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地域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等方面,对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就业指导力度,调整教育指向,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1. 14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1- 0245- 02
1 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日趋减弱。赤峰学院针对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1]。统计表明,2009届本科就业人数1 215人,从事相关专业人数774人,所占百分比为62.89%;2010届本科就业人数1 424人,从事相关专业人数1 083人,所占百分比为66.67%;2011届本科就业人数1 517人,从事相关专业人数1 227人,所占百分比为80.88%。在调查过程中,有54.89%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大约46%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只要求与专业有关联即可,只有大约16%的毕业生选择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目前,毕业生主要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选择的工作岗位能否使其更好地发展,而对于专业是否对口则并不强求。可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逐步提高,是目前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2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代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类型,已逐步向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分析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当前的就业现状,抓住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契合点,以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力的培养。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的刘晓艳等[2],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及测量量表,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类毕业生为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交流学习、创新创业、职业发展、职业态度、专业知识技能 5个因子,来反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交流学习因子和创新因子对就业能力的方差影响最大,其余因子影响大小依次是职业发展、职业态度和专业知识。毕业生认为交流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成了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冲突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则是就业能力的短板。
3 地域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应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均有较大的影响。王凤军[3]表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地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因此要高度重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的设置,以提高就业质量。以苏锡常地区为例,苏锡常地区使长江三角洲的加工业和制造业非常发达,但开设汽车类、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少,而开设信息电子类专业的院校却非常多。从就业统计来看,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很低,而符合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的机械制造类、汽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处于明显优势的地位。因此,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各类院校专业也应进行相应地变化。
4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
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专业不对口,究其原因是专业建设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4]。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然使命。许多学者从培养目标、课程体制、授课理念、考核模式、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就改革培养目标而言,要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分类,增加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就课程体制改革而言,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发展成为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促进专业领域的发展;就改革授课方法而言,原有传统的教课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就考核模式而言,大多数高校的学业考试多采用单一笔试,偏重死记硬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不能灵活掌握,不能完全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應采用课程答辩、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 针对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应需采取的措施
无论从外部劳动力市场需求,还是从内部人员发展角度而言, 在理论上强调髙等教育系统多样性几乎成为各方共识, 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一个更多样化的系统在满足社会需求上,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收益[5]。
5.1 专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调整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中许多专业的社会需求虽然不大,但由于是重点专业或传统专业而不愿意进行调整。随着扩招后,许多学校都增设了热门专业,但是专业所需的教师及设备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5.2 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的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6]。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可以有目标地进行,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从而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自主科研能力,而且对于人才的储备也提供了机遇。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也能够更早地体验社会生活,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所需的外围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3 根据地域特色调整教育指向
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向大多是大中城市,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色。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往往不考虑农村,很自然地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是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在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些是不适用于城市和他们所向往的地域的,这就造成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的相关性低。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注重多元化,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体现自身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付玉华.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适应性分析报告[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7):178-179.
[2]刘晓艳,张瑾,胡春阳. 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子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106-109.
[3]王凤军. 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 科技创业家,2013(5):165-169.
[4]谢果凰,卢佳芳,屠春飞. 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4):76-78.
[5]C C Morphew.Conceptualizing Change in the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0(3):243-269.
[6]孟霞.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1. 14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1- 0245- 02
1 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日趋减弱。赤峰学院针对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1]。统计表明,2009届本科就业人数1 215人,从事相关专业人数774人,所占百分比为62.89%;2010届本科就业人数1 424人,从事相关专业人数1 083人,所占百分比为66.67%;2011届本科就业人数1 517人,从事相关专业人数1 227人,所占百分比为80.88%。在调查过程中,有54.89%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有大约46%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只要求与专业有关联即可,只有大约16%的毕业生选择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目前,毕业生主要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选择的工作岗位能否使其更好地发展,而对于专业是否对口则并不强求。可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逐步提高,是目前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2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代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类型,已逐步向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分析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当前的就业现状,抓住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契合点,以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力的培养。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的刘晓艳等[2],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及测量量表,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类毕业生为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交流学习、创新创业、职业发展、职业态度、专业知识技能 5个因子,来反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交流学习因子和创新因子对就业能力的方差影响最大,其余因子影响大小依次是职业发展、职业态度和专业知识。毕业生认为交流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成了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冲突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则是就业能力的短板。
3 地域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应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均有较大的影响。王凤军[3]表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地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因此要高度重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的设置,以提高就业质量。以苏锡常地区为例,苏锡常地区使长江三角洲的加工业和制造业非常发达,但开设汽车类、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少,而开设信息电子类专业的院校却非常多。从就业统计来看,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很低,而符合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的机械制造类、汽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处于明显优势的地位。因此,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各类院校专业也应进行相应地变化。
4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
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专业不对口,究其原因是专业建设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4]。因此,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然使命。许多学者从培养目标、课程体制、授课理念、考核模式、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就改革培养目标而言,要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分类,增加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就课程体制改革而言,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发展成为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促进专业领域的发展;就改革授课方法而言,原有传统的教课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就考核模式而言,大多数高校的学业考试多采用单一笔试,偏重死记硬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不能灵活掌握,不能完全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應采用课程答辩、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 针对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应需采取的措施
无论从外部劳动力市场需求,还是从内部人员发展角度而言, 在理论上强调髙等教育系统多样性几乎成为各方共识, 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一个更多样化的系统在满足社会需求上,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收益[5]。
5.1 专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调整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中许多专业的社会需求虽然不大,但由于是重点专业或传统专业而不愿意进行调整。随着扩招后,许多学校都增设了热门专业,但是专业所需的教师及设备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原因,都造成了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5.2 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产、学、研相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的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6]。一方面,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可以有目标地进行,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从而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自主科研能力,而且对于人才的储备也提供了机遇。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也能够更早地体验社会生活,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所需的外围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3 根据地域特色调整教育指向
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向大多是大中城市,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色。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往往不考虑农村,很自然地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是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在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有些是不适用于城市和他们所向往的地域的,这就造成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的相关性低。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注重多元化,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体现自身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付玉华.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适应性分析报告[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7):178-179.
[2]刘晓艳,张瑾,胡春阳. 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子分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106-109.
[3]王凤军. 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 科技创业家,2013(5):165-169.
[4]谢果凰,卢佳芳,屠春飞. 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6(4):76-78.
[5]C C Morphew.Conceptualizing Change in the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0(3):243-269.
[6]孟霞.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