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ng19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做了一点尝试。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加强朗读示范。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学生若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就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其次,要注意停顿。还要注意语气,意语速适当,要注意语调抑扬。
  3.采取多样形式。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为了使感情色彩更浓,还可以配乐朗读。这样运用多样的形式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可见,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二、驱遣想象,意会言语
  夏丐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像《望天门山》、《岳阳楼记》等诗文,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三、加强写作,训练语感
  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的写作,同是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抄写篇章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增强鉴别能力;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拓展思路;日记等形式能让我们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四、增强课外活动,锻炼语感
  语感的培养要在生活中领悟和诵读积累之外,还要适时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语文的语感。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課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辩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语感受的培养,应该以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撰的《语文实践》为指导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中是不是需要”“环境是不是一定能改变人”等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还能开阔视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进行口述转述、新闻事件、即兴演讲、社会来访、成语接龙等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锻炼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几乎是一个道理,说白了就四个字:听说读写。总之,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训练为学生所掌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1]佚名.《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2]佚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
  [3]佚名.《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4]佚名.《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5]佚名.《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6]佚名.《语感培养“三层次”》.
  
  
其他文献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就是说孩子无所谓优劣,只是教师没有真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没有挖掘出孩子的特长。目前学校摩梭学困生问题日趋突出,是教师和学校关注,但难以逾越的难题。所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日后才能针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法,促使学困生个体不同程度地进步,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研究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从一年级就已开始出现学困生并占有一定比
所谓激励教育法,就是教育者从积极鼓励的角度出发,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各种闪光点,不断扬其善,救其失,激发被教育者成功动力,使其发挥内在潜力,追求更高奋斗目标。“激励教育”重在“激励”,重在能引起学生大脑的振荡、能引起学生的心灵的共鸣。为此,我认为有必要谈一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励教育法,若有不足,望同仁们斧正。  一、激励教育法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