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远工程”的建设使农村义务教育产生了重大飞跃,可以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现在,硬件设施基本齐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何运用“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如何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我市“农远工程”的现状
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比城市更需要教育信息化,更需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机整合。特别是西部农村,由于长期受经济、环境、人文等条件的制约,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低下,学校发展缓慢,教育信息化水平极低。以我市为例,我市是广西一个较发达的县级市,地处桂东南,毗邻粤西,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42所初中,267所村小学,351个教学点,校点分布比较分散。“农远工程”自2005年开始建设,2007年基本结束。在实施中,笔者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典型性。
1.“三种模式”硬件配备的“模式化”
“模式一”对应教学点,“模式二”对应村小学,“模式三”对应初中,无论学校大小、学生多少,都是“一刀切”、“大锅饭”。这就造成了相对的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例如,我市最大的农村初中学生数是3,269人,最小的初中学生数是735人,大家都按“模式三”配备,就会造成大初中不够用,小初中用不足的现象。我市最小的村小学生数是18人,按“模式二”来配备,而最大的教学点学生数是350人,却按“模式一”配备,最小的教学点有1间教室,11个学生,也是按“模式一”配备。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2.学校小,装备大,难以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我市很多教学点就那么一两位教师,而且很多是女教师,教学点又大都建在村头或村尾,比较偏僻。尽管学校加强了防盗设施,可是,又有谁放心把设备放在无人居住的学校?一两个女教师又很难搬动一台50多公斤的大电视机。所以,大部分教学点的装备都存放在村校。宁可不用,也不要丢失!这样,就只能组织教学点的学生到村校去上课,教师和学生每月或者每学期也就只能享受那么几次信息化了。
3.管理技术人员水平低,学校对应用培训不重视
大部分学校都是在设备到来之前,选出1~2人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经过大约1周的学习,初步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技能。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村小学就那么几位教师,平时接触电脑都很少,而且许多代课教师都是初中学历,尽管后来经过进修提高,仍然水平有限、精力有限。曾经有个小学派出一位53岁的女教师来参加培训,原因是她在学校教师中还算比较年轻的。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应用能好到哪里去。
4.管理技术人员任务重,待遇差
许多管理技术人员都是兼职的,特别是“模式二”中的管理技术人员,除了要上好文化课之外,还要做好兼职技术员、学校的打字员等等。包括“模式三”的管理技术人员,实际上很多都是打杂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什么事需要就做什么事。刚开始时,加班、加点没有怨言,可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自身教学工作的日益繁重,年终先进评不上、报酬待遇不兑现,致使一些管理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二、对“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怎样使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得到应有的教学效益、让“三种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让农村孩子拥有灿烂的明天,还有待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逐步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1.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农远工程”的设备管理技术人员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力军,是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者。科学发展观讲求“以人为本”,从现实来看,只有人可持续发展了,才可能有“农远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调动管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设立合理的奖励方案,为管理技术人员工作减负,让他们感到有前途。
2.加大应用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使用频率
可以让教师的年度继续教育与“农远工程”教师应用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既学到知识,又完成年度继续教育,一举两得。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课上应用远教资源的教师。
3.以县为点,设立县级教育资源下载中心
“农远工程”光盘资源配置毕竟有限,而且有的资源与教材不符,有农村特色的不多。通过卫星可以接收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卫星接收还存在诸如农村学校供电不太正常、接收IP数据耗费大量的时间、管理技术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设立县级资源下载中心,集中下载高质量的资源,再通过DVD光盘形式派发或者通过QQ群发,农远工程光盘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4.加速后续资金投入,保障“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
我市的“农远工程”设备一部分已过3年保修期,大部分即将过保修期。在更新设备和维修设备上又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资金从何而来,如何保障“农远工程”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北流市教育局电教仪器站)
“农远工程”的建设使农村义务教育产生了重大飞跃,可以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现在,硬件设施基本齐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何运用“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如何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我市“农远工程”的现状
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比城市更需要教育信息化,更需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机整合。特别是西部农村,由于长期受经济、环境、人文等条件的制约,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低下,学校发展缓慢,教育信息化水平极低。以我市为例,我市是广西一个较发达的县级市,地处桂东南,毗邻粤西,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42所初中,267所村小学,351个教学点,校点分布比较分散。“农远工程”自2005年开始建设,2007年基本结束。在实施中,笔者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典型性。
1.“三种模式”硬件配备的“模式化”
“模式一”对应教学点,“模式二”对应村小学,“模式三”对应初中,无论学校大小、学生多少,都是“一刀切”、“大锅饭”。这就造成了相对的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例如,我市最大的农村初中学生数是3,269人,最小的初中学生数是735人,大家都按“模式三”配备,就会造成大初中不够用,小初中用不足的现象。我市最小的村小学生数是18人,按“模式二”来配备,而最大的教学点学生数是350人,却按“模式一”配备,最小的教学点有1间教室,11个学生,也是按“模式一”配备。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2.学校小,装备大,难以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我市很多教学点就那么一两位教师,而且很多是女教师,教学点又大都建在村头或村尾,比较偏僻。尽管学校加强了防盗设施,可是,又有谁放心把设备放在无人居住的学校?一两个女教师又很难搬动一台50多公斤的大电视机。所以,大部分教学点的装备都存放在村校。宁可不用,也不要丢失!这样,就只能组织教学点的学生到村校去上课,教师和学生每月或者每学期也就只能享受那么几次信息化了。
3.管理技术人员水平低,学校对应用培训不重视
大部分学校都是在设备到来之前,选出1~2人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经过大约1周的学习,初步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技能。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村小学就那么几位教师,平时接触电脑都很少,而且许多代课教师都是初中学历,尽管后来经过进修提高,仍然水平有限、精力有限。曾经有个小学派出一位53岁的女教师来参加培训,原因是她在学校教师中还算比较年轻的。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应用能好到哪里去。
4.管理技术人员任务重,待遇差
许多管理技术人员都是兼职的,特别是“模式二”中的管理技术人员,除了要上好文化课之外,还要做好兼职技术员、学校的打字员等等。包括“模式三”的管理技术人员,实际上很多都是打杂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什么事需要就做什么事。刚开始时,加班、加点没有怨言,可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和自身教学工作的日益繁重,年终先进评不上、报酬待遇不兑现,致使一些管理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二、对“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怎样使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得到应有的教学效益、让“三种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让农村孩子拥有灿烂的明天,还有待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逐步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1.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农远工程”的设备管理技术人员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力军,是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者。科学发展观讲求“以人为本”,从现实来看,只有人可持续发展了,才可能有“农远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调动管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设立合理的奖励方案,为管理技术人员工作减负,让他们感到有前途。
2.加大应用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使用频率
可以让教师的年度继续教育与“农远工程”教师应用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既学到知识,又完成年度继续教育,一举两得。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课上应用远教资源的教师。
3.以县为点,设立县级教育资源下载中心
“农远工程”光盘资源配置毕竟有限,而且有的资源与教材不符,有农村特色的不多。通过卫星可以接收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卫星接收还存在诸如农村学校供电不太正常、接收IP数据耗费大量的时间、管理技术人员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设立县级资源下载中心,集中下载高质量的资源,再通过DVD光盘形式派发或者通过QQ群发,农远工程光盘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4.加速后续资金投入,保障“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
我市的“农远工程”设备一部分已过3年保修期,大部分即将过保修期。在更新设备和维修设备上又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资金从何而来,如何保障“农远工程”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北流市教育局电教仪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