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礼宾日志(续二)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uxt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誉日掠影
  
  所谓“荣誉日”,是上海世博会的一项创新举措。根据国展局的规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馆日,上海世博会为了突出自身的特点,在“国家馆日”的基础上,另外以国际组织为主题,推出了“荣誉日”。
  
  “全球环境基金”荣誉日
  荣誉日的活动一般安排在下午。7月20日这天,荣誉日的主角是“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al Facility)。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基金,成立于1990年。在1989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的年会上,法国提出建立一个基金,用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全球有益的环境保护活动。于是从1990年开始,许多国家都给这个组织捐款,它再把这些捐款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些项目。当天我了解到,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有近90个项目,中国是这个基金的创始成员国、捐资国和最大受援国之一。
  垒球环境基金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莫妮卡·芭布出席了荣誉日活动。芭布是法国人,特别热情,下车之后,她不仅与中方的主人——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以及其他官员握手,还跟夹道欢迎的群众一一握手。芭布女士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用中文致辞。她说:“尊敬的朱副部长,女士们、先生们,我很高兴来参加全球环境基金的国际组织荣誉日。”虽然听得出来是她刚学会不久,但她说得很热情。她是我迄今看到的第一个在致辞中使用几句完整中文的外宾。
  大家准备开始巡馆时,赫然看见车队中有一辆巨大的车,它的外形就跟大公交车一样,车身上写着“燃料电池城市客车”八个字。芭布女士以及中外方陪同人员,一共30多人,即将乘坐这辆“大巴士”参观世博场馆。
  这种车用氢做燃料,可以做到零排放、零污染,作为世博园内的辅助交通工具,这天是示范运行。在世博园里,一共有六辆类似的车,其中三辆是加拿大巴拉德利公司研制的,另三辆是清华大学负责研制的,每辆的造价都在100万美元以上。这些车也是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的一个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赞助,所以这种车就作为全球环境基金的主车,全程载着我们参观,全球环境基金官员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回到世博中心,晚宴之前,芭布女士在贵宾室内休息,当她经过我身边时,我用法语和她简单闲聊了几句,她显得很惊喜:“在这里能碰到说法语的,真是不错。”我说:“能给我签个名吗?”她欣然同意。这是我这天最大的收获。
  
  “世贸组织”荣誉日
  7月22日,我参加了第二个荣誉日——“世贸组织荣誉日”。出席活动的是世贸组织(WTO)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位高个子法国人,具有典型的法国气质,非常绅士。拉米主张发达国家应该消除贸易壁垒,放宽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因此赢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拉米于2005年就任世贸组织总干事,2009年连任。之前,他曾担任过法国前总理私人办公室副主任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按照惯例,WTO荣誉日活动也是在下午举行。这天的活动多了一项日——WTO在世博中心蓝厅组织的报告会,主题是“城市在贸易中的作用”,拉米先生、上海市副市长唐登杰、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等贵宾先后发言。唐副市长历数了上海在贸易中取得的成绩,拉米先生重申了他的观点:消除贸易壁垒、实行全球化治理是对各国经济最好的发展。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今年,中国已经履行了加入WTO的所有承诺,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符合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报告会结束后,代表团一行开始巡馆,首先是中国馆,然后是比利时一欧盟馆。在馆门口等待馆长的间隙,许多中方陪同都邀请拉米合影留念。在姗姗来迟的馆长身边,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专程前来上海参观世博的比利时前外交大臣、现任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拉米跟德古赫特本就是老相识,在半个地球之外的上海重逢,两人更是倍感亲切。寒暄之后,就一起到二楼餐馆喝啤酒去了!
  比利时啤酒虽没有德国啤酒那样闻名世界,但其品质却丝毫不亚于德国啤酒。拉米拿起一杯金色leffe啤酒,细细品味。餐馆里还有许多客人在品尝比利时最著名的点心——炸薯条,虽说炸薯条的英文是“French fries”,但其真正的发明者却是比利时人。
  离开比利时一欧盟馆,一行人去了联合国馆。联合国馆副代表、馆长拉斯博士在门口迎接我们。这位老先生个头不高,文质彬彬,一看就是学富五车的人。联合国馆的外观很简洁,主体是蓝色,上面绘有白色的联合国徽章和名称,十分醒目,门口还有两只北极熊的雕像。联合国馆是由联合国的十几个组织组成的联合馆,主题为“同一个地球,同一个联合国”。馆内布置以图片为主,比较简洁,主题也是关于世贸组织的。工作人员正在出售天蓝色的联合国护照,30元一本,可以盖章。
  进入贵宾室后,拉斯博士说,前一天联合国馆迎来了中国的第100万名观众——来自河北的女高中生。她非常幸运,不仅赢得了上海往返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机票,还有上海世博会联合国总代表为她签发的证书,以及一大堆礼品。到了联合国总部之后,她还将有幸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接见。
  在联合国馆内,我们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媒体见面会。在新闻发布厅,拉米与媒体进行对话。拉米表示,经济危机确实影响了世界贸易,但由于各国的贸易政策应变能力强,比较适应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所以整体而言,经济危机期间,各国贸易额没有大规模倒退。2010年供应和需求都已经大幅度回暖,所以贸易额也就相应回暖,上升超过10%,但贸易保护还在个别区域存在。
  他强调,贸易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经济条件和贸易政策。中国加入WTO的十年来,许多项目都要在WTO框架下执行,这可能会带来一些束缚,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得益于WTO。
  谈及多哈回合贸易谈判,拉米说,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易判断多哈贸易谈判能否圆满完成。虽然问题越来越复杂,新情况和新因素也越来越多,但他还是希望能够成功结束多哈回合谈判。他乐观地说:“如果能够成功结束的话,世界贸易额将再度大幅度攀升。”
  
  中东风情篇
  
  舞动埃及
  埃及国家馆日选择在自己的国庆日——7月23日,埃及驻华大使艾哈迈德·里兹克作为埃方代表出席官方仪式。
  在升旗仪式之前,我碰到一位埃及电视台的记者,他称赞上海世博会办得“very nice”。他第一次来上海是在去年的11月,当时,世博园内大部分建筑还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场馆甚至还未动工。然而,等到今年4月他再来上海的时候,整个世博园已经全部建好了。他说:“从上海世博会的建设,我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速度!”
  官方仪式之后,埃及非常著名的伊斯梅利亚民族艺术团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包括独具中东风情的肚皮舞。最出彩的是一位男演员表演的舞 蹈。只见他的腰间围着几幅宽大的布,像穿着裙子一样,一路旋转着登上了舞台。在台上,他一圈接一圈地旋转,足足转了五分钟!与此同时,他还和着音乐节拍,像变魔术一样从身上掏出很多木盘道具,一边旋转一边把这些盘子顶在头上、夹在手上,最多的时候是同时控制着七个盘子!随后,他又把腰间的“裙子”移出一条,甩动着,盘旋着放到了头上,再从头上慢慢甩出去,如此重复,他竟从身上扯出四条“裙子”来。看到这里,场下的观众掌声不断,我也忍不住对那位埃及的记者赞叹道:“这个表演太棒了!”没想到记者却说:“如果是在埃及,这位表演者能转上15分钟!可能是他刚到上海,还比较陌生,不敢转得太久吧!”
  下午在埃及馆时,我又遇到了这些舞蹈演员,他们正将一名中国摄影师团团围住。原来,这位摄影师上午给他们拍了许多照片,当看到自己的照片时,他们格外兴奋。虽然埃及演员和中国摄影师之间语言不通,但世博的愉悦氛围感染着大家,语言不再成为障碍。
  
  八件国宝
  世博会场馆分为自建馆、租赁馆和联合馆,租赁馆是由我国建造,参展国租下来之后再加以改装。埃及馆就是个租赁馆,外观十分富有现代感,主色调为黑白色。进门之后,展区的背景色也是黑色,只有一条白线蜿蜒曲折。馆内工作人员说,这条白线象征着尼罗河,游客们仿佛是沿着尼罗河参观埃及馆。
  埃及馆内一共展出了八件国宝,全部是极其珍贵的文物,比如第18王朝法老的金项链,19王朝国王与王后的雕像,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展品就是第22王朝法老舍松契二世的金面具,面具的工艺水平相当高,甚至连耳骨部分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将近3000年前的作品。八件文物中最“年轻”的一件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古老的可追溯到3500多年前。为了与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相称,馆内的埃及女孩都穿上了古代埃及服装,有的作为解说员,有的担任展示工艺品的模特,令人仿佛回到了古埃及。
  埃及代表团中有一位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这些珍贵文物。他指着舍松契二世的金面具说,古代埃及人相信永生,为了让去世的人能够revive,就给他们戴上金子做的面具,因为“金”象征太阳,法老身上的项链、胸针也是用黄金制作的,这些都是为了帮助他们在去世后仍能得到阳光的普照。教授还说:Everyone has his own mask(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一位有身份的人去世之后就会有个独一无二的面具,不可能再把这只面具放到其他死者身上。
  接下来,教授又指着一尊男性与女性并排而坐的雕像介绍道:在古埃及,一个家庭的男主人叫做Master,女主人则叫做Mastrice,也就是说,古埃及的语言中存在这样一个专门指代女主人的词,可见当时男女是平等的。我们仔细观察了雕像,果然发现雕像中的夫妇是完全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没有高低之分。教授说:“如果一个家庭有孩子的话,那么男孩会站在父亲身后,女孩会站在母亲身后,孩子也是平等的。”这时有人问:“那么古代埃及能离婚吗?”教授回答:“当然可以!”
  馆内另外一件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一根比人还高的“爱神柱”,上面不仅有精致的雕刻,还有法老阿普里埃斯的名字,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爱神柱的色泽非常像木头,但是木头怎么可能保存2500年呢?原来这是当地一种极其坚硬的石头。
  除了这些珍贵的文物,现场还有一些手工艺制作演示,非常富有异域风情。
  在贵宾室内,工作人员向代表团展示了一手“绝活儿”——纸草画。纸草画的纸张很有讲究,据说必须用纸莎草制作,虽然纸质有些发黄、发皱,但却很有韧性。现场展示的这位艺人询问了中方贵宾的名字,然后就根据名字的阿拉伯文,现场完成了一幅纸草画,作为赠送给中方贵宾的礼物。
  
  约旦的“玫瑰红古城”
  7月25日,富有中东特色的约旦国家馆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约旦方面的代表是驻华大使安马尔·阿卜杜勒·哈姆德。在简单会见中,大使先生真诚地感叹道:“只有像中国这样伟大的国家,才能办成像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一样规模空前的盛会。”
  下午约旦代表团一行参观了几个展馆,首先就是约旦馆所在的亚洲联合馆。亚洲馆共有三个展馆,约旦馆位于联合馆二馆,除约旦外还有也门、巴林、巴勒斯坦、约旦、阿富汗、叙利亚等极富阿拉伯风情的国家。也许是因为亚洲联合馆的空间较大,所以展台也不是“摊位”式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入口和出口。约旦馆的入口就非常富有民族风情,模仿了约旦古城佩特拉的建筑风格,建造了一段古城墙。进入馆内,首先看到的也是佩特拉古城的巨幅图片。佩特拉古城是由石窟构成的,每当被朝阳或者晚霞映照,整座城市都会变成玫瑰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红古城”。这座古迹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说“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约旦馆不仅讲述了古老文明的魅力,也展示了亚喀巴从港口城市转变为商业都市的现代发展过程。
  我和一位约旦馆工作人员聊起来。我说:“我以前是做礼宾官的,在2004年和2008年,我曾两度接待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他感到很惊喜。我们走到工艺品展区,这位先生专门指给我看死海的浴盐、浴泥,他说,这些“死海产品”已经成为很受中国人青睐的产品。约旦馆内甚至专门辟出一个空间,用以经营这些产品。约旦馆会定期向游客派发试用品,不少游客用完试用品后还会来购买,所以这里的生意比较红火。
  他还告诉我,现在约旦馆每天接待的参观人数都在四万人上下,我心里暗自吃惊——即使中国馆每天也只有五万人参观!
其他文献
这两日一直在读一本书《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我是在偶尔浏览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时,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介绍,遂为之心动,购买了此书。  该书的作者韦森教授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也是当下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FT中文网、《文汇报》等的著名时评家。此书荟萃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思考。作者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纵横捭阖”,一般认为是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翻云覆雨之状,没有小国什么事。殊不知,“纵横”一词,究其出处“合纵”与“连横”,原本就有小国的事。《韩非子·五蠢篇》中将“合纵”解释为“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可见小国“众弱”之间,只要勾连起来,是可以“以小欺大”的,难就难在“众弱”之间利益不同心不齐,合纵很难搞成。  不唯韩非子所在的战国时代如此,今天的世界也是这样。7月13日刚
创刊已经73年的《世界知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首屈一指的国际时事刊物它立足国内,迅速报道五洲风云,剖析各国局势,以其时事性权威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为读者喜爱而在“文革”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国际问题评论家翻译家冯宾符同志参与并主持了这份杂志的日常工作    由《东方杂志》进入文化领域    冯宾符1914年出生在宁波市慈城镇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少年时代就受到中共地下党员沙文汉冯定的革命思想影响“九一八”事
幻想中俄在反制美国等西方集团的遏制。挤压方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仅完全不现实,而且,任何走向联合“反美”的企图对于两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甚至可能是危险的。  中国与俄罗斯在安理会否决了一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草案后,国内所谓“中俄结盟”的议论再度升温。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类议论就开始“预热”,一些“战略分析人士”甚至提出,中国应该改变外交政策原则,与俄罗斯结为同盟,此举不仅
几百年前杜市的商人就已实现了区域化经营,现代流行的“加工区”、“特区”、“销售网络”等理念或做法都可或多或少地从当时杜市的商人那儿找到一些原始的雏形。    天堂之美    说到人间天堂,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的苏州、杭州,但在亚得里亚海之滨也有一座古城被誉为人间天堂,这就是克罗地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杜布罗夫尼克。克罗地亚的版图就像一把镰刀,大陆部分是刀身,沿海是刀把,细细长长的,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千
年初发生的三件互相激荡的事,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边缘”;奥巴马受到的威胁与布什不同,为朝鲜划下红线;在四种前景选择上,美日韩若面临生死考验,东亚局势将生剧变。    2009年刚刚开始三个月,相互联系的三件事便把朝鲜半岛推向了朝鲜所称的“一触即发”的“战争边缘”,这预示着朝鲜半岛乃至东亚进入了多事之秋。这不仅令人关注,更令人深思。    相互联系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朝韩关系的急剧恶化。自去年
日本外务省1972年3月发表“关于尖阁诸岛领有权问题的基本立场”,试图从法理角度论证其对我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拥有主权。  日本政府主张,钓鱼岛在1895年1月通过阁僚决议将其编入本国领土时是无主地,日本是根据国际法上的先占理论取得了对钓鱼岛的主权。1895年5月中国清政府根据《马关条约》第二条第2款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中不包括钓鱼岛,日本根据1951年《
世界经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江涌:“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是IMF新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在连续的金融危机冲击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原本就比较低,只有4%,IMF新报告又进一步调低为3.5%。发达国家只有1.4%,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最为靓丽”,一季度年初预测为2.2%,现在的数字只有1.9%,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的3%;尽管德国经济有不俗的表现,但是受此起彼伏
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构成的协调与平衡开始被打破,英法德三国关系也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    2011年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扰乱了世界经济,也震荡了欧洲政坛。为应对危机,欧洲三个主要大国——英法德领导人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见面的次数都多。但见面频繁并不等于就能迅速解决问题,在12月8~9日的欧盟峰会召开前,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德国要求全面修改欧盟条约,法国则要求部分修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