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天很喜欢表演。一天区域活动时,他早早地来到表演区,穿上漂亮的表演服在镜子前自我欣赏了一番,不过接下来他没有按区角活动规则在指定“舞台”上表演,而是跑到其他区域去表演给小朋友看。我看到这一情景后对他说:“天天,你看怡怡多乖啊,她认真地在‘舞台’上表演呢!”谁知,天天竟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现在我可以不乖吗?”“你为什么想不乖呢?”我惊讶地问。“因为我不想老是呆在‘舞台’上表演,很少有人看‘舞台’上的表演,我想到人多的地方去表演给小朋友看。”哦,原来如此!我同意了他的要求。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一厢情愿地让孩子遵守一系列的“乖乖准则”,才有了孩子的“我可以不乖吗”的呐喊。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他的“不想乖”正说明他想挣脱束缚,渴望自主,想要有自己的“舞台”。
此后,我经常提醒自己:别把孩子管得太死,别对孩子约束太多,多让孩子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气吧!我想,只要我们冲破一惯的以“乖”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支持孩子自主地表达表现,必定会看到孩子多姿多彩的一面。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一厢情愿地让孩子遵守一系列的“乖乖准则”,才有了孩子的“我可以不乖吗”的呐喊。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他的“不想乖”正说明他想挣脱束缚,渴望自主,想要有自己的“舞台”。
此后,我经常提醒自己:别把孩子管得太死,别对孩子约束太多,多让孩子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气吧!我想,只要我们冲破一惯的以“乖”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支持孩子自主地表达表现,必定会看到孩子多姿多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