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以及“阳光体育健身纲要”的要求,构建阳光体育新型教学模式,提出取消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课组织形式,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安排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并以院系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和养生方法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学会自己健身锻炼的方法,品尝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建立能力储备。
关键词:高校体育;阳光体育运动;改革设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1-0094-04
Abstract:The requir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unshine Sports Fitness Platform built sunshine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it proposed the aboli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as a unit, the students learning sports and exercise schedule in the morning exercise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ith learning units and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health.Students learn to fitness training methods, tasting exercise interest, develop exercise habits for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Key words:college sports; Sunshine Sports; reform and ideas;practice
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掌握正确体育观、形成良好健身方式、掌握终身健身方法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在学生走向社会时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因此,高校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学生存在锻炼意识差、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布了阳光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纲要。该纲要提出“三个一”工程,即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锻炼,掌握一到两种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测试。这在宏观上为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目标与建议,即学校体育要注重学生健身功能的培养,养成良好锻炼的方式方法和每天锻炼一小时习惯。
然而,在高校落实健身纲要精神时,出现了教学大纲不知安排什么,教师不知教什么的现状。原有的体育课以实现三基为教学目的,注重学生个人锻炼能力的培养。而从当前高校实施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教学目的与阳光体育的目的相吻合,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依旧沿用过去的模式。为此,本研究依据运动生理学原理,把握增强体质的三要素,即健身活动要采取科学的锻炼形式、要有量的积累、要有医务监督并反馈,提出取消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课组织形式,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安排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提出以院系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和养生方法的学习。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郑州大学新老校区分为两个实验区,老校区的各学院进行阳光体育运动改革试验,把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等5个学院作为实验组。新校区仍按原有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教学,选取与文科相近的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学院等5个单位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对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进行检索查询,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剖析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并慎重构建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路及模板,促进终身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1.2.2问卷调查
1.2.2.1问卷调查在实验过程中调查了老校区一、二年级学生198人(其中男生:94人,女生:104人),分别来自老校区的5个院系,它们是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另外,在新校区一、二年调查了206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110人),他们分别来自与实验对象相近的专业,它们是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学院。
1.2.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问卷效度 整个实验内容与步骤征询了15位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及教授的意见及建议,93%的专家认为整个实验设计合理或比较合理。
2)问卷信度 问卷使用前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二次测试时间间隔20天;得出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91,基本达到社会测量学要求的信度标准。
1.2.3实验法 实验对象按照改革的模式进行为期两年的运行实验,对照组仍按正常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结束后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改革的效果。
阳光体育指导委员主任由学校负责体育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统领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副主任由各院的书记、体育部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担任,具体指导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各院的阳光体育活动俱乐部主任由体育教师和各院辅导员担任,组织学生进行阳光体育锻炼,提高耐力水平和健身方法的掌握。学生出勤情况由各院的体育活动干事负责,期末,阳光体育活动俱乐部主任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健身内容的掌握情况、耐力水平和素质评定结果,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见图1)。2.2构建阳光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阳光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健身及方法的掌握,发挥教师专长,强制学生养成正确作息时间,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该指导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1],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自觉运用掌握的健身方法,指导课外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技能储备,将来能够自觉投入到全民健身行列中。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们重构了阳光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2.3.1每个教学年度进行一次体质测量
每个年级在第二学期进行一次体质测量,评价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水平。
2.3.2培养学生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
在上午由各年级辅导员、体育教师、学生干部共同组织学生进行耐力跑的锻炼。提高的耐力水平,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水平,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坚决与睡懒觉的惰性作斗争。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由体育教师进行健身方法的教学,内容选取增强心肺功能的教学项目,如太极拳、导引养生术、健美操、五禽戏和八段锦等,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学习锻炼,提高兴趣,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2]。
2.3.3确保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早操与课外活动间隔进行,周日休息。从制度上确保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的出勤情况由各年级辅导员、学生干部负责,认真统计,作为期末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出勤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实行减分,严重缺勤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及格。
2.4阳光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及其启示
2.4.1阳光体育改革后的效果
2.4.1.1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
由两组学生实验对比可知,实验组在兴趣培养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调查中,两组学生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种试验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在意志品质培养方面,两组学生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该试验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是通过早操耐力训练,培养了学生克服睡懒觉的决心。在能力培养和精神健康培养方面都是P>0.05,两组学生无明显性差异,两组学生认识基本相同,说明在这次改革试验中忽视了这两方面的培养,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在锻炼习惯培养方面,两组学生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辅导员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熟练健身方法,并逐渐自觉地进行健身练习,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
3次心率数值代入上述公式。
2.4.2实施阳光体育教学的启示
2.4.2.1实施需要全方位的支持。首先,场地问题。实验阳光体育活动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在同一时间一个年级的学生都要到操场,一个宽敞的体育场地是必须的。第二,和学生的惰性作斗争。高校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善于熬夜搞攻坚战,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不良习惯。实施早锻炼以后,学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起不了床,想尽各种办法逃避早锻炼。体育教师和各年级辅导员在领导的支持下,修改作息时间,要求晚上11点统一熄灯睡觉,早上6点起床出操或进行早读。有了制度以后,各系书记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出操情况与入党、评先等各方面挂钩,每天进行点名,严格执行新的作息制度,与学生的惰性作坚决的斗争。第三,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相关方面的老师,从早忙到晚,工作量很大,学校领导要从精神上、物质上予以支持。
2.4.2.2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
阳光体育活动实施起来规模很大,必须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协助老师工作,负责学生考勤,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锻炼计划,带领、组织同学参加早上跑步和下午的健身方法学习[4]。组织小型比赛,激发同学锻炼兴趣,营造群众体育活动生机盎然的局面。
2.4.2.3坚持开设效果好的体育锻炼项目
抓住终身体育锻炼这个主题,选择一些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心肺功能的体育锻炼项目,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他们学精学透,锻炼自如,如太极拳、导引养生术、形体诗韵操和健身操等,让学生始终在音乐的伴奏下,尽情的锻炼,每天沉浸在锻炼身体的乐趣中[5]。另外,长跑锻炼常抓不懈。学生漫步长跑是非常好的有氧锻炼项目,虽然枯燥,但非常有助于心肺功能提高。
2.4.2.4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竞技体育能够显著提高学校声誉,而群众体育费钱费时,不见功效。所以,学校领导往往注重竞技体育的投资,利用比赛的优异成绩,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6]。然而,群众体育,尤其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领导要始终把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切实做好阳光体育活动,把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同时也要协调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关系,让二者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体育工作[7]。
2.4.2.5使学生养成了锻炼习惯
阳光体育活动由最初的强迫组织活动,到最终的自觉参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往被冷落的体育活动场所,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利用已学的锻炼知识自觉进行锻炼。随着锻炼时间延长,学生的交际圈逐渐变小,形成相对稳定的锻炼小组,他们经常锻炼某一项健身活动,相对固定[9]。天长日久,健身活动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3结论
3.1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作为新型体育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学校体育教学的陈旧模式,使学生不再为上课而上课,明确了体育锻炼的目的,掌握了健身方法,培养了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了终身体育的锻炼思想,更加符合全民健身纲要的要求,为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应大力推广应用。
3.2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更加宽裕,体育参与形式更加的灵活和自由,充分体现了教育和教学活动开展的人文特征,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宜大力推广和实践。
3.3阳光体育教学培养了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且能够带领周围的人进行锻炼,凭借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维系着相互间感情,在锻炼中不断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成为体育社会辅导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玲,等.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体育俱乐部初探[J]. 体育学刊,1999(2):16-18.
[2]田爱华,等.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体制新模式[J]. 体育学刊,2002(2):24-25.
[3]曹平,等.从学生对健康认识的变化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 体育学刊,2002(2):20-23.
[4]田爱华,等.大连理工大学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 成都体院学报,2001(1):18-20.
[5]杨贵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 1999(6):23-25.
[6]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14-16.
[7]王宗平.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19-21.
[8]高占江,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J].
关键词:高校体育;阳光体育运动;改革设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1-0094-04
Abstract:The requir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unshine Sports Fitness Platform built sunshine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it proposed the aboli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as a unit, the students learning sports and exercise schedule in the morning exercise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ith learning units and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health.Students learn to fitness training methods, tasting exercise interest, develop exercise habits for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Key words:college sports; Sunshine Sports; reform and ideas;practice
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掌握正确体育观、形成良好健身方式、掌握终身健身方法的重要一环,它决定着在学生走向社会时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因此,高校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学生存在锻炼意识差、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布了阳光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纲要。该纲要提出“三个一”工程,即每天进行一小时体育锻炼,掌握一到两种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测试。这在宏观上为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目标与建议,即学校体育要注重学生健身功能的培养,养成良好锻炼的方式方法和每天锻炼一小时习惯。
然而,在高校落实健身纲要精神时,出现了教学大纲不知安排什么,教师不知教什么的现状。原有的体育课以实现三基为教学目的,注重学生个人锻炼能力的培养。而从当前高校实施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出,高校教学目的与阳光体育的目的相吻合,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依旧沿用过去的模式。为此,本研究依据运动生理学原理,把握增强体质的三要素,即健身活动要采取科学的锻炼形式、要有量的积累、要有医务监督并反馈,提出取消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课组织形式,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安排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提出以院系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和养生方法的学习。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郑州大学新老校区分为两个实验区,老校区的各学院进行阳光体育运动改革试验,把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等5个学院作为实验组。新校区仍按原有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教学,选取与文科相近的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学院等5个单位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对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进行检索查询,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剖析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并慎重构建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路及模板,促进终身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1.2.2问卷调查
1.2.2.1问卷调查在实验过程中调查了老校区一、二年级学生198人(其中男生:94人,女生:104人),分别来自老校区的5个院系,它们是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另外,在新校区一、二年调查了206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110人),他们分别来自与实验对象相近的专业,它们是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学院。
1.2.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问卷效度 整个实验内容与步骤征询了15位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及教授的意见及建议,93%的专家认为整个实验设计合理或比较合理。
2)问卷信度 问卷使用前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二次测试时间间隔20天;得出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91,基本达到社会测量学要求的信度标准。
1.2.3实验法 实验对象按照改革的模式进行为期两年的运行实验,对照组仍按正常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结束后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改革的效果。
阳光体育指导委员主任由学校负责体育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统领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副主任由各院的书记、体育部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担任,具体指导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各院的阳光体育活动俱乐部主任由体育教师和各院辅导员担任,组织学生进行阳光体育锻炼,提高耐力水平和健身方法的掌握。学生出勤情况由各院的体育活动干事负责,期末,阳光体育活动俱乐部主任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健身内容的掌握情况、耐力水平和素质评定结果,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见图1)。2.2构建阳光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阳光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健身及方法的掌握,发挥教师专长,强制学生养成正确作息时间,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该指导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1],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自觉运用掌握的健身方法,指导课外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技能储备,将来能够自觉投入到全民健身行列中。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们重构了阳光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2.3.1每个教学年度进行一次体质测量
每个年级在第二学期进行一次体质测量,评价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水平。
2.3.2培养学生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
在上午由各年级辅导员、体育教师、学生干部共同组织学生进行耐力跑的锻炼。提高的耐力水平,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水平,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坚决与睡懒觉的惰性作斗争。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由体育教师进行健身方法的教学,内容选取增强心肺功能的教学项目,如太极拳、导引养生术、健美操、五禽戏和八段锦等,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学习锻炼,提高兴趣,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2]。
2.3.3确保学生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早操与课外活动间隔进行,周日休息。从制度上确保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的出勤情况由各年级辅导员、学生干部负责,认真统计,作为期末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出勤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实行减分,严重缺勤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及格。
2.4阳光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及其启示
2.4.1阳光体育改革后的效果
2.4.1.1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
由两组学生实验对比可知,实验组在兴趣培养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调查中,两组学生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种试验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在意志品质培养方面,两组学生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该试验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是通过早操耐力训练,培养了学生克服睡懒觉的决心。在能力培养和精神健康培养方面都是P>0.05,两组学生无明显性差异,两组学生认识基本相同,说明在这次改革试验中忽视了这两方面的培养,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在锻炼习惯培养方面,两组学生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辅导员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熟练健身方法,并逐渐自觉地进行健身练习,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
3次心率数值代入上述公式。
2.4.2实施阳光体育教学的启示
2.4.2.1实施需要全方位的支持。首先,场地问题。实验阳光体育活动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在同一时间一个年级的学生都要到操场,一个宽敞的体育场地是必须的。第二,和学生的惰性作斗争。高校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善于熬夜搞攻坚战,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不良习惯。实施早锻炼以后,学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起不了床,想尽各种办法逃避早锻炼。体育教师和各年级辅导员在领导的支持下,修改作息时间,要求晚上11点统一熄灯睡觉,早上6点起床出操或进行早读。有了制度以后,各系书记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出操情况与入党、评先等各方面挂钩,每天进行点名,严格执行新的作息制度,与学生的惰性作坚决的斗争。第三,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相关方面的老师,从早忙到晚,工作量很大,学校领导要从精神上、物质上予以支持。
2.4.2.2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
阳光体育活动实施起来规模很大,必须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协助老师工作,负责学生考勤,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锻炼计划,带领、组织同学参加早上跑步和下午的健身方法学习[4]。组织小型比赛,激发同学锻炼兴趣,营造群众体育活动生机盎然的局面。
2.4.2.3坚持开设效果好的体育锻炼项目
抓住终身体育锻炼这个主题,选择一些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心肺功能的体育锻炼项目,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他们学精学透,锻炼自如,如太极拳、导引养生术、形体诗韵操和健身操等,让学生始终在音乐的伴奏下,尽情的锻炼,每天沉浸在锻炼身体的乐趣中[5]。另外,长跑锻炼常抓不懈。学生漫步长跑是非常好的有氧锻炼项目,虽然枯燥,但非常有助于心肺功能提高。
2.4.2.4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竞技体育能够显著提高学校声誉,而群众体育费钱费时,不见功效。所以,学校领导往往注重竞技体育的投资,利用比赛的优异成绩,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6]。然而,群众体育,尤其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领导要始终把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切实做好阳光体育活动,把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同时也要协调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关系,让二者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体育工作[7]。
2.4.2.5使学生养成了锻炼习惯
阳光体育活动由最初的强迫组织活动,到最终的自觉参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往被冷落的体育活动场所,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利用已学的锻炼知识自觉进行锻炼。随着锻炼时间延长,学生的交际圈逐渐变小,形成相对稳定的锻炼小组,他们经常锻炼某一项健身活动,相对固定[9]。天长日久,健身活动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3结论
3.1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作为新型体育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学校体育教学的陈旧模式,使学生不再为上课而上课,明确了体育锻炼的目的,掌握了健身方法,培养了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了终身体育的锻炼思想,更加符合全民健身纲要的要求,为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应大力推广应用。
3.2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更加宽裕,体育参与形式更加的灵活和自由,充分体现了教育和教学活动开展的人文特征,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宜大力推广和实践。
3.3阳光体育教学培养了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且能够带领周围的人进行锻炼,凭借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维系着相互间感情,在锻炼中不断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成为体育社会辅导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玲,等.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体育俱乐部初探[J]. 体育学刊,1999(2):16-18.
[2]田爱华,等.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体制新模式[J]. 体育学刊,2002(2):24-25.
[3]曹平,等.从学生对健康认识的变化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 体育学刊,2002(2):20-23.
[4]田爱华,等.大连理工大学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 成都体院学报,2001(1):18-20.
[5]杨贵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 1999(6):23-25.
[6]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14-16.
[7]王宗平.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19-21.
[8]高占江,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