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采取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必修课是为每一个高中生奠定终身发展共同基础的课程。那么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推进英语教学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下模块必修1~5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课程必修课的认识
1.新课程必修课的目的
必修课程是为高中毕业生达到共同英语语言能力基础而设置的课程,目的是使新世纪每一位高中生都具有基本英语语言素养,使他们不论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具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应该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创设的平台和机会。
2.新课程必修课突出几个“新”字
(1)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2)新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既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又重现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3)新的词汇和阅读要求
新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单词太少而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增加对词汇量的要求很有必要。新标准要求高中生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二、几点体会
针对新课程必修课以上这些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使各部分顺利衔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在安排教学计划过程中,我进行了大胆取舍和补充。
以必修1 Unit1 Friendship为例,我将其整合为6个课时:
第一课时:Warming up and speaking
第二课时:Reading
第三课时:Learning about language
第四课时: Extensive reading
第五课时: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writing)
第六课时: Revision (Summing up and learning tip)
2.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必修3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部戏剧,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组织学生编排,表演了一些英语剧。这既提高了兴趣,又对课本知识有所帮助。
3.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我在上必修2 unit1 Cultural relics (Reading)时,首先展示了一些文化遗址的图片,让学生谈论其特点,然后导入到课文《寻找琥珀屋》,学生对琥珀屋的情况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4.知识传输应该经过真正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灌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通过自主探索、实践等亲身体验的学习。当然经过引导,学生有时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一、对新课程必修课的认识
1.新课程必修课的目的
必修课程是为高中毕业生达到共同英语语言能力基础而设置的课程,目的是使新世纪每一位高中生都具有基本英语语言素养,使他们不论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具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应该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创设的平台和机会。
2.新课程必修课突出几个“新”字
(1)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2)新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既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又重现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3)新的词汇和阅读要求
新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单词太少而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增加对词汇量的要求很有必要。新标准要求高中生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二、几点体会
针对新课程必修课以上这些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使各部分顺利衔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在安排教学计划过程中,我进行了大胆取舍和补充。
以必修1 Unit1 Friendship为例,我将其整合为6个课时:
第一课时:Warming up and speaking
第二课时:Reading
第三课时:Learning about language
第四课时: Extensive reading
第五课时: Using language (Listening and writing)
第六课时: Revision (Summing up and learning tip)
2.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必修3 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部戏剧,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组织学生编排,表演了一些英语剧。这既提高了兴趣,又对课本知识有所帮助。
3.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我在上必修2 unit1 Cultural relics (Reading)时,首先展示了一些文化遗址的图片,让学生谈论其特点,然后导入到课文《寻找琥珀屋》,学生对琥珀屋的情况表现了极大的兴趣。
4.知识传输应该经过真正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灌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通过自主探索、实践等亲身体验的学习。当然经过引导,学生有时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