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大的误区,大部分教师只是在习作引导课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去习作,却认为改作文是教师自己的事,忽视了学生在习作评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不仅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是学生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的精神源泉。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和志向,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充分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修改习作能力的第一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小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因此讲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习作讲评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苦苦修改文章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欲望。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唐代的苦吟派诗人贾岛“推敲”的小故事和北宋名家王安石数改《泊船瓜洲》的典故。又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正,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先生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再如:英国有名的作家王尔德,耗费了好几个小时只为了改动一个逗号;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世界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不少作品都有几十次的修订稿,他的作品的《复活》手稿,就整整装了一只箱子……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极好教材。
(二)多种形式,培养兴趣
除了故事引路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评改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生评改习作时,我曾开展过“啄木鸟医生”“文章医院”“我是小编辑”等活动,学生修改习作时兴致非常高。
二、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想要发现一篇习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要对一篇文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不仅要能发现明显的病句,而且要能发现比较隐蔽的病症—如习作在选材、组织材料、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在指导修改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细微处着手,细细品读自己的习作,慢慢查找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再仔细斟酌词句的运用和谋篇布局的安排是否合理。
在习作修改中能——运用这些具体做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在教学时我们该如何从细微处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呢?我总结了近几年一些教学经验:
(一)从阅读教学入手,以读引改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另半壁江山,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教师可以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作者谋篇布局、谴字造句等方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如: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写事的习作往往直接以事件为题,而教材中课文的题目却精彩纷呈。如《新型玻璃》、《鲸》直接以要说明的事物作题;《凡卡》以主人公为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则以文章中心为题……教师抓住这个特点,对学生展开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因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二)从讲评课入手,以评促改
习作讲评的过程是学生锤炼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都为学生修改作文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作文讲评课目标的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例如:十一册第五单元《我的小伙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围绕特点选擇事件的习作练习。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很难突出人物最大的特点。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在组内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三)从平时的基础训练入手,以练促改
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仅是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讲评课上的引导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基础练习着手,进行有效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使学生学会一套修改方法,修改方法一般有批、改、增、删、调、换六种。为了让学生学会修改方法,可以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作为具体的训练安排。
第二,要教统一的修改符号。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批语和符号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按照批语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自己动脑筋去改。经过一段训练之后,就不给批语只标符号,让学生在照符号修改过程中形成自己改作文的技巧。
第三,要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学生修改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也应有个序。从内容上安排,应是先单项训练,后综合训练,以单项训练为主。总之,教学生改作文应该像教孩子走路一样,要先扶后放,循序渐进。
三、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叶圣陶还说过:“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有了自己改作文的习惯,就掌握了作文的主动权,不仅有助于他们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在修改作文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如下习惯。
(一)分析思考的习惯
学生修改作文应做到边读边想边改,养成善于分析认真思考的能力。一要探察文题,想一想作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含义、范围、重点和体裁方面的要求。二是提炼中心,想一想中心是否明确,情节是否完整,是不是写出了真情实感。三是分析结构,想一想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不是合乎情理,首尾是否呼应,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得当,有没有不顺和不妥之处。四要推敲字、词、句、点,想一想用词造句是否恰如其分,要让学生在“推敲”“琢磨”之间发展思维能力。
(二)反复修改的习惯
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只有在反复修改过程中才能巩固。反复修改,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养成了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认真写好作文的良好习惯。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小秘籍,就是把每周周一的语文课拿出来作为习作修改课,让学生在组内自改或者互改上个周末写的周记,改完后再分组汇报优秀的习作。过后,我把他们的佳作都张贴到学习栏中。每到这时,学生的眼里总是充满了喜悦,因为他们感受和体验到了修改习作成功的欢乐。这样做既使学生养成了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把习作变成一件他们喜欢做的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放下传统的“学生习作教师改”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修改训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是学生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的精神源泉。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和志向,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充分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修改习作能力的第一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小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因此讲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习作讲评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苦苦修改文章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欲望。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唐代的苦吟派诗人贾岛“推敲”的小故事和北宋名家王安石数改《泊船瓜洲》的典故。又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正,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先生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再如:英国有名的作家王尔德,耗费了好几个小时只为了改动一个逗号;美国作家海明威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世界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不少作品都有几十次的修订稿,他的作品的《复活》手稿,就整整装了一只箱子……这些故事都是我们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极好教材。
(二)多种形式,培养兴趣
除了故事引路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评改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生评改习作时,我曾开展过“啄木鸟医生”“文章医院”“我是小编辑”等活动,学生修改习作时兴致非常高。
二、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想要发现一篇习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要对一篇文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不仅要能发现明显的病句,而且要能发现比较隐蔽的病症—如习作在选材、组织材料、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在指导修改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细微处着手,细细品读自己的习作,慢慢查找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再仔细斟酌词句的运用和谋篇布局的安排是否合理。
在习作修改中能——运用这些具体做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在教学时我们该如何从细微处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呢?我总结了近几年一些教学经验:
(一)从阅读教学入手,以读引改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另半壁江山,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教师可以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作者谋篇布局、谴字造句等方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如:学生作文时拟题往往缺乏新鲜感,写事的习作往往直接以事件为题,而教材中课文的题目却精彩纷呈。如《新型玻璃》、《鲸》直接以要说明的事物作题;《凡卡》以主人公为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则以文章中心为题……教师抓住这个特点,对学生展开修改作文题目的训练,要求学生给写好的习作从多个角度拟题,比较哪个最合适。学生因有例可循,改起题目来得心应手,效果颇佳。
(二)从讲评课入手,以评促改
习作讲评的过程是学生锤炼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都为学生修改作文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作文讲评课目标的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例如:十一册第五单元《我的小伙伴》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围绕特点选擇事件的习作练习。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很难突出人物最大的特点。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在组内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三)从平时的基础训练入手,以练促改
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仅是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讲评课上的引导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从基础练习着手,进行有效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使学生学会一套修改方法,修改方法一般有批、改、增、删、调、换六种。为了让学生学会修改方法,可以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作为具体的训练安排。
第二,要教统一的修改符号。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批语和符号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按照批语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自己动脑筋去改。经过一段训练之后,就不给批语只标符号,让学生在照符号修改过程中形成自己改作文的技巧。
第三,要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学生修改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也应有个序。从内容上安排,应是先单项训练,后综合训练,以单项训练为主。总之,教学生改作文应该像教孩子走路一样,要先扶后放,循序渐进。
三、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叶圣陶还说过:“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有了自己改作文的习惯,就掌握了作文的主动权,不仅有助于他们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在修改作文方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如下习惯。
(一)分析思考的习惯
学生修改作文应做到边读边想边改,养成善于分析认真思考的能力。一要探察文题,想一想作文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含义、范围、重点和体裁方面的要求。二是提炼中心,想一想中心是否明确,情节是否完整,是不是写出了真情实感。三是分析结构,想一想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不是合乎情理,首尾是否呼应,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得当,有没有不顺和不妥之处。四要推敲字、词、句、点,想一想用词造句是否恰如其分,要让学生在“推敲”“琢磨”之间发展思维能力。
(二)反复修改的习惯
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只有在反复修改过程中才能巩固。反复修改,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养成了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认真写好作文的良好习惯。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小秘籍,就是把每周周一的语文课拿出来作为习作修改课,让学生在组内自改或者互改上个周末写的周记,改完后再分组汇报优秀的习作。过后,我把他们的佳作都张贴到学习栏中。每到这时,学生的眼里总是充满了喜悦,因为他们感受和体验到了修改习作成功的欢乐。这样做既使学生养成了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把习作变成一件他们喜欢做的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放下传统的“学生习作教师改”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修改训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