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c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效果上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学生的探索情况,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探索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一、紧扣教材,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电脑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乎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应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几何引言时,课后将一些美丽图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成动画,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并且学生会惊奇地看到:六角雪花图案绕中心旋转,速度由慢到快时,可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风车图案的每一叶片可收缩为一条线段,当叶片为伸展或收缩状态时均可旋转成其他图案;紫荆花图案由鼠标拖动旋转控制点,可演示开花和结果的形态过程等,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换无穷,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人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彩的学生生活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三、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得多,在讲“平行”时,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利用方格画平行线的方法,我没有去讲述大篇数学道理,而是让他们反复地动手操作,不停地改变一条,另一条也随之改变,观察在不同情况下它们的关系,经过反复观察,强化他们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对“平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基本掌握利用方格画平行线的方法,在讲述垂直时,又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这时他们就会很自觉地打开“平行”的内容,自己再去比“平行”与“垂直”的异同,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想看见的吗?通过对比操作,使他们对“平行”、“垂直”的理解就不仅仅限制于感性的认识而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也需要正向思维,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到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特别是在解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解法。
  这样,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和灵活性,达到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数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唯其如此,学生探索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责任编辑 黎海英 金 铃
其他文献
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英语时往往感到自己的听说技能较差,预习新课有困难,阅读训练压力大,课外阅读作业无法完成,无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是那么举步维艰,无所适从,以至于对英语课程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做法,成效不错。    一、比较初高中英语的不同,帮助学生把握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高一新生一入学我就进行专题讲座,向他们介绍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的不同,使他们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使中国更快更好地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一门世界级的通用语言,在中学课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对我们英语教学者提出了考验:如何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应培养大量的能和世界进行有效对话的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采取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
一、善于观察了解,从学习及生活中发现学生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样的,一般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A层,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他们思维能力强,学习精力集中,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B层,约占学生总数的55%,他们智力因素一般,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往往比较勤奋刻苦,但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成功时情绪高涨,反之情绪低落;C层,大约占25%左右,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结合《红楼梦》中的称谓形式变异探讨了引起语言变异的若干外部原因,其中有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迎合心理、贬损心理等主观因素。
在当前的教育中,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我们知道,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的,如果教育者能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之中教育学生,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就是“无为”教育艺术的体现,“无为”教育其实也就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
英语有16种动词时态形式,高考英语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有10种。在此我就高考英语时态中的特殊用法作一些分析。    一、一般现在时    特殊用法一:在时间、条件和让步状语从句中,代替一般将来时。常用的引导词有,  时间:when, before, until (till), after, as soon as, once, the moment,the minute; 条件:if, un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