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怎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又如何在活动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让活动化课堂充满“数学味”呢?下面结合自己多次执教的“玩小棒”一课谈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努力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教师只有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课浓浓的“数学味”。
【案例描述】
师:小朋友都喜欢画画吗?老师带来了几幅画,想看吗?(课件出示小棒摆成的图形)
师:这是画的吗?那你们认为呢?
生:用小棒搭的。
师:对呀,你们想不想也用小棒来摆一些漂亮的图形呢?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摆的是什么?
生1:我摆的是火箭。
生2:我摆的是房子。
……
案例中简单实在的情境为学生玩小棒提供了数学模型,学生摆出的作品大多是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面临各种现实问题时,逐渐能够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正因为这样,操作活动才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数学味”。
二、努力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是数学课凸现“数学味”的重要方面。
【案例描述】
师:这是三角形吗?为什么说它是三角形呢?
生1:它有三条直直的边。
生2:它不光有三条边,还有三个角。
师:那你能不能摆一个角,为什么是角呢?
生2: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会画一个角吗?这些小朋友画的角都一样吗?
生3:这些小朋友画的角都不一样,有大有小。
生4:开口张的大角要大,开口张的小角要小。
生5:我可以用手势来表示。(边说边做)
……
师:这里还能不能找到其他有直角的图形?
生6:长方形。
师:请你也摆一个,同桌之间说说,你为什么说自己摆的这个就是长方形呢?
……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操作活动不仅仅停留在通过用小棒拼摆基本图形形成表象,教师更关注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比较好地用语言抽象出了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努力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更大程度上还应看课堂教学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最少用了3根小棒摆成了△,4根小棒摆成了□,6根小棒摆成了。现在朱老师给你10根小棒,你会摆出我们学过的哪一种基本图形?请你摆摆看。
学生摆出:
师:一起算算,这几个小朋友用的小棒是10根吗?
生1:长方形一共用了10根小棒,2×2=4、3×2=6、4+6=10。
……
师:看图形:如果拿掉2根,是什么图形?再拿掉2根呢?想象一下如果再拿一次,会是什么图形?
生2:正方形。(课件出示:略)
师:原来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可以变化的,你能说说这里有什么秘密吗?
生2:当长方形的长边缩短到与短边一样长时,就是一个正方形。
师:你有办法把另一个长方形也变化一下,使它成为一个正方形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略)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更注重基本特征的抽象过程,更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更注重用数学的思想来思考。学生从想象、动手操作到电脑演示,充分体验了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直缩短到与短边一样时就成了正方形。使新知识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的认识和提升。
一、努力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教师只有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课浓浓的“数学味”。
【案例描述】
师:小朋友都喜欢画画吗?老师带来了几幅画,想看吗?(课件出示小棒摆成的图形)
师:这是画的吗?那你们认为呢?
生:用小棒搭的。
师:对呀,你们想不想也用小棒来摆一些漂亮的图形呢?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摆的是什么?
生1:我摆的是火箭。
生2:我摆的是房子。
……
案例中简单实在的情境为学生玩小棒提供了数学模型,学生摆出的作品大多是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面临各种现实问题时,逐渐能够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正因为这样,操作活动才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数学味”。
二、努力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是数学课凸现“数学味”的重要方面。
【案例描述】
师:这是三角形吗?为什么说它是三角形呢?
生1:它有三条直直的边。
生2:它不光有三条边,还有三个角。
师:那你能不能摆一个角,为什么是角呢?
生2:因为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会画一个角吗?这些小朋友画的角都一样吗?
生3:这些小朋友画的角都不一样,有大有小。
生4:开口张的大角要大,开口张的小角要小。
生5:我可以用手势来表示。(边说边做)
……
师:这里还能不能找到其他有直角的图形?
生6:长方形。
师:请你也摆一个,同桌之间说说,你为什么说自己摆的这个就是长方形呢?
……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操作活动不仅仅停留在通过用小棒拼摆基本图形形成表象,教师更关注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比较好地用语言抽象出了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努力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课是否体现数学味,在更大程度上还应看课堂教学是否重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最少用了3根小棒摆成了△,4根小棒摆成了□,6根小棒摆成了。现在朱老师给你10根小棒,你会摆出我们学过的哪一种基本图形?请你摆摆看。
学生摆出:
师:一起算算,这几个小朋友用的小棒是10根吗?
生1:长方形一共用了10根小棒,2×2=4、3×2=6、4+6=10。
……
师:看图形:如果拿掉2根,是什么图形?再拿掉2根呢?想象一下如果再拿一次,会是什么图形?
生2:正方形。(课件出示:略)
师:原来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可以变化的,你能说说这里有什么秘密吗?
生2:当长方形的长边缩短到与短边一样长时,就是一个正方形。
师:你有办法把另一个长方形也变化一下,使它成为一个正方形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略)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更注重基本特征的抽象过程,更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更注重用数学的思想来思考。学生从想象、动手操作到电脑演示,充分体验了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直缩短到与短边一样时就成了正方形。使新知识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的认识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