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体赋乃体制类诗之赋。诗体赋这一概念由马积高先生在《赋史》中最早提出,他认为诗体赋是由《诗经》演变而来的。尽管西汉时期大一统王朝给诗体赋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纵观西汉诗体赋,无论在句式上,还是在语句的运用以及艺术手法上对《诗经》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诗体赋 《诗经》 句式 艺术手法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另外,汉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不仅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仅辑录了两汉时代官方统计过的作品,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统计的作品数字本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辑《七略》。但是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当初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之时,就因为当时书籍已“颇散亡”。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又说“至于武宣之时,乃崇礼官,考文章……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夜献纳……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其中孙卿赋25家,136篇大抵与西汉时代的诗体赋相同。据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录的诗体赋数量统计,西汉诗体赋20余篇,较言之,今存数目不过其十之一二。可见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应有散佚和不传者,今不得而见。
一、西汉诗体赋在句式上对《诗经》的继承与发扬
西汉诗体赋多采用四言句式,隔句押韵。另有以四言为主体,杂有三言,五言,六言若干篇对《诗经》的四言形式多有继承。《诗经》作为中国四言诗的典范,最典型的《大雅》和《小雅》等,其句式规范整齐,语言典雅,措辞讲究,文质彬彬!正如林庚先生所说:“赋所用的文学语言是直承雅颂的,赋之所以仍然以四言为基础,正与李斯刻石同其传统,这也就是宫廷文学的传统。”
二、西汉诗体赋对《诗经》中语句的运用
西汉诗体赋作者对《诗经》中语句的运用可算是驾轻就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研究,这当然是重要的语言接受现象。羊胜《屏风赋》共十句,刘安《屏风赋》三十二句,二赋的最大特色在于皆有模拟《诗经》的痕迹。如羊胜赋描写屏风:“重葩累绣,沓璧连璋。饰以文锦,映以流黄。画以古列,颙颙昂昂。藩后宜之,寿考无疆。”句式、风格、气度与《诗经》一脉相承。从规模与形制上看,羊胜这四言十句作品与其称为“赋”,倒不如称之为“诗”更恰当。再看刘安《屏风赋》,他写屏风之来源,“出自幽谷,根深叶茂,号为乔木。”更是对《诗经·伐木》之诗的直接化用。可以说,二人之四言赋皆出于《诗经》无疑。
西汉诗的作者对《诗经》的引用与诗体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在相同的政治、文化际遇下,西汉诗体赋予诗诸多联系和相同之处通过对《诗经》的原句的引用可见一斑。
汉代诗歌使用的叠音词总共261次(含重复),其中用《诗经》的原诗句、用《诗经》中词的原义和用《诗经》原词义的引申义的,总共112个次。这个数字占到了全部汉诗叠音词的42. 5%。由此可见,《诗经》在语言上对汉代诗歌创作影响之巨。而在这112次当中,又有13次使用了《诗经》的原诗句和基本使用了《诗经》的原诗句。
三、西汉诗体赋在艺术手法上对《诗经》多有继承和发扬
西汉诗体赋在艺术手法上对《诗经》多有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比的手法的运用,在《西京杂记》所录西汉初期梁园宾客的诗体咏物赋当中,梁孝王无疑是物象颂扬背后真正的中心。而这类赋作基本的写作模式有二:
一是通过描绘物象在蒙受恩惠前后发生的情态性改变来喻示君王自身德行的温润弘洽。例如路乔如《鹤赋》是通过对白鹤在池边奋翅跃跃之身影、轻盈欢欣之步态的剪影式描绘来展现“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槛而为欢”的境遇,而这种美好形象和良好境遇的取得是“赖吾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抱恩”。
二是直接以物象本身的纯洁美好来比附彰显君王之德行。例如枚乘《柳赋》中也是以一种情态化的点染来形容春天忘忧之馆柳形的婀娜多姿、柳色的清爽宜人、柳态的从容闲雅,并与昆虫、青草、落日等景物相配合:“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漠漠,白日迟迟。于嗟细柳,流乱轻丝。”一派清雅宁和的景象。于是“君王渊穆其度,御群英而玩之”,而这不正表明君王的慧眼与慧心,才会于其心有戚戚焉?说起来这种以美物来比附美德的作法与《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但是《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对物象本身并没有展开具体描绘。西汉及东汉初期的咏物赋或是以物象蒙恩前后的情态变化以及祯祥之物的出现来彰显君王德行的效力,或是直接以美物来比附美德,因此它们对物象本身的描绘多以情态化的铺陈为主。即便是其中间或有一些相对比较单纯的咏物片断,但最终仍以类似铭文的祝语作结,以达到宣德颂圣的目的,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和复杂的,文学史的发展也是曲折和复杂的。汉代统治者礼《诗经》为经,原意自然是在政治方面。它也确实在政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汉代文章那么多引《诗》明理就是证明。但《诗经》毕竟是文学,有着很强的文学性。读诗经的人多了,特别是读得再熟练不过了,就自然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了。《诗经》对汉代文学的影响就在自然中发生了,也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陶秋英. 汉赋研究[M].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马积高. 赋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万光治. 汉赋通论[M]. 成都:巴蜀书社,1989.
[4]姜书阁. 汉赋通义[M]. 齐鲁书社,1989 .
【关键词】诗体赋 《诗经》 句式 艺术手法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另外,汉代文人的阅读范围不仅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仅辑录了两汉时代官方统计过的作品,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统计的作品数字本之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辑《七略》。但是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当初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之时,就因为当时书籍已“颇散亡”。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又说“至于武宣之时,乃崇礼官,考文章……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夜献纳……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其中孙卿赋25家,136篇大抵与西汉时代的诗体赋相同。据严可均《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录的诗体赋数量统计,西汉诗体赋20余篇,较言之,今存数目不过其十之一二。可见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应有散佚和不传者,今不得而见。
一、西汉诗体赋在句式上对《诗经》的继承与发扬
西汉诗体赋多采用四言句式,隔句押韵。另有以四言为主体,杂有三言,五言,六言若干篇对《诗经》的四言形式多有继承。《诗经》作为中国四言诗的典范,最典型的《大雅》和《小雅》等,其句式规范整齐,语言典雅,措辞讲究,文质彬彬!正如林庚先生所说:“赋所用的文学语言是直承雅颂的,赋之所以仍然以四言为基础,正与李斯刻石同其传统,这也就是宫廷文学的传统。”
二、西汉诗体赋对《诗经》中语句的运用
西汉诗体赋作者对《诗经》中语句的运用可算是驾轻就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研究,这当然是重要的语言接受现象。羊胜《屏风赋》共十句,刘安《屏风赋》三十二句,二赋的最大特色在于皆有模拟《诗经》的痕迹。如羊胜赋描写屏风:“重葩累绣,沓璧连璋。饰以文锦,映以流黄。画以古列,颙颙昂昂。藩后宜之,寿考无疆。”句式、风格、气度与《诗经》一脉相承。从规模与形制上看,羊胜这四言十句作品与其称为“赋”,倒不如称之为“诗”更恰当。再看刘安《屏风赋》,他写屏风之来源,“出自幽谷,根深叶茂,号为乔木。”更是对《诗经·伐木》之诗的直接化用。可以说,二人之四言赋皆出于《诗经》无疑。
西汉诗的作者对《诗经》的引用与诗体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们在相同的政治、文化际遇下,西汉诗体赋予诗诸多联系和相同之处通过对《诗经》的原句的引用可见一斑。
汉代诗歌使用的叠音词总共261次(含重复),其中用《诗经》的原诗句、用《诗经》中词的原义和用《诗经》原词义的引申义的,总共112个次。这个数字占到了全部汉诗叠音词的42. 5%。由此可见,《诗经》在语言上对汉代诗歌创作影响之巨。而在这112次当中,又有13次使用了《诗经》的原诗句和基本使用了《诗经》的原诗句。
三、西汉诗体赋在艺术手法上对《诗经》多有继承和发扬
西汉诗体赋在艺术手法上对《诗经》多有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比的手法的运用,在《西京杂记》所录西汉初期梁园宾客的诗体咏物赋当中,梁孝王无疑是物象颂扬背后真正的中心。而这类赋作基本的写作模式有二:
一是通过描绘物象在蒙受恩惠前后发生的情态性改变来喻示君王自身德行的温润弘洽。例如路乔如《鹤赋》是通过对白鹤在池边奋翅跃跃之身影、轻盈欢欣之步态的剪影式描绘来展现“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槛而为欢”的境遇,而这种美好形象和良好境遇的取得是“赖吾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抱恩”。
二是直接以物象本身的纯洁美好来比附彰显君王之德行。例如枚乘《柳赋》中也是以一种情态化的点染来形容春天忘忧之馆柳形的婀娜多姿、柳色的清爽宜人、柳态的从容闲雅,并与昆虫、青草、落日等景物相配合:“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漠漠,白日迟迟。于嗟细柳,流乱轻丝。”一派清雅宁和的景象。于是“君王渊穆其度,御群英而玩之”,而这不正表明君王的慧眼与慧心,才会于其心有戚戚焉?说起来这种以美物来比附美德的作法与《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但是《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之喻对物象本身并没有展开具体描绘。西汉及东汉初期的咏物赋或是以物象蒙恩前后的情态变化以及祯祥之物的出现来彰显君王德行的效力,或是直接以美物来比附美德,因此它们对物象本身的描绘多以情态化的铺陈为主。即便是其中间或有一些相对比较单纯的咏物片断,但最终仍以类似铭文的祝语作结,以达到宣德颂圣的目的,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和复杂的,文学史的发展也是曲折和复杂的。汉代统治者礼《诗经》为经,原意自然是在政治方面。它也确实在政治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汉代文章那么多引《诗》明理就是证明。但《诗经》毕竟是文学,有着很强的文学性。读诗经的人多了,特别是读得再熟练不过了,就自然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了。《诗经》对汉代文学的影响就在自然中发生了,也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陶秋英. 汉赋研究[M].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马积高. 赋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万光治. 汉赋通论[M]. 成都:巴蜀书社,1989.
[4]姜书阁. 汉赋通义[M]. 齐鲁书社,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