年4月7日,“亚洲卫星一号”在中国西昌地区发射,他曾陪同父亲及马世民先生一起前往参观现场发射情况。1990年7月由他主理卫星电视台管理工作之后,曾接受新闻界的访问。新闻界人士对他的印象是:“信心十足,应对裕如,机敏灵活,琅琅上口。充分显示他对卫星电视认识的深切程度及才华,令人赞赏。迄今以来,卫星电视台越办越好,收视率很高,颇有成绩。”
  在香港企业界,李泽钜、李泽楷被新闻界称誉为“龙兄虎弟”,谓之为“已崭露头角”。人们这样预测,李氏兄弟将来必然“克绍箕裘,继承父业”。当然,这其中也必然存在着一个“人才链”的关系,但关键还得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温室里的苗苗 不能茁壮成长
  对于孩子,李嘉诚也像万万千千的中国人那样,是“望子成龙”的。他既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般深挚的父爱,也牢牢记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的古训。李嘉诚自己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是从进取奋斗中赢得累累功业的。从当年他已拥有的功业和物质基础来说,他的家庭是美满而富足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学、观、玩,都不在话下,尽可以让他们过着“优游自在”的生活,为了教育、培养好孩子,他并不局限于只给他们提供“锦衣玉食”,过“饭来张口,农来伸手”的生活。而是在严督促他们兄弟俩勤于学业之外,还尽力给他们创造艰苦锻炼的环境和机会。让李泽矩、李泽楷兄弟远离“特殊”的氛围,让他们像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那样,去过那俭朴、清淡的生活。李嘉诚常讲,富家子弟等于温室长大的植物,无论是大树或是什么植物,根部一定不壮。若再放纵他一点,将来他一生辛苦。遇到什么打击、面对逆境,便无法应付。我虽然不是很有本事,但可以说,我这颗小树是在风雨中,从砂石缝中长大的。你可以到山上试一试,要拔起从砂石缝中长出来的小植物是相当费劲的。”
  在李泽钜、李泽楷很小的时候,李嘉诚就要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人世的艰辛。他常带他们坐汽车、坐巴士,到路边报摊看一个卖报的小女孩边卖报边做功课的苦学情景。当孩子进入中学阶段,李嘉诚都让他们住校寄宿,去获取书本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还在20多年后的今天,李嘉诚在回忆往事时,每提及此事,他都深有感触地谈到:“我的孩子当年读书寄宿的学校条件,比现在汕大学生的住宿和生活条件,可还差得多!”孩子中学毕业后,李嘉诚又先后送他们去美国上大学。李嘉诚的想法是“尽可能地让他们去学习吸收海外先进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增广他们的见闻。一个人勤力求学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同时吸收外界的新事物,也只是一个书呆子,对他们反而有害而无益!
  在美国,有钱人的孩子上大学,都有私家车,购置一辆小汽车是平常事。可是,在一个时间内,李嘉诚却不让孩子买汽车。他们兄弟俩在校内就骑自行车,上街就坐巴士、坐电车。及至后来,李嘉诚的一些朋友去美国办事,亲眼见到泽钜、泽楷兄弟俩不时身负背囊穿行于马路的车流之中,从安全的角度给李嘉诚提出了意见,季嘉诚方才答允给孩子们买小汽车。他的两个孩子在上大学期间,用钱是不成问题的,父母的供给是充裕的,但他们都懂得节俭和俭朴。有时还去做些勤工俭学的事。他们不时将省下来的钱拿去济助有困难的同学,养成了一种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先后回到父母身边。李嘉诚安排李泽钜在“长实”自己身边工作;老二李泽楷回港后则安排到“和黄”公司跟董事局副主席兼总经理马世民先生手下“学艺”。李嘉诚对孩子的一贯主张是“要让他们从下层锻炼做起”、“要看他们自己的才干和实绩”,而不能“自视特殊,子凭父贵”。李嘉诚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为儿孙做马牛。”他说过:“如果子孙是好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独立自强之路,不依赖父母,自己独闯天下。反之,如果子孙没出息,不求上进,好逸恶劳,一味追求享乐,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来,那么给他们金钱就会助长其骄奢淫逸的恶性发展,成为 名副其实的纨挎子弟。到头来一无所成,甚至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岂不是反而害了他们一辈子。”
  清朝禁烟(鸦片)的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此乃至理明言。李嘉诚对此深有体会而坚持严以敦子。李嘉诚曾舒心地谈过这么一些小故事:有一天,在“长实”公司工作的李泽钜,还不适应高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习惯,竟至于因为工作过于紧张而晕倒,脸色灰白。事后,李嘉诚关心地对孩子说:“多锻炼,习惯了,也就好了!”又有一次,李泽楷不无抱怨地对父亲说:“在公司里,我是职员中工资最低的一个!”李嘉诚却正色地开导孩子说:“可不能这样说。我是四家大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和总经理,我每年也只领取五千美元的董事袍金呀!”事实确是这样,李嘉诚在“长实”和各大公司的薪金,都归公司。他外出旅行的费用,甚至为公司的业务所花费的国际长途电话费用,信件的邮资等等,都是掏自己的腰包。李嘉诚对孩子的教育,是“身教”和“言教”并重。
  李嘉诚在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儿子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综观他大半辈子的奋斗生涯,不管是打工时期,还是成为巨富时期,他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形象,一言一行从来都是谨慎从事。虽然在对社会捐赠方面他始终都是大手笔,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十分平淡、克勤克俭。直到今天,他戴的只是廉价的日本表,穿的仍旧是10年前的西装,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
  
  爱国爱港
  
  “我的一生充满了挑战与竞争,时刻需要智慧、远见与创新…但综观一切,我还是很高兴地说,我始终是个快乐的人,因为我作为一个人、一个市民及一个商人,尽了一切所能服务社会。”
  ——李嘉诚
  1992年1月19日至29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东方大国——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大潮。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香港,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强烈而巨大的轰动效应。
  李嘉诚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正是科技时代,开放时代,亚洲和中国人的时代。”在香港心脏地带的中环皇后大道中的华人行总部里,李嘉诚每天仍日理万机。他对祖国依然是一往情深。早在《中英联合声明》公布前后,李嘉诚就已经坚定明确地表示过:“香港的安定与繁荣,跟中国的安定与繁荣息息相关。如果中国不安定,香港安定的程度也有限,如果中国经济不佳,香港经济也有限”。“就我所接触到的中国领导阶层人物,都是希望香港好。香港与内地不应该关系恶化”。“内地是香港厂家的后勤基地,如果没有内地庞大的劳动力、便宜的厂房及低生活指数作后盾,香港厂商没法生产具有竞争力的货品去与国际竞争。两者之间是互相得益。”他说,“我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长江实业集团未来在香港的投资仍会继续增加,不会减少。”他还多次表示;“我事业的根基永在香港”。“我公司的总部永远设在香港,不会迁册。”
  1990年1月16日至19日,在李嘉诚应邀访问北京期间,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逐一接见。他态度明朗地说:“我是看好香港前景的。香港90%的同胞是爱国的。中国领导人没有不关心香港的,没有希望香港自主自灭的。”他表示:“香港的安定繁荣与中国的安定繁荣息息相关。香港前景是乐观的,有条件成为‘四龙之首’。只要国家安定,香港就能保持繁荣。”他还对中国领导人说:“长实集团系公司近两年及未来几年内将在港投资400亿港元。作这样大规模的投资正是因为看好香港的前景。而在加拿大等地也投资,但仅占总投资额的10%至15%。正如一棵大树,‘长实’系的根是扎在香港的。我希望中国强大,我希望香港繁荣。”1991年12月17日,他应邀参加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暨特区范围扩大的盛大庆典。再一次会见了江泽民总书记。随江泽民、温家宝、田纪云等中央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庆典大会和妈屿海湾大桥的开工仪式。他再一次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江泽民。
  1992年3月11日,李嘉诚被国务院聘为首批香港事务顾问(44位顾问之一)。李鹏在颁发聘书仪式上说到:“90年代是我国推进统一大业的重要时期”“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是中英两国的共同目标,也是香港500万居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李鹏祝愿各位顾问“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以及在香港事务中的影响,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为香港居民的长远利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翌日(1992年3月12日)也亲切地会见了首批应聘的香港事务顾问。江泽民强调说:“一国两制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是一项长期坚定不移的国策。”江泽民说:“只有长期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才能保持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和稳定,才能保证大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李嘉诚回到香港之后,许多新闻记者纷纷采访了他。李嘉诚回答说:“我当港事顾问,决不会说假话,决不会只报喜不报忧。我一定会为香港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尽力。”
  1992年4月28日,李嘉诚应邀赴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为他而举行的名誉博士学位授衔仪式。江泽民、杨尚昆、李鹏又一次先后会见了他。江泽民总书记尤其希望李嘉诚先生和香港各界人士一起,在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李嘉诚表示,“我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的前途也充满信心。”
  香港“长实”系集团,在这一年的3月27日向香港市民公布1991年的业绩。分别有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单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家,盈利就达48.6亿港元,创“长实”历史新高点。在此之后,李嘉诚先生表示,今后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长实”系的主要公司上,并且争取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到中国内地去看看,适时考虑祖国内地对上海等地的投资等等。
  1992年4月13日,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及加拿大怡东(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国家机电轻纺投资公司联合,成立了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5月1日晚在深圳举行了合同章程签订仪式。该公司主要业务是从事工商业、地产、金融、交通、通讯、能源等的经营。注册资本为2亿港元。据有关权威方面评论,这项行动是李嘉诚向国内大规模投资的标志,显示了李嘉诚的信心。
  
  热心公益
  
  由表及里 一叶知秋
  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
  在北京,李嘉诚从街景、车流、人的服饰等表层现象敏感地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他更推断,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消谈。
  但是,通过另一角度,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
  客观地说,那时的李嘉诚多少还存有戒心。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他在经过一番耳濡目染之后开始郑重地思考:我应该为民族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
  这是李嘉诚为家乡大做善事,以至于后来大举投资的发端。
  
  真心实意 有口皆碑   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捐善款做善事不胜枚举,有口皆碑。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嘉诚还以匿名形式捐出巨款。
  专职负责李嘉诚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梁茜琪深有感触地说:
  “李嘉诚的捐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为荣幸的。…‘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从1978年底开始,李嘉诚先后为家乡故里连续做了许多好事。“躬行仁义,爱国爱乡”。
  第一件好事:赠建住宅楼。为弱势群体解忧。他在1978年至1986年,捐资590万余港元,在潮州市赠建住宅楼楼宇2处共9幢,建筑面积为12529平方米,安排户数250户。当李嘉诚赠建的住宅新楼竣工交付使用时,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喜气洋洋,鞭炮声震云天,家家户户喜贴新门联以资庆贺。当时这件事不仅传遍粤东大地,在北京也成了一条动人新闻。有的新住户的对联这样写道,“翻身全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李嘉诫”。
  第二件好事:兴建两所医院,改善潮州医疗条件。1980年,捐资2200万港元,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各装备先进设备110项,大大地改善了潮州市的医疗条件。两医院都拥有各500张以上病床,日门诊量都超过3000号。目前该两医院都已能开展胸腔、颅脑、心脏等高难病例手术,且不断突破创新,业绩喜人。
  第三件事:爱国爱乡、倾力建桥。李嘉诚先生捐资450万港元赞助韩江大桥的兴建。名列榜首。在大桥建造期间,李嘉诚先生还曾派“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办公室首席秘书到工地予以关心。大桥自1985年11月3日奠基,翌年5月10日兴筑,历时36月毕役。潮州市政府“为褒扬爱国爱乡、倾力建桥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在大桥东侧的笔架山麓,建造了一座有传统特色别具一格的韩江大桥纪念馆。馆内正堂中间为建桥“碑记”,左侧为捐资芳名,右侧则为嵌瓷玉照,“让千千万万为韩江大桥作出贡献的人们名垂青史,世代流传。”捐资名列榜首的李嘉诚先生的彩色玉照位于群芳正中。
  第四件好事:乐善好施,修建开元镇国禅寺。李嘉诚先生、夫人庄月明和李先生的母亲李庄碧琴大夫人,多次捐资111万余港元修建潮州市的开元镇国禅寺。先后捐资修复开元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主殿、观音阁等。他(她)们的芳名都已镌刻在大寺内左侧回廊的“乐善好施”的碑石上。李嘉诚先生对潮州市佛教联会也有所捐赠。
  第五件好事:捐资福利基金。支持福利事业。李嘉诚先生捐资帮助潮州办福利基金。1987年至1990年,捐资80万港元给潮州、潮安两医院作“医疗福利基金”;1992年给潮州市卫生局捐赠港元25万作事业发展费用;1985年,给潮州市庵埠华侨医院捐赠了12万港元;1989年,捐赠10万港元给潮州市作为“教育奖励基金”;1990年,捐资150万港元赞建潮州市体育馆。1992年捐款50万港元赞助南澳县人民医院。
  有许许多多的捐赠,现在一谈起来,连李嘉诚自己也记得不太清楚了。李嘉诚先生对桑梓对国家做了大量好事,但却一贯采取“低格调”的处理方式,“只期默默耕耘,不拟作任何宣传”,也不愿出席甚么剪彩仪式。在香港是这样,在汕头在广州是这样,在家乡也是这样。1983年的元宵佳节,潮州举行盛会,有多项开幕或剪彩仪式。其中也包括潮州,潮安两医院的开业剪彩仪式。他一不同意用自己的名字去给医院“命名”;二不带自己“长实”的职员参加;三并不邀请香港的嘉宾前来,也不愿前去剪彩。由于潮州市党、政、民、侨领导人的一再邀请,碍于情面和乡谊乡情,在最后一分钟方答应前往医院参加开幕剪彩仪式。
  “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一二百万元,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地去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实,李嘉诚在他的家乡潮汕地区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没有也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
  李嘉诚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让所捐善款落到实处,体现了他的一片玉壶冰心。李嘉诚的捐赠有口皆碑。
  
  大兴善举 义薄云天
  1978年底,李嘉诚捐资590万港元在家乡潮州兴建9幢群众公寓,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
  其后,李嘉诚为兴建韩江大桥捐款450万港元,名列募捐者榜首。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
  李嘉诚的善行远远超出了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从1992年至1996年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N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他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在第一时间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数日后,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李嘉诚又以个人名义捐出500万港元予汕头市政府。
  在广东省和广州市,李嘉诚先后有数千万港元的捐款。(就在2006年3月,李嘉诚基金会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还向广东警方捐赠2500万元人民币)。
  独资兴办汕头大学更是李嘉诚在祖国义举的一块丰碑。从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额逾12亿港元。
  在香港,李嘉诚也堪称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在威尔斯亲王医院兴建一座李嘉诚专科诊疗所。
  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了3间老人院。
  1988年,他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1亿港元。
  (历年来,李嘉诚成立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会已捐出及承诺之款项逾76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先后多次接见过他,高度赞扬他为祖国为家乡作出的贡献。
  抛开功利而言,善行义举显示了李嘉诚崇高的人格和品德。
  但谁又能否认李嘉诚的高尚形象没有给他的商业事业带来效益?
  道理很简单,做生意谁不想找一个人品人格高尚、信誉卓著的商人作伙伴,而谁愿意与奸商交朋友呢?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的善举是他商业活动中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
  
  清誉至上
  
  李嘉诚注重道德,看重清誉,其形象也有口皆碑。   据说某刊曾重金悬赏,若哪位女艺员能同超人合照,可出40万港元买她的照片。
  在充满达尔文主义的商界,李嘉诚将道德与赚钱完美地结合。
  他将创业的员工视为功臣,声言不是老板养活员工,而是员工养活公司。
  李嘉诚小利不取,大利不放,深得经商之真谛。
  李嘉诚逆水行舟,犹如闲庭信步。
  
  成由俭 败由奢
  1995年8月,香港《文汇报》刊出了有关李嘉诚的访谈录。李嘉诚说:“就我个人来讲,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李嘉诚住的房子仍是1962年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这在当时,以李嘉诚的身份确实“高档”了些。但现在,李嘉诚作为香港首席富豪,住这样的房子就显得有点寒碜。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住在山顶区的部分英国人陆续撤离,腾出的花园洋房大都为华人富豪买去。人们都说,香港顶尖级富豪该住进顶尖级的豪宅区,但李嘉诚对老房子却情有独钟。
  深水湾的李宅外观不气派,内部亦不算豪华,看不到海景。不过现在价格不菲,估值在1亿港元以上。
  李嘉诚在家中的生活外界不详,他从不在家中接待记者。只知周日,他一家人常会乘游艇出海游玩。李嘉诚有两艘游艇,已用了多年,现在已算不得豪华。
  李嘉诚的衣着倒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他常穿黑色西服,不算名牌,也比较陈旧。他的皮鞋10双有5双是旧的。
  手表成为李嘉诚悭俭的象征,凡是涉及到李嘉诚个人生活的文章没有不谈手表的。据介绍,李嘉诚早年戴的是极一般的日本精工表,后来电子表流行,他改戴西铁城电子表。
  且不论是哪一级富豪,就是白领阶层戴一两百万元的瑞士名表在香港也比比皆是。李嘉诚的戴表水平只属于低收入的打工一族。
  李嘉诚决不认为手上的表影响其高贵身份,他反而引为自豪,他常常把手表展示给外国记者看。《李嘉诚——香港房地产巨人》一文谈到:
  一位外国记者曾评论说,李嘉诚看上去不像是一位难对付的商人,而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学校长。他经常身穿黑色西服,白色衬衣,系素色领带。有一次,他指着手上带的西铁城电子表对来访的客人说:“你戴的表要贵重得多,我这个是便宜货,不到50美元。它是我工作上用的表,并非因为我买不起一只更值钱的表。
  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在私邸中一住就是20多年。他使用的豪华汽车、游艇都是私人的,甚至工作午餐也不列入公司账目。在长江集团站稳脚跟之前,为了表示对公司的信心并节约开支,多年来,他都是自掏腰包支付各位董事的薪金。
  李嘉诚在公司与职员一样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地盘工(建筑工)吃的大众泡沫盒饭,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公司来了客人,他不带去高级酒楼,就在公司食堂吃,只是比平时多几样菜,份量不多,但能吃饱,又不至于浪费。
  1999年,《生活时报》报道说:
  无论工作如何繁重,每逢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定在深水湾家或外婆家吃一顿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清淡。
  他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舞技自然很一般。在香港的西人眼里,他是个“没有生活情趣的典型东方人”。
  李嘉诚惟一为西人推崇的嗜好是打高尔夫球。浅水湾有一个高尔夫球俱乐部,李嘉诚每天都要去玩几棍。两处相隔不远,李嘉诚驾车去,只需5分钟车程。
  李嘉诚还是高尔夫球会会员,约每周去一次。他去那儿的目的不仅是锻炼,还为消遣放松,更是为了会会老友。李嘉诚的不少信息和生意都是在球会获得与促成的。
  李嘉诚为公益事业“挥金如土”,一掷亿金,但是他在个人生活上却是如此俭朴,确实令人深思。
  中华民族古有训诫:成由俭,败由奢。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可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
  诚然,李嘉诚的财富并不是单靠节俭积攒而来的,更多的是靠诚实经商赚来的。但我们仍然不能排除节俭在其财富积累上的重要作用。
  
  商家上乘 守道生财
  
  李嘉诚是个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非凡之士。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莫不符合道德规范,堪称道德圣典。他既是这般说的,亦是这般去追求的,谨慎小心,惟恐有什么闪失。
  西方商界多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他们认为,要讲道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可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是为了更多的盈利。李嘉诚重信誉,视信誉为第二生命,甚至认为有时比生命还重要。“长实”所出售的楼宇物业,普遍为市民所信赖,不仅质量好,价钱也合理。有一回,“长实”售出楼花后,楼价继续上涨,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决定按上升的市价适当增收。当李嘉诚知道这件事后,当即决定不要也不能这样做,本着“良心”和“公道”,把一些已增收的钱退回买主。这些事在香港市民中成为一桩美谈。
  在西风氤氲的十里洋场香港,李嘉诚能将生意发达与遵守道德很好地结合于一体,实在难得。
  对于这样一个“完人”,谁不愿与他做生意呢?由此可见,既守道德,又生财有术者,实在是商家之上乘者。
  
  心系祖国
  
  在香港回归之前,李嘉诚深信香港会平稳回归顺利过渡,因此他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决心在香港定居,而不像其他富豪一样移居国外。李嘉诚大举到广东、上海、北京投资,在香港也继续发展他的事业。事实证明,成功还是属于目光远大者的!
  
  希望国家昌盛 人民幸福美满
  在商场中拼搏40多年使李嘉诚明白,商战需要的是聪慧的头脑和专业的知识以及强干的人才。他爱国爱乡,惦记着祖国“四化”建设需要人才,不惜捐资逾20亿港元兴办汕头大学。他自己少年时无机会读书,就在打工时进夜校求学。他把两个儿子送到美国深造,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可见李嘉诚的目光远大之处由此及彼,由自家及整个国家,由现在展望至未来。
  事业令人瞩目的李嘉诚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和故乡。他曾充满感情地说“本人旅居香港数十年,无日不怀念国家,思念故里”,“作为炎黄子孙,必须奋斗自强,发达不忘家国,来日以报效桑梓”。李嘉诚深知:“教育的重要实关系于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兴衰,以及时代的进退”。拥有万余平方公里面积和上千万人口的潮汕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前尚未有一所高等学府,这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为此,他从1980年便开始出资创办汕头大学,已捐资20多亿港元,建成了36万平方米的校舍,设立了文、理、工、医、法、商等9个学院、16个学系,为国家,为潮汕地区输送了一批批人才。在汕头大学第五届校董会上,李嘉诚虚怀若谷地对在汕大成长的每一位同仁再三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在此,不禁令人想起李嘉诚曾经在汕大讲过的一句话-,“成就加上谦虚,才最难能可贵。”
其他文献
打造“蓝堡”品牌香港蓝堡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蓝堡健身会所,它发祥于中国著名侨乡石狮。1996年,林友明毕业于厦门大学财经专业,曾 Create “Blue Fort ” brand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
在传统教学中,文化课成绩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逐渐把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培养语言感情,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
用“静中动判据”和“周期性”方法回顾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的中期预测,并用异年倍九律(异年倍九法)对鲁甸地震的发震日期进行了回顾性反思。 The medium term p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资源大规模地开发不可避免,这必将带来资源开发与利益补偿之间矛盾日益突显。本文以湘西州为例,着力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开发进程中面
现今,每个学校均将培育学生的创新才能当作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那么,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授课进程中,怎样给学生创设创新的机遇,培育其创造性才能呢?下面一一细谈。一、创建情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炮火硝烟中走来,至今保持着当年的赤子情怀;一生清廉两袖清风,87岁高龄了,仍不愿闲赋在家,而是勤俭节约,甘守清贫,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
都说自己会做骨酥鱼,可到底哪家最好吃,哪家最正宗?组建团队搞研发攻克弊端口味佳相传骨酥鱼最早盛行于北宋,流传至今几经失传。河南奥鑫食品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颇具研发实力
鸦片战争以来,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爱国思想家,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这是19世纪近代史上思想解放的“诸子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