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历来解读《论语》的著述很多,本篇尽量回避诸多不同见解,向大家呈现《论语》里对学、教、政等的观点与精华。文中有“小”细节,也有“大”思想,即使您囫囵吞枣,也能有所斩获。
《论语》的历史
《论语》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西汉时,中央政府定《论语》为专门之学,设博士专门研究、传授。《隋书・经籍志》 将《论语》列入《经类》。宋时《九经》中有《论语》,朱熹将《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合编为《四书》,并为作集注。明、清官方将朱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朱注《四书》遂为读书人的必读书,影响之大,罕有其匹。古往今来研究《论语》的著作极多。影响比较大的有这样几种: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即《四书集注》本),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伯峻、金良年都各自著《论语译注》行世。叶圣陶编《十三经索引》,可以很容易地查到包括《论语》在内的《十三经》中的任何一句话的出处。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何为好学?何为善学?
《论语》强调“学”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认真学习。孔子把“知”分成三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阳货》中,孔子有“六言六蔽”说: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德。一个人崇尚这些美德,努力使自己具有这些美德,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他不好学,就会与初衷相违,不仅得不到这些美德,还会得到愚、荡、贼、绞、乱、狂六种毛病,因而误入歧途。
何为好学?《学而》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又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好学者要刻苦学习,不应分散精力。好学又贵在坚持,不断前进,永不停止。
何为善学?“学而时习之”,要适时温习所学内容。“温故而知新”,要注意发掘新知新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要相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此外,还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善于向人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二是与师友相互切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门之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子贡、子夏。
孔子怎样教书育人?
一是有教无类。孔子收学生,不拘类别。孔门弟子就家庭出身而言,有贵族、有平民,有商人。就智力而言,颜回、子贡绝顶聪明,高柴则以“愚”称。
二是“诲人不倦”。他体现了一个教育者在传播文明方面的献身精神,一直是中国教师学习的典范。
三是因材施教。《论语》中常有这样的现象: 对于同一个问题,提问的学生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不同的。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四是启发教学。《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教义理,当使学生思而得之。学生思而不得,直到问题憋在胸中不得解,教师再予启发。学生心有所得,便令自述之。只有在学生知其大意而未能确切表达之时,教师才引导他确切、流畅地表达。“愤”“悱”既是学习进程中的境界,也是学习态度的境界。学生处于如此境界时,教师适当启发,效果最佳。
五是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孔子的认识也往往随之更上一层楼。他对那些善于思考、喜欢和他切磋的学生,常常鼓励有加,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他们的启发。《八佾》中子夏将学《诗》心得告孔子,孔子高兴地说: “起予者商也!”他对在这方面欠缺的颜回,则有微词:“回也非助我者也。”
孔子说“为政”?
孔子说“为政以德”。为政者应充分体现出“仁”,即行“仁政”,“仁政”也叫“德政”。一个人,或是一个政权“为政以德”,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故王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政的宗旨, 是给人民以好处。在政治实践中,仁政又表现在为政的各个方面。
第一,崇尚礼治和道德教化。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动准则。
第二,减轻人民负担。当时人民的负担,主要有赋税和劳役。在赋税方面,儒家主张“什一税”,亦即十税其一,当时说来是最轻的税。在《颜渊》中,有若就劝说鲁哀公采用什一税。在劳役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说“勿夺民时”要适时地使用民力,不能在农忙时节征用民力,以免耽误农时。在农业社会中,大区域的耽误农时就意味着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
第三,注重为政者的道德力量。为政者必须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感化百姓,而不能以权势压服百姓。
第四,“举贤才”与合理使用人才。在孔子时代,选拔人才主要是靠官员荐举。荐举人才,是为政者的要务之一。古人认为举贤之贤,贤于用力之贤,亦即伯乐之贤,贤于千里马。
《论语》的哲学思想
关于鬼神
殷人极重鬼神,祭祀唯谨。周人重人事,但不废祭祀,孔子也正是如此。他从来没有断言鬼神是否存在。他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既要按礼祭祀,唯谨唯敬,又不能指望他们赐福。那么,既然不指望鬼神赐福,为什么还要祭祀呢?《学而》中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不过是一种推行教化的手段。后世的神道设教,正由此发展而来。
关于合理使用人才
《论语》中至少讲了三点。
第一,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当用其长而避免用其短,做到不使人才错位,使人才都能得到他的最佳位置,尽其长,尽其才。
第二,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子路问政,孔子所答,就有“赦小过”一条。子路也说,君子用人是“器之”,用其长而已;小人用人是“求备焉”,结果必然是失去大量可用之才,所用也未必是美才。
第三,善于博采众长,实行人才组合。为政者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更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但必须是组织专家办事的专家。
关于天命
孔子“罕言”天命,但他相信天命。他感觉到有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和努力为转移的强大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就是天命。冉伯牛患恶疾将死,孔子执其手,呼“命矣夫”!颜回亡,孔子连呼“天丧予”!他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亦或闻诸孔子。
不过孔子知道有“天命”存在,知道天命不可违,他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但是,他绝不乞灵于天的恩赐,而是坚持人为的努力。当然,既然天命不可违,人为的努力不能逆天命而动,而是要应顺天命,这样,人为的努力才能成功。要使人为的努力应顺天命,必须首先把握天命,故孔子提出了“知命”之说。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跟环境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环境能影响人。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本相近,为何“习相远?”那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人也能影响环境、改造环境。《子罕》云,孔子欲居九夷,有人对他说:“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之地文化落后,但君子能行教化,改变其地文化落后的状况。
《論语》里的争议
孔子在《阳货》提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孔子推行大男人主义思想。然而有人指出此句后面尚有“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专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另一说法认为女子与小人指男女仆人。还有人提出,“小人”即为“儿童”、“小孩”的意思,所以这段话可以解读为“养活一个家庭是很艰难的”。
另外,孔子在《泰伯》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人民,可以放任他们,却不能让他们有智慧。)批评者认为,该句是孔子推行愚民政策的例证。然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话原文并无标点,后人的句读有问题,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能力的人,可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能力的人,则要让他们学习。)按此说则孔子并非认同愚民政策。此二说迄今未能达成一致。
(本篇素材主要来源论语百科)
《论语》的历史
《论语》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西汉时,中央政府定《论语》为专门之学,设博士专门研究、传授。《隋书・经籍志》 将《论语》列入《经类》。宋时《九经》中有《论语》,朱熹将《论语》《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合编为《四书》,并为作集注。明、清官方将朱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朱注《四书》遂为读书人的必读书,影响之大,罕有其匹。古往今来研究《论语》的著作极多。影响比较大的有这样几种: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即《四书集注》本),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杨伯峻、金良年都各自著《论语译注》行世。叶圣陶编《十三经索引》,可以很容易地查到包括《论语》在内的《十三经》中的任何一句话的出处。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何为好学?何为善学?
《论语》强调“学”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认真学习。孔子把“知”分成三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阳货》中,孔子有“六言六蔽”说:仁、智、信、直、勇、刚六种美德。一个人崇尚这些美德,努力使自己具有这些美德,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他不好学,就会与初衷相违,不仅得不到这些美德,还会得到愚、荡、贼、绞、乱、狂六种毛病,因而误入歧途。
何为好学?《学而》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又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好学者要刻苦学习,不应分散精力。好学又贵在坚持,不断前进,永不停止。
何为善学?“学而时习之”,要适时温习所学内容。“温故而知新”,要注意发掘新知新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要相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此外,还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善于向人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二是与师友相互切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门之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子贡、子夏。
孔子怎样教书育人?
一是有教无类。孔子收学生,不拘类别。孔门弟子就家庭出身而言,有贵族、有平民,有商人。就智力而言,颜回、子贡绝顶聪明,高柴则以“愚”称。
二是“诲人不倦”。他体现了一个教育者在传播文明方面的献身精神,一直是中国教师学习的典范。
三是因材施教。《论语》中常有这样的现象: 对于同一个问题,提问的学生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不同的。孔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四是启发教学。《述而》中,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教义理,当使学生思而得之。学生思而不得,直到问题憋在胸中不得解,教师再予启发。学生心有所得,便令自述之。只有在学生知其大意而未能确切表达之时,教师才引导他确切、流畅地表达。“愤”“悱”既是学习进程中的境界,也是学习态度的境界。学生处于如此境界时,教师适当启发,效果最佳。
五是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孔子的认识也往往随之更上一层楼。他对那些善于思考、喜欢和他切磋的学生,常常鼓励有加,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他们的启发。《八佾》中子夏将学《诗》心得告孔子,孔子高兴地说: “起予者商也!”他对在这方面欠缺的颜回,则有微词:“回也非助我者也。”
孔子说“为政”?
孔子说“为政以德”。为政者应充分体现出“仁”,即行“仁政”,“仁政”也叫“德政”。一个人,或是一个政权“为政以德”,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故王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政的宗旨, 是给人民以好处。在政治实践中,仁政又表现在为政的各个方面。
第一,崇尚礼治和道德教化。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规定了每个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人们的行动准则。
第二,减轻人民负担。当时人民的负担,主要有赋税和劳役。在赋税方面,儒家主张“什一税”,亦即十税其一,当时说来是最轻的税。在《颜渊》中,有若就劝说鲁哀公采用什一税。在劳役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说“勿夺民时”要适时地使用民力,不能在农忙时节征用民力,以免耽误农时。在农业社会中,大区域的耽误农时就意味着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
第三,注重为政者的道德力量。为政者必须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感化百姓,而不能以权势压服百姓。
第四,“举贤才”与合理使用人才。在孔子时代,选拔人才主要是靠官员荐举。荐举人才,是为政者的要务之一。古人认为举贤之贤,贤于用力之贤,亦即伯乐之贤,贤于千里马。
《论语》的哲学思想
关于鬼神
殷人极重鬼神,祭祀唯谨。周人重人事,但不废祭祀,孔子也正是如此。他从来没有断言鬼神是否存在。他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既要按礼祭祀,唯谨唯敬,又不能指望他们赐福。那么,既然不指望鬼神赐福,为什么还要祭祀呢?《学而》中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不过是一种推行教化的手段。后世的神道设教,正由此发展而来。
关于合理使用人才
《论语》中至少讲了三点。
第一,人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当用其长而避免用其短,做到不使人才错位,使人才都能得到他的最佳位置,尽其长,尽其才。
第二,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就无人可用。子路问政,孔子所答,就有“赦小过”一条。子路也说,君子用人是“器之”,用其长而已;小人用人是“求备焉”,结果必然是失去大量可用之才,所用也未必是美才。
第三,善于博采众长,实行人才组合。为政者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更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但必须是组织专家办事的专家。
关于天命
孔子“罕言”天命,但他相信天命。他感觉到有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不以人的意志和努力为转移的强大的力量存在。这种力量,就是天命。冉伯牛患恶疾将死,孔子执其手,呼“命矣夫”!颜回亡,孔子连呼“天丧予”!他又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亦或闻诸孔子。
不过孔子知道有“天命”存在,知道天命不可违,他说“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但是,他绝不乞灵于天的恩赐,而是坚持人为的努力。当然,既然天命不可违,人为的努力不能逆天命而动,而是要应顺天命,这样,人为的努力才能成功。要使人为的努力应顺天命,必须首先把握天命,故孔子提出了“知命”之说。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跟环境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环境能影响人。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本相近,为何“习相远?”那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人也能影响环境、改造环境。《子罕》云,孔子欲居九夷,有人对他说:“陋,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之地文化落后,但君子能行教化,改变其地文化落后的状况。
《論语》里的争议
孔子在《阳货》提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通常被认为是孔子推行大男人主义思想。然而有人指出此句后面尚有“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专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另一说法认为女子与小人指男女仆人。还有人提出,“小人”即为“儿童”、“小孩”的意思,所以这段话可以解读为“养活一个家庭是很艰难的”。
另外,孔子在《泰伯》中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人民,可以放任他们,却不能让他们有智慧。)批评者认为,该句是孔子推行愚民政策的例证。然而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话原文并无标点,后人的句读有问题,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能力的人,可让他们自由发挥;没有能力的人,则要让他们学习。)按此说则孔子并非认同愚民政策。此二说迄今未能达成一致。
(本篇素材主要来源论语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