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女子陈若曦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学

  “四海”,在闽南方言里至少有这么几层意思:豪放不羁、交游广阔和出手大方。这个词有时还被用来称呼那些盗亦有道的黑道中人。可一想到陈若曦,我觉得这“头衔”真是适合她。
  第一,她是个喜欢满世界跑的人,生在台北,负笈美国,又毅然投奔社会主义中国,而后又随夫君去了香港、加拿大,再定居台北,之后依然各地奔波。但无论身在何处,她总是一派热情,全身心地投入。第二,她敢于大胆“挥霍”生命,舍弃有所建树之处,重新出发。第三,不论到哪里,她都喜欢交朋友、帮朋友。她有各个阶层的朋友:有来自大陆、台、港、澳以及海外的文友,还有拜佛祖的、信基督的、做环保的、争女权的……所到之处,她总能凝聚人气,陈家被大家称为“若曦旅馆”,管吃管住还管发表文章、找工作等。
  我和陈若曦有许多共同的朋友,也有许多共同的愉快记忆。我的书架上有她出版的数十种著作和期刊,扉页一律写着豪放的大字“送给老友”。可忝为老友,我却从没给她写过一篇评介,她也从不提起这事,一如既往地热情相待,这就是她的“四海”之处。

19岁意外发表小说


  我对她最初的记忆,是在一次台港文学研讨会上。知道她是外文系出身,还留过美,会议间隙,我拿着一篇英文诗去请教她。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她有几分诧异,因为那时去找她的人,不是谈她的“伤痕文学”(她发表的《尹县长》在文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就是谈她的“女性主义”,没人向她请教她的本行。或许因为这一点,她对我印象深刻。再或者,她和我一见如故,是因为我来自厦门大学。
  那时的台湾文坛上令人尊敬的台静农、王梦鸥和姚一苇,还有陈若曦的学长余光中,都是厦大校友。在生命中给她引路的贵人是曾在厦门大学中文系读过书的叶庆炳教授。陈若曦在台湾大学读一年级时,叶老师给他们开国文课,有一节课的作业是交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由。她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小说交上去。到了期末,同学们的作业都发下来了,唯独不见自己的,陈若曦去问叶老师。老师笑着说,我交给夏济安教授了。不久,同学告诉陈若曦,她的小说在夏教授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那年她才19岁。她到现在还记得,那篇小说的稿费相当于她做家教半年的薪水呢。
  19岁那年,就读于台湾大学的陈若曦是懵懂而倔强的。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岛,她也有几次就要触碰到政治禁忌。她身边的老师、同学和友人,有的被投入监狱,有的被常年监视,但她凭着草根般茁壮的生命力,在夹缝中努力向上。她读鲁迅和巴金等“五四”作家的“禁书”;旁听著名的自由主义哲学家殷海光教授的课;邀集白先勇等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由此认识了许多被裹挟到军中的年轻诗人,如痖弦、楚戈和管管等,常和他们一起熬夜聊天,探讨文学。
  事实上,倔强而自强是她自小就有的品行。陈若曦和琼瑶在高中时就是密友,俩人是同桌,放学一起回家,陈若曦赴美留学前一天还到琼瑶家借宿。虽然都是女文青,都是小说迷,但两人性格迥异。琼瑶父亲是名校教授,家庭富裕,所以她可以浪漫,可以小资。而陈若曦出生在兄弟姐妹很多的木匠家庭,必须直面现实。她曾笑着回忆,小学时被选去参加演讲比赛,规定必须穿皮鞋,她只有一双球鞋,还穿得露了脚趾,但不忍向母亲开口要钱买鞋。彷徨时,垃圾桶里有一双尺寸接近的旧皮鞋,她捡起来一看,脚底有个大洞。她拿回家用纸皮垫上,第二天就穿上登台演讲了。读大学以后,她的学费也都是做家教一点一点挣来的。陈若曦说,一辈子感恩父母顶住经济压力和邻居的冷嘲热讽,让她读完大学。她的写作也是坚强而眼界开阔的,她說:“我的写作一开始是为赚稿费,而不是撒娇或者呻吟;我的多愁善感都是因为关注国家前途和社会公义。”

在小说和现实中探寻女性的出路

其他文献
熊秉明(1922年—2002年)生于南京,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旅居法国50年,出版作品《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诗三篇》等,雕塑作品有《行走的鲁迅》《牛》《父亲头像》《嚎叫的狼》等。  40年前,我惊艳于熊秉明先生的文字,一直延续到今天,下笔收笔总会想起他。齐白石心仪前辈青藤老人,写下“甘为青藤门下走狗”这样的话,我读熊秉明先生,心里也常常有这般念想。“先生”早先是先师的意思,海外受过教育的华
終于到了与空调和冰棍为伍的季节。我在家和录音棚之间两点奔波,准备新歌的过程忙碌又充实。  忙里得闲。一个明媚的午后,我和团队驱车近4个小时,找到了一处宁静的避暑之地。山路蜿蜒十多里,车辆缓行,初夏的味道在满目葱茏中蔓延。不知名的小果子“啪嗒”一声落进车窗,一面是日光,一面是果香。  麻雀在这个季节最欢脱。它们歇脚在电线上,像流动的音符谱出躁动的曲。阳光、麻雀、微风、蝉鸣,这些大概就是我记忆里最“夏
“十一”长假还没过完,深圳市就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数字人民币红包的试点工作。此次活动将以抽签的方式向个人发放总金额为1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200元。凡是收到红包的人,可以将这笔钱用于指定地点的消费。  这次发红包恰逢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的喜庆日子,可以说是一次特殊的节日献礼。同时,其他几个城市也在以各种方式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不难预测,如果各地试点进展顺利,数字人民币将很快
前一天成都下了一场大雨,位于蓝顶艺术区的何多苓美术馆遭了殃——库房的一面墙渗水,它的主人不得不在第二日守在那里,和维修工一起查找漏雨的源头,再重新修补一番。等何多苓回到工作室时,已经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晚了40分钟。进了门,他快步上楼,站在一幅画前,仔细端详了几秒,这才坐下来开始我们的谈话。  那是一幅未完成的画。长发青年女子坐在沙发一角,两只细长的胳膊张开,随意放在沙发棱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之上,似
新天皇德仁正式上班  5月7日上午,日本新天皇德仁首次在皇居宫殿“菊之间”上班,签署内阁会议文件,处理公务。德仁住在东京元赤坂的赤坂御所,下午从皇居半藏门上车回家,沿途向人们微笑挥手。  德仁的办公照也首次被日媒曝光。“菊之间”色彩单调,布置简单,照片中仅有一张大辦公桌、一排组合柜,墙上有张风景画。透过组合柜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书都很新,也不多。德仁坐在办公桌前阅读,桌上还放着毛笔。  59岁的德
加布里埃·香奈儿 1883年生于法国索米尔,时装设计师,奢侈品牌香奈儿创始人。她是20世纪时尚界重要人物之一,其设计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为现代时装业带来革新。  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香奈儿在全球时尚界仍备受追捧。不久前,香奈儿美妆系列还正式进入了中国电商市场。  “时尚会逝去,风格将永存。”这是香奈儿创始人加布里埃·香奈儿的名言。在法国,有3个人的名字是不可磨灭的
高罗佩  公元663年,人称“狄公”的狄仁杰任大理寺丞的第二年,蓬莱县令王立德中毒身亡。为查明真相,狄公主动要求到蓬莱县接任县令。甫一上任,他便前往查案,深夜遇到一瘦高男子,静立在地,直直盯着自己,后从县衙主簿那里得知“正是死去的王县令”。就在这样一个诡异的港口小县,狄公查明了前任县令的死因。而后随着案情渐渐明朗,白云寺慧本法师利用禅杖走私黄金的秘密也被侦破。  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出自荷蘭汉学家高
2003年5月14日,天下着蒙蒙细雨,在北京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影师逄小威为于蓝拍摄了这幅肖像。  2017年冬天,主持人曹可凡在北京一处不起眼的民宅里,见到了96岁的演员于蓝。  敲开门,面前是一位扶着轮椅的老人,头发有点凌乱,皮肤有点黝黑,裹着一件藏青色的滑雪衣,苍老、憔悴。  曹可凡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可能看到摄制组一来四五个人,于蓝老师有点愣,但还是客气地把我们让进了屋
不管是热爱他,还是厌恶他,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这都是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  今年的10月6日,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130岁生日。距他离开人世,也过去52年了。  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建筑巨人告别世界的方式有一点神秘:1965年8月27日,他在法国南部罗科布吕讷湾马丁角附近的地中海域下水游泳,再次出水时已经没了呼吸。在他的诸多“友人”中,画坛魔头萨尔瓦多·达利是极其特别的一位,他
送餐英雄德国《焦点》2018年12月29日封面文章  2019年,尼可拉斯·奥斯博格就30岁了。他出生于瑞典,长大后成了一名滑雪运动员。训练时,他觉得中途回家吃饭很浪费时间,于是他创办线上比萨外卖公司,提供外卖服务,没想到大受欢迎。2011年,他扩大规模,在德国创立“送餐英雄”,开发外卖App,仅用7年时间,公司估值就高达90亿欧元(约合700亿元人民币)。目前,全球超过40个国家的20万家餐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