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家,那里有最真的支持和抚慰
女儿稚嫩的哭声和丈夫信任的目光,让我蓦地信心百倍。从此.回家就成了我劳累一天后最舒心、最盼望的一件事。——莫小米
从小我的心气就很高,总觉得自己将来是要做女博士的。可是我没能赶上一个读书的好年代,初中毕业就辍学了,1968年,我下乡到萧山,在农村插队三年后才回到杭州,在一家文具店当营业员。那个时候,做营业虽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我并不满足,因为这跟我的理想相差实在太远了。
27岁那年,我结婚了,从此开始经营一个新的家庭。一年后,一个可爱的生命在这个家里诞生了,女儿章衣萍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份甜蜜而幸福的牵挂。有了家庭、有了女儿,我变得更加忙碌了,但是这些都没能让我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在丈夫的支持下,我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继续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本领。
这样努力了几年,状况却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当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学历的时候,女儿已经四岁了,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1982年,我向公司提出了报考电大的申请。可是临到即将开考的时候,别人都拿到了准考证,唯独我没有,我跑去问负责人,为什么我没有准考证?没想到那人竟不屑地撇撇嘴,说:“根本就没给你报名,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言下之意就是,报考电大的都是公司管理人员,你当营业员的来凑什么热闹?
我想读大学,这有什么错呢?居然莫名其妙地被人用这种口吻奚落,我真是越想越难过,回到家里,我忍不住哭了。当时女儿还那么小,根本不懂什么的.但是她看到我伤心落泪,在一旁也跟着号啕大哭起来。看到女儿哭得稀里哗啦的样子,我的心里涌起一股甜甜的暖意,真是母女连心啊。丈夫和我一样都是“老三届”的辍学初中生,所以对我的心情特别理解,他说:“别气馁,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们看,你能做到的!”女儿稚嫩的哭声和丈夫信任的目光,让我蓦地信心百倍,有这个家、有这对可爱父女的支持,再难的课程我也要把它攻克下来。
从此,回家就成了我劳累一天后最舒心、最盼望的一件事。在家里,我可以静下心来看书复习,没人会在一旁阴阳怪气、闲言闲语。为了让我腾出时间学习.丈夫包下了所有的家务活。电大宽松的考学机制在客观上也给我提供了机会,没能参加正式的入学考试,我就自己跑去旁听。从1982年到1984年.我一个休息天也没有休息过,全部用在了自学上,经过三年苦战,总算拿到了大学文凭。1984年杭州日报对社会公开招聘,经过层层考核,我被录取为副刊部编辑。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得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向丈夫和女儿报喜,我的成功凝聚着他们的付出啊。
初到报社,我必须用加倍的努力向大家证明我的能力,我总是要加夜班。每天下班回家,看见的只是女儿熟睡的脸,而第二天早上,女儿等不及我醒来便去学校了。母女间的交流就这般错失着,直到迎来每周一次的聚会日。不知是从哪天开始的,我们突然灵机一动弄了个通讯本,我和女儿彼此想说什么了,就写在上面。不知不觉中,这个母女间的通讯本竟成了我们最大的一份牵挂,忙完一大的工作,我就会急急地往家里赶,因为记挂着女儿今天在本子里记下的内容.不管夜已多么深,人已多么倦,看女儿的留言,几乎成了我每天回家后的第一桩大事。母女间的交流,就这样因为心里话落在了纸上而变得奇妙起来,女儿每天都要变换署名:娃娃雪糕、糯米团子(她的脸是圆圆的)、花栗鼠、小草莓(她的个子是小小的)……细微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了我这个母亲在女儿心目中的位置,这让我欣慰无比。
这样的交流方式,还让我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那天回家轻轻拧亮女儿书桌上的台灯,在女儿给我留言的本子里,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读到有趣的故事,只看到这样一段简单的留言:“妈妈,你别生气,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数学考得不好,只得了75分……”署名为:一个比较自卑的孩子。小知为什么,我的眼泪当时就流下来了。捧着这个通讯本,我坐了好久,想了好久,要是在白天,我肯定当面就数落女儿了,而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她熟睡的脸,我懂得了她也是有压力的,她也是尽了努力的,虽然表面会装作不在乎。
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都会特别想回家。当年,我怀着委屈回到家里,年幼的女儿用她的哭声给了我最温暖的抚慰,丈夫的劝勉给了我自信,家因此成了我梦想的摇篮。
2.家,那里有最深的理解和包容
为什么每天下班,我的第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就会想着回家?因为家是我最温馨的港湾,那里有家人对我最无私的包容。——莫小米
从那以后,我不知不觉地有了转变,从一个凡事苛求完美的母亲,慢慢地学会理解和宽容。在我的“纵容”下,女儿也慢慢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女儿越变越开心,越变越智慧了。
刚上小学的时候,也许是我逼得紧吧,衣萍的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前一二位的,可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却慢慢地落下来了。我嘴上不说,心里却还是很替她着急的。可是女儿却并不把考试当回事,有一次,她考了一个80分,居然还喜气洋洋地回来跟她爸爸说:“我在班上排名第22位,这次班上有3个同学考不及格呢!”我越听越不对,正想数落她怎么净跟差的同学比,没想到她已经开始大发感慨了:“最后一名也总得有人去做的。”
听了这话我心里猛地一震,看到女儿那副无忧无虑的样子.我突然明白,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分数高点低点算什么,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我这个活了几十岁的母亲,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是那么的苛求,最后竟是女儿教会了我这个道理:做个平凡的人其实也是一种快乐。
在成绩平平的状态下,衣萍快乐而又无拘无束地成长着。五年级的时候,她的为人处事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坦荡。那次,跟她最要好的一位女同学拿着衣萍那把漂亮的新雨伞甩啊甩,结果把雨伞给甩破厂。衣萍虽然很心疼,但回家后并没有把真相告诉我们,只对我们说是她自己不小心把伞给弄坏了,所以我们也没在意。
几天后,那女同学的母亲竟带着她女儿上门来向衣萍赔礼道歉,并拿出钱来要照价赔偿。我们这才知道,原来衣萍瞒着我们悄悄地给同学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这件事,并且要求赔偿。女儿不会寄信,就专门把这封信拿去放在了同学家的信箱里。我当时真是既意外又吃惊,连忙对那位母亲说:“算了算了,小孩子的事情,何必当真。”可是那位母亲认真地说:“你女儿说得没错,这钱一定要赔的,这对我女儿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衣萍的同学和她母亲走后, 我又好气又好笑地问衣萍:“你和她是那么好的朋友,就为了这么一把伞告诉她妈妈,以后怎么去面对她啊?”没想到女儿满不在乎地说:“如果她是不小心开坏的,我肯定不会追究,可是我提醒过她好几回了,她都不当回事,就应该让她记住这个教训了。再说了妈妈,你用不着担心的,我们以后仍然会是好朋友的,如果心里有疙瘩又不说出来,那才反而不好呢!”一番话,竟说得我哑口无言。这种以坦荡的心态面对朋友的态度,不正是我们成年人所欠缺的吗?
我竭力扮演着一个亲切的、明理的、善于和孩子沟通并且能时刻自省的好母亲角色。有一天,衣萍放学回家对我说:“妈妈,我们同学看了你写的文章,对你有一句评价,你听了肯定会很高兴的。”我当然很在意读者对文章的反应了,忙问道:“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同学说你讲的那些话说服力特强,还说羡慕我有这么一个通情达埋的好妈妈呢!”我被女儿的话捧得有些忘乎所以起来,冲口而出地问了一句很蠢的话:“你对你老妈还满意吧,”没想到,女儿当头浇了我一盆冷水:“你别得意了。告诉你,在外面我是维护你的形象,不说穿罢了。其实最吃亏的人就是我,别人都羡慕我,因为他们看见的都是你的优点,而你的缺点,却只有我一个人承受!”
女儿的话虽然充满了调侃的味道,但我听了之后还是感慨万千,静下心来想想,她讲得还真是没错。在外面,我要努力地展示自己最完美、最坚强的一面,只有回到家里,面对丈夫和女儿,才会完全流露出并不完美但绝对真实的自我。那是一种多么松弛、多么享受的感觉啊,为了回家,我会想尽办法逃避各种应酬,因为家里有家人对我最无私的包容。
3.家,那里有最甜的欢乐和温情
为什么要回来呢?女儿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的家在杭州,我要回家啊!家里的感觉真好!——莫小米
衣萍从小喜欢画画,在美术方面很有悟性,长大后的她如愿地成了北京一所高校艺术系的学生,离家整整四年攻读她所钟爱的美术专业。
居家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久了难免会觉得平淡,再怎么幸福甜蜜的感受,在这日复一日的平淡中都会逐渐变得模糊。如何在平淡的日子中过出值得珍藏的片断来呢?我们一家人都爱上了结伴出游。当我们在异乡、在途中,会更想念家的舒适,更体味出家的温馨来。每次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归来,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我和衣萍都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叹:“回家真好!家里的感觉真好!”
有时为了让我们母女两个能够无牵无挂地出去看风景,丈夫心甘情愿地担负起了“留守男士”的重任。有了这么坚强的后盾,我们的出游便成了一次次美好的体验,从1O年前开始,北京、厦门、西安、内蒙古、新疆……我们越走越远,美好的记忆也越积越厚。旅途中,我们母女俩一个在随便什么小纸片上胡写一通,一个在随便什么小纸片上乱画一气,回到家拿给先生一起欣赏,竟都特别有趣,一道道抹不去的美好痕迹就这样镌刻在了记忆中。
2001年,在衣萍即将大学毕业的前夕,北京人才网等多家在京单位都向她抛来了绣球,可衣萍斟酌再二,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杭州。有很多人不解地问她,在北京发展多好啊,为什么要回来呢?衣萍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的家在杭州,我要回家啊!我们一家人又团聚了。
去年7月,我的最新一本文集即将出版,在选择书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择取了其中一篇小文的题目——《直接回家》。衣萍为我绘制了这本书的全部插图。在卷首语《家是什么》一文里,我这样写道:在这里讲述家之浪漫、家之温馨、家之坚贞、家之趣味、家之幸福、家之平凡的是一位母亲。为她绘图的,是她的女儿。助她实现梦想的是她的丈夫。因此,这也是一个家的产品。没错,《直接回家》这本书,是一家三口共同付出换来的一份珍贵礼物。
对于我的家人之间的这份默契,很多熟识的朋友都非常羡慕。其实,如果你能做到下班后直接回家,爱的牵挂就会在你的心里越装越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留给孩子,你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温馨,越过越幸福。换来这样的默契自然不难。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 com
女儿稚嫩的哭声和丈夫信任的目光,让我蓦地信心百倍。从此.回家就成了我劳累一天后最舒心、最盼望的一件事。——莫小米
从小我的心气就很高,总觉得自己将来是要做女博士的。可是我没能赶上一个读书的好年代,初中毕业就辍学了,1968年,我下乡到萧山,在农村插队三年后才回到杭州,在一家文具店当营业员。那个时候,做营业虽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我并不满足,因为这跟我的理想相差实在太远了。
27岁那年,我结婚了,从此开始经营一个新的家庭。一年后,一个可爱的生命在这个家里诞生了,女儿章衣萍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份甜蜜而幸福的牵挂。有了家庭、有了女儿,我变得更加忙碌了,但是这些都没能让我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在丈夫的支持下,我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继续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本领。
这样努力了几年,状况却并没有任何的变化。当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学历的时候,女儿已经四岁了,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1982年,我向公司提出了报考电大的申请。可是临到即将开考的时候,别人都拿到了准考证,唯独我没有,我跑去问负责人,为什么我没有准考证?没想到那人竟不屑地撇撇嘴,说:“根本就没给你报名,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言下之意就是,报考电大的都是公司管理人员,你当营业员的来凑什么热闹?
我想读大学,这有什么错呢?居然莫名其妙地被人用这种口吻奚落,我真是越想越难过,回到家里,我忍不住哭了。当时女儿还那么小,根本不懂什么的.但是她看到我伤心落泪,在一旁也跟着号啕大哭起来。看到女儿哭得稀里哗啦的样子,我的心里涌起一股甜甜的暖意,真是母女连心啊。丈夫和我一样都是“老三届”的辍学初中生,所以对我的心情特别理解,他说:“别气馁,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们看,你能做到的!”女儿稚嫩的哭声和丈夫信任的目光,让我蓦地信心百倍,有这个家、有这对可爱父女的支持,再难的课程我也要把它攻克下来。
从此,回家就成了我劳累一天后最舒心、最盼望的一件事。在家里,我可以静下心来看书复习,没人会在一旁阴阳怪气、闲言闲语。为了让我腾出时间学习.丈夫包下了所有的家务活。电大宽松的考学机制在客观上也给我提供了机会,没能参加正式的入学考试,我就自己跑去旁听。从1982年到1984年.我一个休息天也没有休息过,全部用在了自学上,经过三年苦战,总算拿到了大学文凭。1984年杭州日报对社会公开招聘,经过层层考核,我被录取为副刊部编辑。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得到消息的那一刻,我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向丈夫和女儿报喜,我的成功凝聚着他们的付出啊。
初到报社,我必须用加倍的努力向大家证明我的能力,我总是要加夜班。每天下班回家,看见的只是女儿熟睡的脸,而第二天早上,女儿等不及我醒来便去学校了。母女间的交流就这般错失着,直到迎来每周一次的聚会日。不知是从哪天开始的,我们突然灵机一动弄了个通讯本,我和女儿彼此想说什么了,就写在上面。不知不觉中,这个母女间的通讯本竟成了我们最大的一份牵挂,忙完一大的工作,我就会急急地往家里赶,因为记挂着女儿今天在本子里记下的内容.不管夜已多么深,人已多么倦,看女儿的留言,几乎成了我每天回家后的第一桩大事。母女间的交流,就这样因为心里话落在了纸上而变得奇妙起来,女儿每天都要变换署名:娃娃雪糕、糯米团子(她的脸是圆圆的)、花栗鼠、小草莓(她的个子是小小的)……细微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了我这个母亲在女儿心目中的位置,这让我欣慰无比。
这样的交流方式,还让我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那天回家轻轻拧亮女儿书桌上的台灯,在女儿给我留言的本子里,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读到有趣的故事,只看到这样一段简单的留言:“妈妈,你别生气,这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数学考得不好,只得了75分……”署名为:一个比较自卑的孩子。小知为什么,我的眼泪当时就流下来了。捧着这个通讯本,我坐了好久,想了好久,要是在白天,我肯定当面就数落女儿了,而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她熟睡的脸,我懂得了她也是有压力的,她也是尽了努力的,虽然表面会装作不在乎。
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都会特别想回家。当年,我怀着委屈回到家里,年幼的女儿用她的哭声给了我最温暖的抚慰,丈夫的劝勉给了我自信,家因此成了我梦想的摇篮。
2.家,那里有最深的理解和包容
为什么每天下班,我的第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就会想着回家?因为家是我最温馨的港湾,那里有家人对我最无私的包容。——莫小米
从那以后,我不知不觉地有了转变,从一个凡事苛求完美的母亲,慢慢地学会理解和宽容。在我的“纵容”下,女儿也慢慢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女儿越变越开心,越变越智慧了。
刚上小学的时候,也许是我逼得紧吧,衣萍的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前一二位的,可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却慢慢地落下来了。我嘴上不说,心里却还是很替她着急的。可是女儿却并不把考试当回事,有一次,她考了一个80分,居然还喜气洋洋地回来跟她爸爸说:“我在班上排名第22位,这次班上有3个同学考不及格呢!”我越听越不对,正想数落她怎么净跟差的同学比,没想到她已经开始大发感慨了:“最后一名也总得有人去做的。”
听了这话我心里猛地一震,看到女儿那副无忧无虑的样子.我突然明白,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分数高点低点算什么,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而我这个活了几十岁的母亲,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是那么的苛求,最后竟是女儿教会了我这个道理:做个平凡的人其实也是一种快乐。
在成绩平平的状态下,衣萍快乐而又无拘无束地成长着。五年级的时候,她的为人处事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坦荡。那次,跟她最要好的一位女同学拿着衣萍那把漂亮的新雨伞甩啊甩,结果把雨伞给甩破厂。衣萍虽然很心疼,但回家后并没有把真相告诉我们,只对我们说是她自己不小心把伞给弄坏了,所以我们也没在意。
几天后,那女同学的母亲竟带着她女儿上门来向衣萍赔礼道歉,并拿出钱来要照价赔偿。我们这才知道,原来衣萍瞒着我们悄悄地给同学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这件事,并且要求赔偿。女儿不会寄信,就专门把这封信拿去放在了同学家的信箱里。我当时真是既意外又吃惊,连忙对那位母亲说:“算了算了,小孩子的事情,何必当真。”可是那位母亲认真地说:“你女儿说得没错,这钱一定要赔的,这对我女儿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衣萍的同学和她母亲走后, 我又好气又好笑地问衣萍:“你和她是那么好的朋友,就为了这么一把伞告诉她妈妈,以后怎么去面对她啊?”没想到女儿满不在乎地说:“如果她是不小心开坏的,我肯定不会追究,可是我提醒过她好几回了,她都不当回事,就应该让她记住这个教训了。再说了妈妈,你用不着担心的,我们以后仍然会是好朋友的,如果心里有疙瘩又不说出来,那才反而不好呢!”一番话,竟说得我哑口无言。这种以坦荡的心态面对朋友的态度,不正是我们成年人所欠缺的吗?
我竭力扮演着一个亲切的、明理的、善于和孩子沟通并且能时刻自省的好母亲角色。有一天,衣萍放学回家对我说:“妈妈,我们同学看了你写的文章,对你有一句评价,你听了肯定会很高兴的。”我当然很在意读者对文章的反应了,忙问道:“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同学说你讲的那些话说服力特强,还说羡慕我有这么一个通情达埋的好妈妈呢!”我被女儿的话捧得有些忘乎所以起来,冲口而出地问了一句很蠢的话:“你对你老妈还满意吧,”没想到,女儿当头浇了我一盆冷水:“你别得意了。告诉你,在外面我是维护你的形象,不说穿罢了。其实最吃亏的人就是我,别人都羡慕我,因为他们看见的都是你的优点,而你的缺点,却只有我一个人承受!”
女儿的话虽然充满了调侃的味道,但我听了之后还是感慨万千,静下心来想想,她讲得还真是没错。在外面,我要努力地展示自己最完美、最坚强的一面,只有回到家里,面对丈夫和女儿,才会完全流露出并不完美但绝对真实的自我。那是一种多么松弛、多么享受的感觉啊,为了回家,我会想尽办法逃避各种应酬,因为家里有家人对我最无私的包容。
3.家,那里有最甜的欢乐和温情
为什么要回来呢?女儿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的家在杭州,我要回家啊!家里的感觉真好!——莫小米
衣萍从小喜欢画画,在美术方面很有悟性,长大后的她如愿地成了北京一所高校艺术系的学生,离家整整四年攻读她所钟爱的美术专业。
居家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久了难免会觉得平淡,再怎么幸福甜蜜的感受,在这日复一日的平淡中都会逐渐变得模糊。如何在平淡的日子中过出值得珍藏的片断来呢?我们一家人都爱上了结伴出游。当我们在异乡、在途中,会更想念家的舒适,更体味出家的温馨来。每次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归来,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我和衣萍都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叹:“回家真好!家里的感觉真好!”
有时为了让我们母女两个能够无牵无挂地出去看风景,丈夫心甘情愿地担负起了“留守男士”的重任。有了这么坚强的后盾,我们的出游便成了一次次美好的体验,从1O年前开始,北京、厦门、西安、内蒙古、新疆……我们越走越远,美好的记忆也越积越厚。旅途中,我们母女俩一个在随便什么小纸片上胡写一通,一个在随便什么小纸片上乱画一气,回到家拿给先生一起欣赏,竟都特别有趣,一道道抹不去的美好痕迹就这样镌刻在了记忆中。
2001年,在衣萍即将大学毕业的前夕,北京人才网等多家在京单位都向她抛来了绣球,可衣萍斟酌再二,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杭州。有很多人不解地问她,在北京发展多好啊,为什么要回来呢?衣萍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的家在杭州,我要回家啊!我们一家人又团聚了。
去年7月,我的最新一本文集即将出版,在选择书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择取了其中一篇小文的题目——《直接回家》。衣萍为我绘制了这本书的全部插图。在卷首语《家是什么》一文里,我这样写道:在这里讲述家之浪漫、家之温馨、家之坚贞、家之趣味、家之幸福、家之平凡的是一位母亲。为她绘图的,是她的女儿。助她实现梦想的是她的丈夫。因此,这也是一个家的产品。没错,《直接回家》这本书,是一家三口共同付出换来的一份珍贵礼物。
对于我的家人之间的这份默契,很多熟识的朋友都非常羡慕。其实,如果你能做到下班后直接回家,爱的牵挂就会在你的心里越装越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留给孩子,你们的日子就会越过越温馨,越过越幸福。换来这样的默契自然不难。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