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流行“过墙龙”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墙龙,是一种瓷器工艺技法。清雍正时期民窑的花卉类纹饰非常丰富,有不少花卉图案喜用“过枝”技法绘画。即所绘的花卉由内盘碗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上的纹饰,这种画法通常称为“过枝花”或“过墙花”。
  “过墙龙”的绘画技法,在清朝雍正时期的民窑龙纹盘、碗中非常流行,龍的头部与前半截身体画在盘心,后半部分与尾巴通过盘口或直接画在外壁成为“过墙龙”。尽管“过墙龙”的画法别出心裁,却总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增加了神秘感,代表皇室威严的猛龙因何画成这样?这种画法在雍正时期何以非常流行?
  这种瓷器的画法跟雍正皇帝谜一样的即位有关。传说康熙皇帝本来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四子雍正派人进宫把皇圣旨改成了传位于四子,才有了雍正皇帝的顺利即位。雍正改诏篡位在民间广为流传,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雍正被视为来路不正的皇帝,这种说法也同样影响到制瓷行业,久而久之,这种情绪被画匠、手工业者和艺人通过“过墙龙”这种别致的画法,把文人墨客的想法在瓷器上表现出来。
  “过墙龙”这种画法既表现了对皇帝的怀疑,同时也是草根儿对皇权的调侃。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过墙龙”是否影射雍正皇帝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凝结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幽默和智慧。
  “过墙龙”是瓷器绘画中比较典型的图案之一,盛行于雍正,直到清末仍在瓷器上大量出现,这类风格主要在民间窑口的盘、碗等瓷器上出现较多,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官窑瓷器较少,也有粉彩出现,整体价格不是很高,但精品价格不菲,目前是收藏投资的价值洼地。
其他文献
在长沙地区对不同马铃薯品种和栽培措施进行抗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为抗冻主因素,小区马铃薯产量均值最高为费乌瑞它15731.03kg/hm^2,其次是中薯5号,为12821.24kg/hm^2,东
生于钧瓷世家的孔相卿.12岁已能瓷板作画,15岁学习陶瓷制模工艺,22岁在父亲孔铁山的指导下,创烧出的钧瓷及官瓷高仿作品,其品相可与传世官瓷媲美,遂打入国际市场,尤其在东南亚做得风生水起,赚其外汇。1987年,24岁时率弟弟们成立孔家钧窑有限公司,就此拉开了孔家钧窑征战艺术品市场的序幕。  钧瓷艺术产业化发展  谁说钧瓷艺术不能按产业化发展?1993年,孔家钧窑在神重率先创烧液化气钧瓷窑炉并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