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文经典走进学生心灵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ozhanwude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学生,面临的诱惑太多,电脑、电视等展现出来的快餐文化充斥学生的生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流传的经典作品与我们的学生渐行渐远,学生的文化积淀越来越少,文化素养越来越差,对古文经典越来越淡漠。其实,古文经典的魅力并没有减弱或消散,只是面对节奏多变的社会,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让古文经典走进学生的内心,在他们的心中激起涟漪,使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文经典所蕴藏的伟大精神力量,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古文经典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让古文经典走进学生心灵呢?
  一、以趣激学
  以趣激学是迈好中学文言文学习第一步。初中第一篇文言文是《童趣》,学生与作者有相同的经历,大家都是“玩家里手”,虽有文字障碍,但借助注释,马上就能明白大概。一读“张目对日”,就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他好厉害呀”。学生们被作者笔下的“夏蚊成雷”、“鹤唳云端”所吸引,更为他“鞭”打癞蛤蟆而叫好。看到学生们有了这样真切地阅读感受,笔者再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将课外文言文《兔起鹘落》推介给学生。“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於地,又再掷,又投於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提掷之苦乎?’其人日:‘我谓尔为鹤,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日:‘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文章简洁、生动、传神,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就伸出手模仿起鸭子来。这样,学生们在初学时不仅感觉到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特点,而且被文言文吸引了。 
  二、以理激学
  除了物质生活比我们贫瘠外,我们古人也面临一些我们现在时常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他们在一些经典文章提出的解决这些困惑与难题的方法,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孔子在《论语》中告诫我们,人的一生主要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学习和做人。学习在方法上要学“习”、温“习”,要“思”考,还要敢“问”;在学习态度方面,要“师”,要反“省”,更要“思贤”。在做人方面,有朋友来要“乐”、“悦”,与人交往要“忠”、“信”,对别人要讲“恕”,要“成人之美”。面对富贵,要以“其道得之”。又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用“鱼与熊掌”设喻,教导世人要“舍生取义”,接受“万钟”,要合乎礼义;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历史上历经艰难最后有所作为的六个名人事例,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样的古训对我们今天依然是适用的。
  今天的世界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是地球的保护问题。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向往从前美好的生活环境。那我们的古人面对自然山水,又有什么样的感触呢?郦道元看到三峡山高水险、秋天的凄凉景象,热爱之情却依然不减;柳宗元在贬谪湖南永州之时发现了独特的小石潭触景生情,寂寞、抑郁、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吴均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山高树密妙音缭绕)异水(清澈湍急),情不自禁就希望鄙弃功名,归隐山林;陶渊明则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表达了我们古人在战乱时期对安宁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是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时代,与古人的生活已相距甚远,但我们与古人面对的问题却是惊人的相似。因此,向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古人处理问题经验的过程。所以,在古文经典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文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挖掘文章的思想性,学会同作者、作品对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以智导学
  我们所接触的文言文,《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刚健,铿锵有力;《老子》清远深邃;《墨子》沉稳庄重;《庄子》恣肆雄奇。如何把握他们不同的文风,并体会其中蕴涵的各流派的精深博大的思想,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做到以智导学。
  比如,学习庄子的作品,如何让学生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笔者首先让学生们欣赏《庄子》散文中的一个片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学进行至此,学生对于这些竟然没有一点感觉,他们始终不明白鱼的快乐与庄子快乐的关系。这时,我用了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给他们讲述了一个大文豪苏东坡与高僧佛印的故事。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于是苏轼很得意地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牛屎。”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似乎有所感悟,他们开始体会苏小妹的智慧与庄子的智慧中的联系,并调动自己的智慧进行积极的思考。终于,他们明白庄子与惠施观鱼,其实也是在观人。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包含了他们对主观感情与外物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的独特体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智慧明白了庄子的观鱼之“乐”,也走近了庄子,感受到了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由此看来,学生完全没有古文经典中所说的那些生活体验,也就无法透彻地明白文中所传达出的思想与情感。所以,我们要精心创设情境,去引导激发他们的智慧,用智慧引导智慧,让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四、以情入学
  其实,兴趣和智慧都只是教学中使用的手段,古文经典作品的灵魂正在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所以,将情感灌注到古文经典的教学过程中,让情感要素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渗透进他们的生命里,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与塑造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才是我们进行古文经典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是由情知人。由情知人首先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将与文本有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尽可能详尽地传达给学生,因为只有有了这些积淀,学生才可能充分地去理解文章的情感。以《岳阳楼记》为例,假如学生只停留在范仲淹与滕子京是好朋友,所以为他作这样一篇记的认识上,那就不可能很好地体会文中包含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感慨知音同道寥寥无几的既豪情万丈又落寞低沉的复杂情感。只有当我们将他少年穷苦,立志报国;主持新政,失败被贬的人生际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时,学生才能回到那样一个环境中去,去走近范仲淹,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那个时代中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特殊的情感世界中,用一种全新的、思考的眼光去看待这样一篇文章。
  二是感物论世。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并不是一个个单一存在的个体,而是紧密地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那个世界的思考,与那个世界的对话,正是他们情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我们在古文经典教学中最应该教授给学生们的东西。不妨以《论语
其他文献
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方兴未艾,正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在我国课堂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认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
自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高中英语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学生发言也比以往踊跃了,但是没过多久,课堂气氛再度归于沉默,这是很多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只有尽快解决,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一、造成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  1.没有做好初高中英语的衔接过渡。高中英语教材无论从文章篇幅、难度上,都比初中大幅提高,学生面对词汇量增加、语法难度加大和课文理解困难等。但是学生很少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他们
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课文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是应付考试的传统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词汇、理解文章的大意、学会运用语法、掌握句式特点,而对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采取了忽略的态度。本文以牛津版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为例来简要分析如何进行高中英语课文教学。  一、对课文内容进行延展式教学  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教学任务,了解词汇量、语法知识的多少,很少能够注意到这
摘要:缺乏人才,是经济发展一大阻碍。地方社会发展,人才是关键。比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本文就地方应怎样留住人才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要留住优秀人才,应当从地方实际出发,依靠优惠的地方政策、科学的管理机制、宽松的人文环境,为他们努力创造适合其发展的优良环境和平台,从而提高地方的竞争力。  关键词:留住人才;地方政策;管理机制;人文环境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是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生
本文对江西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信息化要素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加快江西信息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