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国木建筑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行之中,“木”属旭日方升的东方,故而正是一切生命之源。
  起初,世界上各个民族的生存,都與大自然亲密无间。他们的建筑都是从木材开始,然后过渡到了木石并举,再后来则有了分化,西方更倾心于石头,或纯用砖石,直到钢筋混凝土;东方,特别是中国,却一直都在钟情于木头,即便偶尔也用到砖头,所占的比例也不多,“一幢建筑物,木材往往占材料70%,或更高的比例”。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在几千年里头,一直都在使用远比石头脆弱得多的木头来支撑自己的家园呢?木建筑里头,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使人如此依赖呢?赵广超先生的这本图文并茂的《不只中国木建筑》,可以告诉大家全部的答案。
  书中说,每个民族的祖先所盼望的显然不仅是一栋房屋(house),而是一个家(home)。“家”,又正好是中国文化里头特别重要的一个概念。与建筑相联系的,更确切地说则是“家庭”。“家是房屋,庭则是空地”,“庭”是庭院,甚至更大,可叫庭园。这一片空地,与外头的空地,宽阔的广场,广阔的旷野,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是一个过滤了的‘户外空间’,过滤掉包括家庭以外的陌生人、噪音和风沙”。家庭,就是房屋与庭院结合而成的一个“奇妙的空间组合”,而这个奇妙组合的关键,就在于木建筑。还有,赵先生又强调:“在中国,房屋只是在结构及功能上扮演房屋时才叫作房屋。”在其他的场合,房屋可以不是房屋,“衣橱可以和一个房间一模一样,扛着走的房子叫作轿,马车本来就是一间安装上车轮的房间”,这都是木建筑的奇妙吧?
  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形容中国的木建筑,“其实支撑起屋顶的根本就不是墙壁,而是由柱网梁枋所组成的框架”。在中国人的房屋里头,许多原本是墙壁的地方,因为有了木材的参与,“变成了有墙之形、无壁之实的通透屏障”,屋身的墙壁都轻巧得很,是墙壁,也是门或窗,可以又装又拆,故而墙倒了屋还能不塌。于是建筑的内部与外部,房屋与庭院,“非但不构成绝对的隔断,而且更可以互相渗透”。若非墙壁如此轻巧而通透,“翩翩乳燕又怎可以穿堂而过”?还有,“花猫在樀上,花猫在櫋联;花猫在橝间,花猫在屋梠前”,花猫只有一只,而樀、櫋、橝、梠也都只是一个屋檐。同一幢木建筑,却能将里与外,房屋与庭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于是在里、在外,同一个月亮也是不一样的了,“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在家与庭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树木,作为木柱,它在里面支撑着家;它在外面,又向着天空生长,带来大自然鲜活生命的消息。造梁造柱的是树木,造窗棂造障板的也是树木,甚至什么都造不成,只能种在庭前招风弄月的,也是树木。有了树木,有家有庭,里里外外都是自然的,也都是有生命的。这是如何的奇妙呀,不只是一根木柱和一棵大树的关系,也不只是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合。中国的木建筑,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寂静的,又是活动的,有着对大自然的不即不离,还有着复杂多元的严实与空虚,正在相辅相成着,这些恰好组成了中国文化的情感基调。
  那么就来亲近一下树木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下了孩子,就要在房前屋后种下一排树木,等到孩子成才的时候,树木也正好成材了。赵先生说,“父亲的一代往往已预先替自己的儿孙种下良木,连同宝贵的经验留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就是中国人的家风。如是用来做椽子的,“至少要五年才能长成”;如是用来做梁柱的,则“要10年”,而较为理想的品种,“甚至要20年方可成材”。再好的木头,就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了。书中提到清代李斗的《工段营造录》,列出了木材以重量来分等级,越重者,越高级,“像铁梨、紫檀等珍贵木材,纤维细密坚硬到媲美金属,重到遇水即沉,虫蚁不侵,价值与黄金不遑多让”。再如金丝楠木,“要在生长五百年之后,才会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肺的清香”。书中另一处,提到了中国现存最为巨大的四根楠木柱,各高14.3米,直径1.17米,它们曾经的生长,已不只两千年了,它们支撑起明代帝王陵墓群中最大的棱恩殿(建于公元1427年),“建成五六百年之后,帝王化成泥,唯有此木香如故”。
  木材的准备,也就需要顺应生命,顺应自然,整个建筑的过程,也是如此。古人常说,“草木未落,斧斤不入山林”,这不仅仅是为了草木的生长,还有人的生活。赵先生告诉我们,“夏天农忙,天气又潮湿,砍到的材料准生蛊虫蛀,这刻秋收刚过,正好入山拖木”。营造一个家,也应顺着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天先竖起屋架,等到秋收农闲的时候才平顶盖瓦”。还可以再放慢一点节奏,“在明年春耕落种之前就可以完成整个屋架,到时先用茅草盖顶围墙,将就应付着,然后再慢慢储钱铺瓦装修”。营造一个家,也不只是“整个家庭的成员都为共同的幸福而努力”,“还可以邀请附近村庄的亲友前来帮忙。来自溪头、水尾,来自五里亭、七里店或十里铺,总之,就是不太远”。只要自然就好,中国人的家,中国人的木建筑,与传统的伦理关系结合得比较紧密,这种关系,也会因为建筑材料的不同而改写了。
  木材为什么比石头、砖头更好,其实西方人也是懂得的。比如美国人的百科全书中就说了好多优点,赵先生在书中则又结合中国文化来加以介绍了一番,比如:以重量比例,往往比含钢在内的其他物料更加坚固;便于加工,特别是浮水运输方便;隔热,不受冷热气候严重影响,冬暖夏凉;纹理可塑性高;小材可联结成大材。还有以木为柱,可以随时适应不同水平的地基,也可以灵活地加以移动或扩建。当然,因为是框架式的建筑,也有缺点,特别是承重力,比石头可要差得多,故而不宜向高空发展。然而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因为屋顶的重量是由梁柱支撑的,墙壁并不承重,故而防震的作用就比石头强了,这也就是上面说的“墙倒屋不塌”。
  关于木材的奇妙,书中还有一段话说得极好:“纵然中国人从未刻意将建筑置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内,然而古人的匠心毫无疑问是和每一块木头互相渗透着的,古代大师的心血好像和木头结合成为一个有情的生命,木材纤维内的水分就像汩汩血脉那样,时刻都在调整平衡。从日出到月出,潮涨到潮退,由东边到西边,每一刻都在循环消长,生生不息。”是的,不论房屋中的梁柱,还是庭院中的花木,不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其实都是有着水分的循环、聚散的平衡,有着生生不息。
  若是在云淡风轻春日午后的江南小镇,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梁间燕子呢喃,还有一只猫儿无声无息地跑过,于是乎再度捧起这本书来。品味里头的图与文,体会中国木建筑的建造过程、材质、结构,以及各个部件的技术与艺术、力与美,一块块木头,与古代大师们的心血如何结合,还有赵先生是如何井井有条、娓娓道来的,也是十分美好。
  (摘自9月5日《光明日报》。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其他文献
马国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读者》《青年文摘》签约作家,发表诗歌、散文百万字,出版有散文集《无限乡愁到高原》《听心底花开的声音》等13部。曾获全国孙犁散文奖、南通市政府文艺奖。  记忆中,我是没有真正喝过一次中药的。如果说有,那也是少年时发热后,被家人强迫喝过的板蓝根冲剂。我把冲剂含在口中,神态如上刑场的壮士一样,牙关咬紧,脸鼓起来,眉头紧皱,表情如冰川。风
近日,一位花季少女,在冷漠看客的欢呼和怂恿下,跳楼自杀。以他人的受难来获取快感,这种邪恶令人发指。法律不是匡扶道德的万灵丹,但是法律必须有所作为。  我国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帮助自杀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现行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只有寥寥数语,“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从法条上看,故意杀“人”的对象并未限定为“他人
7月的埃塞俄比亚已经进入雨季。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去35公里外的奥罗米亚州杜卡姆镇,道路变得泥泞,直到汽车上了高速公路。在经过村庄、田野、工地和漫步的牛群之后,路边出现了几栋四五层的现代化建筑,一道钢筋水泥大门将它们与马路对面的平房隔开,大门上用中文和英语写着“东方工业园”。  东方工业园是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园。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希望通过工业化之路成为非洲制造业
无论从什么角度讲,当今世界遭遇的环境危机,都绝对是最让我们长期忧心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由于更涉及长时段的阴影,就比任何单纯人世的腐恶,更让我们愁肠百结、夜不成寐。因为它注定会带来更为沉重的,甚至根本无法再挽回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政治哲学所能关心的,还只是在一代人中间的公平问题,那么生态哲学所要关切的,则属于更加长远的代际公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偏是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只
在今日之中国,城市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个话题在中国的流行,也许与它在国际上的流行有关,与像刘易斯·芒福德这样一些人的著作被译成了中文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重要的中国话题。今天,无论我们住在中国的哪一座城市,都会亲身感受到城市面貌的迅速变化。有客人从外地、外国来,常说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中国的城市变了样。不是某一个城市,而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城市在迅速长大,改变了人们的
声优是怪物吗?  “声优”一词源自日语,和国内的“配音员”基本同义。在ACG文化盛行的当下,核心二次元爱好者更喜欢用“声优”一词,字面上更突出“用声音演出的演员”,淡化了“配”字带来的附属感。动漫和游戏的角色都是虚构的,因此这两种配音更加强调想象力,配音员更容易“装进”角色里。  B站有个“中国配音演员都是怪物”Solo专辑——风格相对统一的,如配遍宫廷剧大女主的季冠霖,配遍翩翩少年的姜广涛,配遍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王室代表,  尊敬的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  尊敬的各代表团团长,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17年5月,我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经过一年多筹备,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了!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来自五大洲的各方朋友,致
在苍茫的大海上,一叶孤帆载着希望与憧憬独自前行,面对前方的水天一色船上的人奋力划桨,渐行渐远……  ——题记  走在路上,一路风景,心情依然。成长的过程,看风景的旅程,收获知识,获得了智慧。  漫步书林  一排排整齐的正楷跳跃纸上,散发着油墨味,牙白的厚纸在灯下熠熠生辉,我在书中或踏步前进,或一路狂奔,或携着袅袅轻烟上天,或伴着柔柔江水游荡……我的思想我的情愫像一位旅者,背着行囊走四方。  鲁迅的
意大利著名的罗马法学家彼得罗·彭梵得(1864—1932)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家庭是一种以维护两性间关系的伦理秩序、繁衍和子女教育为目的的制度……因此,除了法律之外,家庭关系也广泛地受到道德、习惯和宗教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家庭是一种法律制度,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制度。可以说,那种试图将人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全部纳入法律规制的想法,以及那种试图单独用法律来塑成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全部理解的想法
回顾历史,大国兴衰,潮起潮落;环视世界,千帆竞渡,挑战丛生。迎着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人民军队坚持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忠诚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谱写了面向未来、变革创新、科学发展、不断向强的辉煌篇章。  强军是国家由大向强的战略支撑  古往今来,任何国家要实现持续和平发展,都离不开强大军队的坚强保障与支撑。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