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黑龚形成的深思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e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需要艺术家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传统”,是对传统的继承,一条是“写生”。向自然学习。“写生”是寻找自己的语言,产生自己的面貌的途径。在研究龚贤艺术风格的转变时也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研究绘画传统在其作品面貌上的体现,另一方面研究龚贤的写生活动,搞清楚大师在写生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黑龚”的形成中,一个很关键的方面是对关系的顿悟。正是龚贤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寻求种种方法去表现这种关系,因而有了积墨法、水法、笔法等,最终形成了“黑龚”这一艺术风貌。
  黑龚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龚贤写生过程中对关系的顿悟。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童年时期要受到长辈的教导,以确定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些教导是长辈的经验教训。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获得的渠道只有经别人传授,或者从书本获得,因为没有与古人类似的情感体验好生活经历,传统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无法理解和难以共鸣。成年后,有了生活阅历,发现长辈的教导充满智慧和哲理。这就类似于绘画里的写生,在自然中写生,感悟,自然默默的把一切告之于你。无论你感悟到的是哪一个点,它是属于个人的,这样的理解会融入你的灵魂,由内而外自然地在画面上流露。
  
  一、对绘画中关系的认识
  
  研究龚贤画风的转变,一定要用中国画中的关系概念分析。从下面两张普通的风景照片分析。
  图1是山村小景,前面是一片草地,明亮而透明。什么原因使我们感觉到这片绿地的透明?因为后景的小山闷黑而完整。后面的山把前面的绿地向前挤压,绿地有了张力,看起来一切都在膨胀,因而绿地想不透明都难。相反后景小山是一种收缩的力量,似乎可以吞噬一切的力量孕育其中。张力和缩力,透明和闷,它们相互之间挤压排斥,但又互为力量限制对方以达到一种平衡,就是这种对比生成了关系。
  图2中山上的凤尾竹明亮透明,有如水帘。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黄色的凤尾竹暖且透明,显示出无限张力,这张力并没有无限的扩张,被远处的山压住,挤了出来,给人以非常强烈的突出感。远山厚实而且是稳定的冷色调。压制凤尾竹瞪色扩张的动势。而其本身的冷绿似乎也孕育着张力侵番着凤尾竹。这里是关于色彩的一种关系。
  
  自然以景象呈现,人对景象各式各样的感受是景象中各种元素、关系对比生成的,要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关系上面,再把关系表现到纸绢上。所以自然呈现出来的是各种关系,需要我们澄怀而味象,渐悟至顿悟。毋庸质疑,艺术家把自然中的景物抽象成关系经过的顿悟反映在了他们的作品里。但是除了各种不同的关系,还可以看出中国画关系的一些普遍性,讲究“势”“整”“黑白之间的交互对应,外形上的切割,形状间的互补。面积大小的,平面中的阴阳交锴,相互制约”。每位太师都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关系,并且成功的反映在了作品当中,属于个人的体验。
  关系对于中国画家尤为重要。黄宾虹曾说过: “好的工笔画看起来就是写意画,好的写意画看起来就是工笔画。”强调的是不管工笔还是写意,整体关系非常重要。也曾有大师说过这么一句画禅:“余始学画。看山是山,观水是水,数载后,看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这里的“看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道出的就是看到的全是关系。画画就是画关系。只要关系对了,关系里具体画什么都可以成立。历朝历代的大师无一不是精通关系之道,并在关系上下足了功夫的人。
  
  二、龚贤绘画中关系的转换
  
  水墨是龚贤山水画的典型面貌,因此他在写生过程中感悟到的关系最终转化到画面上的是黑与白的关系图。龚贤曾说过:“非黑无以显其白,非自无以显其黑。”可见他很着意于利用黑白明暗的对比。之所以采用数十遍,数百遍积墨之功,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极致的黑画出极致的自,黑有多极致,自就有多极致。只有这样极致的黑与自,才能准确的表这他在自然中顿悟到的属于他自己的那种关系。他将自己感受到的那种关系宣泄得淋漓尽致。金陵的茂林深处,无尽的幽深苍茫,浓密丰腴,使他对极致神秘的黑产生了无限的向往,而雨林中的烟岚雾霭,清气喷薄又使他对极致的自有了无限的畅想。尤其是雨后阳光斜照下的丛林。更是颇有深林幽邃、静中寓动、幽清高古、浊中透清之美。
  大师最终顿悟到的是自然给他的一种关系,落实到画面上也是这种关系。这是属于画家非常私密性的经历。而真正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是他真诚地去写生、感受,并且依靠画家的直觉从自然中感悟到了属于个人的关系,使得被称之为“黑龚”的面貌能呈现在我们面前。站在大师作品面前,“黑龚”那神秘而幽深,浓郁的“黑”给我们带来的对这种黑强烈感受而产生的兴奋和赞叹。
  顿悟本是禅家的语汇,而顿悟运用到绘画上来理解——画家应能在精通画史,画论的基础上,具有辨别优劣的能力,再根据自己的性情和习好,确定一种艺术上追求的目标。尔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再做各种努力尝试。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辩证,渐悟渐行,某天突然达到顿悟。这就类似于“顿悟”和“不废渐修”。乃是绘画的途径。
  龚氏的变法,从何而来?“黑龚”的形成是大师从新的景物顿悟到了新的关系。“师造物”是龚贤的名言,他强调写生,以自然为绘画的直接来源,更有“要知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写生也是他成功的根本。此金陵他独居清凉山,对金陵独特的丘陵地貌他反复观察和感悟。不断升华,由渐悟到顿悟,获得了了一种崭新的关系。
  为了在纸绢上将他的感悟到的由多种关系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关系,并把关系中令他兴奋的元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不断努力得寻求方法去解决表现这个关系所带来的问题(如何能表现无限的黑和无限的白,以及这种极致黑白的对比,怎样能表现出江南湿润的肥丽等等)。在传统的技法(董、黄、米家山的传统)的继承影响下不断的反复尝试,在笔墨的表现技巧上,首先保留自己已经形成的反复罗列、叠加、排比的笔法特点,有意识地将笔触规整化、条理化、和符号化。再把米氏墨法纳入自己的笔法规范,选择大胆的墨法。绷致地处理近景、中景和远景三大段的明暗对比关系,结合他敢于逆反的人格与自信的精神气质以及章法,境界上追求等等,将面临的所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
  归根到底这一切手段、技巧和理念的尝试和利用都是为了将他所顿悟到的关系表现出来,将他感受到的关系以他特有的气质和情绪利用上面种种元素完美地落实到了纸绢上,别开了“黑龚”这一新面目。
其他文献
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是时代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教学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及教学管理数字化程度相对薄弱。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
罗振玉(1865年-1940年),号雪堂,是清末民初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政治、学术、收藏、书法等方面对社会皆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以书法为主线对其进行研讨。    一、馆阁味书    清朝统治长达260余年之久。康有为总结说:“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间;北碑萌芽于成同之际。”其实乾隆之时,朝廷风尚的“馆阁体”已形成,之后便成为官吏办公文、生员科举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