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看”读懂诗家语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融合情感,寄寓志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也说:“诗言志,歌永言。”我们鉴赏诗歌,其实就是对作者情感的再触摸,对诗文韵律的再涵泳,对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因此,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三个单元为例,总结出五“看”法,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一看“题目”。常人鉴赏诗词,题目只是一眼带过,未解其详。其实,看到题目,我们就可以抓住诗歌要表达的“中心事件”,进而了解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如第一、二单元的两首诗《夜归鹿门山歌》《书愤》。
  夜归鹿门山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鬂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夜归鹿门山歌》中,“鹿门山”为诗人所归之地,“归”字点明所为之事,我们无需详阅全诗而已知大意,此乃隐居之作。《书愤》中,读“愤”字可知所为之事,可见胸中之情,观标题之“一斑”便可知整首诗之“全豹”了。
  二看“注解”。一般诗词后面往往会有注释文字。通过看注释,我们可了解作者及其生平,还可了解写作背景、所涉典故,从而把握作者情感。如第二单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题目注释中就谈到“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在东鲁(今山东)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个注解对理解这首诗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白为何“梦游”(因为现实的不如意,他内心的苦闷在美好的梦境中暂时得到释放),“梦游”什么(著屐登山,壮美奇绝,有离奇险怪的夜间景象,有绚烂辉煌的神仙洞府),“梦游”后有哪些感想(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等。讀懂注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再如第三单元的词: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后主。开宝八年(975年)南唐都城金陵被宋兵攻破,李煜被押解北上,软禁为囚,不久被宋太宗毒死。这首词是他的绝命之作。
  这首词中的“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词人愁苦的心境,然而注释中介绍了词人的特殊身份——“南唐后主”“软禁为囚”“绝命之作”,我们就有了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解读。此词中的“愁”,不能片面理解为个人的伤心与凄凉,而应该上升为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看“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景与其心境是一致的,换言之,诗人内心的感受常常会通过他描写的景物传达出来。如第二单元的诗:
  这首词中的“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词人愁苦的心境,然而注释中介绍了词人的特殊身份——“南唐后主”“软禁为囚”“绝命之作”,我们就有了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解读。此词中的“愁”,不能片面理解为个人的伤心与凄凉,而应该上升为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看“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景与其心境是一致的,换言之,诗人内心的感受常常会通过他描写的景物传达出来。如第二单元的诗: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是因为诗人独具匠心地选择了意象“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但我们看意象绝非仅仅关注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还应看诗人所选意象的特点,即景物之前之后的修饰限定语,如“自”(春色固然美好,但祠庙如此寂寥冷清)与“空”(只有诗人形单影只来拜谒),如此,我们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安史之乱后,诗人居无定所,来到成都的武侯祠,他不仅仅只是追思他心目中的英雄诸葛亮,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坎坷、郁郁不得志之情。
  四看“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一首诗或诗的某一联中,那些词类活用的词、生动形象的词、运用修辞的词、凝聚情感的词、突出主旨的词往往就是“诗眼”。抓住“诗眼”,我们往往能迅速并轻而易举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这首诗中,李白试图用美好的幻想来衬托现实世界的丑陋,他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梦境,是为了衬托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所以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就在于抓住诗眼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五是看“尾联”。自古“诗言志”,诗人为情造文,则诗中必有其情。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人的情志或隐于物中,或直抒胸臆,或由景生情,或卒章显志。品读诗歌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抓住作者的情感所指,如第三单元的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颈联与尾联中,诗人直言“凭轩涕泗流”的原因,即亲朋隔绝、既老且病、以舟为家、戎马关山。诗人表现的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鉴赏诗词不仅要注重这“五看”,还要注意在看的过程中去反复“读”。这“五看”只是走进诗词斑斓殿堂的一把小钥匙。如果想要尽情地遨游于诗歌的天地,我们还需要多积累、多感受、多涵泳、多揣摩,用诗心去理解诗心,用诗情去体味诗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人生,获得读诗的趣味!
其他文献
一颗孤星,在无边的黑暗里,已写尽了宇宙的寂寞。  ——冰心  晚云在暮天上撒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谁用寂寞给我盖了一座迷宫,让我这么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只好静下心来,欣赏时光斑驳深处,演绎得如此绚烂的沉默。  日复一日的忙碌,夜夜难寐的煎熬,一丝一缕织就的情绪,由忧愁转入喧嚣,又陷入无尽的沉默哀叹中。未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更加沉默。我好像很久没有见过自己。  整个世界像是变成了无声的黑白默
我是天上的星河,坠落在冰凉的地面上,看这世界荒芜一片,我便用滚烫的星光交织出春的希望,然后我流淌过,创造出莺飞草长。我的目的地是渺远的远方,然后一路寻觅,一路瞭望。身前,沧海桑田;身后,万物更迭。每次日落,每处花开,宁静的背后,它们悄然诉说着心灵深处的感悟……  坚守  我路过亘古的土地,将思念的隐秘收藏。“我答应过会等你,那就会永远等下去。”等他的归来,也是等这个国家的回归。  她与他,在河岸边
林克想回家了。  当这个想法从他脑袋里蹦出来的时候,他刚要为城堡搭上最后一块积木。他立刻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实上,父母在做出决定上所花的时间已经长到令他吃惊了。毕竟,弟弟出生已有三个月,而林克本来预计自己在两周内就会收到通知。  父亲出现在客厅门口,抄着手,一动不动地看着林克。母亲站在父亲背后,越过他的肩膀盯着林克,她的眼神混合着悲伤和无奈。林克转过头,眨了眨那双黑得透蓝的漂亮眼睛,目光从父亲滑向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中国的“脊梁”。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脊梁”是钟南山院士,2003年临危受命抗击非典的国之栋梁;17年后的今天,他毅然奔赴前线,在飞机上仍不停查看资料,碰到过敏的小朋友亲自查看,确认无事后才放下心来。“脊梁”是身
不知你听说没,最近,有一批年轻人成佛了。  尽管佛似乎没出具书面同意,佛的弟子也没有发出相关通稿,但是这些新晋佛门人员凭着“有没有都行”的人生信条,创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范式,譬如佛系工作,佛系追星,佛系打车,佛系蹦迪。中心思想就是:丧就一个字,怎么着都行。  但是我要实话实说,尽管这很时髦,也是当今社交网络的“政治正确”,我却不愿你做一个佛系小孩,不愿你过佛系人生,斗战胜佛也不行。  不瞒你说,我
题目展示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
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们谈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举于士”的管夷吾,就是我们常说的管仲。齐桓公正因为重用他,才开创了九合诸侯的霸业,真可谓“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即位后的齐恒公察纳雅言,听取辅臣鲍叔之谏,不计管仲昔日的阻杀之恨,留他且委以重任。千百年来,齐桓公留管仲一直被誉为美谈!  伯乐识得千里马,善用千里马,考验的是人才战略眼光和格局。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传奇中,曾有秦昭王五跪得范雎,
《冥想之诗》本书收录了十几国二十余位诗人的诗歌作品,集结了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象派、纽约派、自白派等众多诗歌流派。这些诗人都有着独特的写作技巧和不同的情感侧重,当我们进行品读和比较时,能感受到他们独特的思想,感受到诗人们对于美的无休止的渴求。  书的卷首语说:“漫游和冥想,是诗人的两大特性,也是诗人的两种写作状态。事实上,每一位诗人均不同程度地有这两种喜好和倾向。”  何谓冥想?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广州日报》评钟南山  在21辆摩托车组成的国宾护卫队护卫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一同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
2020年高考作文具体考什么题,我们无法提前知晓,但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可以根据趋势去判断。结合高考趋势和笔者的高三备考经验,笔者建议:高考作文备考只要抓住了重点,打造出亮点,就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我们在高考作文备考的时效性上就能有质的提升。  (一)根据指令,审准题意  虽然已多次复习,但根据指令,审准题意仍是重中之重。因为,审准了题意才有得高分的前提。否则,“跑题,意味着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