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它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一致性,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第一、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第三、创设民主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第四、实施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
[关键词]初中政治;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086—02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笔者认为:
一、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而且这种渴望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变得更加深层。罗森塔尔曾经抽取某校18个班级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8个月后,他来到学校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的进步也很突出。事实上,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善意的谎言”暗示老师,从而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赏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信息场合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知识信息相互碰撞的过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条件。
例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七嘴八舌说变化”这节,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从而热爱生活,亲近社会时,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只有让学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发展,有了切身感受和真实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亲近社会的情感,教学时,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调查本地的学校、农贸市场、街道等的历史和现状,并作好记录,课堂上采用“家乡生活变化报告会,同学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实地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因此,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组织课题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教”占统治地位,而学生的“学”,仅仅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用图式表示是:
上述图式表面: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整体。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既引导学生“学”,又从学生的“学”中得到启发,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并且还能优化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民主参与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认同与情感认同程序,“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平等的学生观,是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主宰,而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疑难问题的解答人,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创设良好的民主参与氛围,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时时创造冲突环节,设置疑念,在情景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创设出良好的民主参与氛围,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学习。
四、实施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
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观表现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具体地讲,在时间上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群众的广泛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用于实践、关心社会的品质。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践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
例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家做主,振兴天府”,要求学生讨论完成下列四川振兴方程式,为四川省量身打造科技兴国的措施:
教育+ + + =天府之国
科技+ + + =科学发展
资源+ + + =和谐四川
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和教育的重大力量,对四川的发展,乃至西部大发展提出了大胆设想和很好的建议,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和爱好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
时代呼唤教学改革,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新课程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教师,一方面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社会发展有用人才。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完善,更要看到学生明天的不可限量的发展潜能和前程,使学生在主体参与意识的充分发挥中,促成学生的不断进步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云琬,思想品德优质课的基本要件《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12期。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4]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政治;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086—02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笔者认为:
一、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而且这种渴望会随着阅历的增加变得更加深层。罗森塔尔曾经抽取某校18个班级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8个月后,他来到学校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的进步也很突出。事实上,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善意的谎言”暗示老师,从而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赏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信息场合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知识信息相互碰撞的过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条件。
例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七嘴八舌说变化”这节,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从而热爱生活,亲近社会时,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只有让学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发展,有了切身感受和真实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亲近社会的情感,教学时,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调查本地的学校、农贸市场、街道等的历史和现状,并作好记录,课堂上采用“家乡生活变化报告会,同学交流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真实地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因此,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组织课题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教”占统治地位,而学生的“学”,仅仅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用图式表示是:

上述图式表面: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整体。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既引导学生“学”,又从学生的“学”中得到启发,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并且还能优化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因人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创设民主参与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认同与情感认同程序,“亲其师,信其道”。民主平等的学生观,是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主宰,而只是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疑难问题的解答人,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创设良好的民主参与氛围,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时时创造冲突环节,设置疑念,在情景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创设出良好的民主参与氛围,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学习。
四、实施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
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观表现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具体地讲,在时间上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群众的广泛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用于实践、关心社会的品质。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践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授人以渔”。
例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家做主,振兴天府”,要求学生讨论完成下列四川振兴方程式,为四川省量身打造科技兴国的措施:
教育+ + + =天府之国
科技+ + + =科学发展
资源+ + + =和谐四川
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和教育的重大力量,对四川的发展,乃至西部大发展提出了大胆设想和很好的建议,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和爱好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
时代呼唤教学改革,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新课程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教师,一方面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社会发展有用人才。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完善,更要看到学生明天的不可限量的发展潜能和前程,使学生在主体参与意识的充分发挥中,促成学生的不断进步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云琬,思想品德优质课的基本要件《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第12期。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4]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