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援拯救受伤的心

来源 :科学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n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空难、爆炸、重大交通事故……无论天灾还是人祸,每一次灾难的降临都会给亲历者留下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心理救援刻不容缓!
  特邀专家 梁红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心理危机——灾难带来的“心伤”
  亲人没了女孩不吃不喝
  在鲁甸县恒博医院,一个14岁的小女孩,虽然只是头部受了轻伤,却一连30多个小时不说话不吃饭,亲人、医生都没辙。
  据前往灾区救援的心理专家介绍,地震发生时,这个女孩被倒塌的房屋压住腿,头部也受了伤。当时,她从土里逃出来后,想救出身后同样被埋的表弟,可是帮助表弟露出头后,却没有办法拉出他的身子,最终只能看着表弟没了气息……
  遭遇爆炸横祸家属“疯了”
  在昆山第一人民医院,眼看着丈夫黄武被推进手术室后,他的妻子马春欢一下就晕倒在地。
  马春欢和丈夫黄武都在昆山中荣公司上班,因为没和丈夫分在同一个车间,她才侥幸逃过此劫。爆炸发生时,马春欢看见很多被烧得连衣服都没有的男男女女被抬出来后,她疯了一般地找寻着自己的丈夫和三妹。由于所有伤员都伤得很厉害,加之多数已不能动弹,马春欢根本无法辨认丈夫黄武和三妹。
  随后,她和几个工友一起赶到医院,总算找到了黄武,但那会儿的黄武已经昏迷,全身被烧得几乎没有一寸好皮肤。
  马航失联让家属崩溃
  3月24日晚,当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吉隆坡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时,在丽都饭店等待消息的家属们再也控制不住压抑的情绪,一时间,哭喊声、尖叫声、撞击桌椅声此起彼伏,场面几乎失控。他们始终不肯相信,他们的家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22点,23点,再到24点,整整两个小时内,哭喊声没有片刻停歇,家属们也久久不愿离去。
  专家点评
  心理急救刻不容缓
  亲人不在了,住所被毁了,肢体残损了,展现在眼前的除了幻灭就是惨象,留在心里的只有恐惧和悲伤……一场重大灾难发生后,无论心理素质多强的人,心理的创伤都是难以避免的,往往会出现恐惧、绝望、焦虑、内疚等不良情绪。还有的人会经常做噩梦,变得非常敏感和警觉。此时,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急救,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各项适应功能,预防和缓解心理创伤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尤其是目睹悲剧的小朋友、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本身存在焦虑、抑郁、失眠,或者其它一些精神方面问题的人,更是心理援助人员重点关注群体。如果心理干预不及时,则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甚至走向自杀或犯罪等极端。
  研究表明,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约有60%的受灾者可以自我恢复,或者接受少量的心理危机干预就可以治愈心理创伤;另外40%的受灾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有些人无法承受失去亲人之痛,用自杀、酗酒、不知疲倦地劳累等来伤害自己;有些人把灾难事件造成的痛苦归责于社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还有些人会出现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因此,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心理救援同样不容忽视。
  灾后遗留多种精神问题
  “灾难之后,很多人会好多天睡不着觉,很焦虑,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然而有些人却长期沉浸在痛苦中,灾难的画面经常闯入脑海里,几年甚至数十年饱受创伤之苦。”
  面对熟悉的家园瞬间被毁灭,面对失去亲人们的痛苦,每个亲历者的内心都会受到重创。常常会出现警觉性增高,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他心慌、害怕;灾难场面不断地在脑中闪回,并且伴随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对事件选择逃避,对外界没有反应,变得冷漠、麻木……这些都是人们经历突发事件之后出现的正常反应,是人体出于自我保护而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大多数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够慢慢恢复。
  然而,由于创伤程度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应对方法不同,有些人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例如,有个女孩在经历胶济铁路脱轨事故之后,虽然死里逃生,但从此之后就变得爱发脾气,不断地自责,不敢坐火车、坐地铁,否则就会控制不住地发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
  由于长期沉浸在痛苦中,这些人常常感到特别无望、无助,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出现长期物质依赖、重度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心理问题。
  3类人员需要心理干预
  “并非所有经受灾难的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危机工作人员会和医务工作者组成医疗小组,一起巡诊。比如有一些人会失声痛哭,宣泄自己的情绪;还有一些人会表现得很麻木,不声不响,不愿意发泄,但他们的状态并不好,这些人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包括3类人,第一类就是受灾群众本身,第二部分就是受灾亲属的亲人,有的爸爸妈妈失去了孩子,遭受了严重的创伤。第三类就是救援人员,以及灾后提供支援的工作人员。
  救援人员在救灾过程中不仅目睹了大量血淋淋的场景,还经常为没有能力挽救生命而自责,以至于他们的内心往往也会遭受巨大的创伤。例如在舟曲泥石流救援任务中,战士们经常会看到无头、断肢、腐烂的尸体,结果有些人晚上会做噩梦,还有的嗅觉出现问题,总感觉有腐尸的气味挥之不去……
  需要提醒的是,儿童毋庸置疑是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儿童社会阅历浅,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适应能力都比成人差,对死亡和生命意义的理解极不成熟。灾难事件可能令儿童陷入急躁、呆滞、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出现失眠、肌肉紧张、身体疼痛、食欲下降等生理反应。一旦干预不到位,他们可能会做出自残、药物滥用等危险行为,严重的还会影响成年后的学习及生活。因此,儿童需要通过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新探索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陪伴就是最大的帮助
  “灾区早期的心理救援,更多的是陪伴与支持。与其讲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不如递上一份饭、一瓶水、一块毛巾,这才是他们此时最需要的。”   在这个遭遇重大灾难的特殊时期,心理救援首先必须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此时过多语言交流对于刚刚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来说并不合适,反而递水送食物会带给他们更大的心理安慰。
  其次要做好陪伴和服务。为灾区群众普及相关的心理知识,了解灾后的心理反应。灾区群众想要倾诉、发泄时,心理救援人员就会帮助他们把情绪宣泄出来,然后鼓励他们通过做一些更积极的活动来调整好自己,慢慢走出创伤。如果有些人不愿意说,救援人员就会选择陪伴,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家属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把情绪表达出来,做一个正确的引导。
  心理危机——身边的隐形杀手
  女子离异后放煤气想自杀
  这天夜间,一通高危电话引起了接线员的注意。来电者是一名中年妇女,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经打开了煤气,关闭了门窗,我只想最后留下几句话。”面对如此情况,回龙观医院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接线员第一个反应就是劝说她关掉煤气。
  经过短暂交谈,接线员听出了缘由。原来,这位女性因为离异产生了强烈的被抛弃感,让她觉得生命没有价值。明白了这一点,接线员开始从家庭关系这一点上入手,帮她找出活下去的理由:“你走了,你想过你的女儿吗?我们一起努力来想办法,先把窗户打开让空气流通了我们再一起讨论。现在的情况我们也很担心啊!”
  或许是因为想到了女儿,或许是她还心存活下去的信念,最终她放下了轻生的念头。此后,经跟踪随访,接线员发现,虽然对方的精神状态不算好,但自杀意识已经淡薄了。
  患病老人不想拖累子女双双自杀
  7月23日晚八时许,两名80多岁的老人为了摆脱病痛的折磨,趁着家人不在选择自杀。幸运的是儿子及时回家,将母亲送往了医院,父亲则当场身亡。
  据民警介绍,两位自杀老人一个85岁,另一个80岁,两人均患有多种疾病。“据家属反应,两位老人平日和儿子住在一起,老汉自从检查出直肠癌后,一直拒绝治疗,厌世情绪非常厉害,还写了遗书,老太则是生活已经无法自理。两位老人都不想拖累孩子。”民警说,事发当晚,两位老人的儿子外出吃饭,8时左右回到家中便发现父亲已经上吊身亡,母亲则正在拿刀割腕自杀。“儿子夺下母亲的刀后,母亲还求儿子成全她,让她跟他父亲一同走。”
  男友车祸去世她抑郁厌世
  当苏苏的母亲推开家门时,女儿倒在地上,右手腕被割破,鲜血不停地往外流。见此情景,苏母急忙叫来邻居将女儿送进了医院。
  一年前苏苏的男朋友罗强遇车祸身亡,苏苏就变得十分抑郁。“当时,女儿和罗强正准备登记结婚,没想到竟遇上这种事。罗强去世时,女儿虽然没流一滴眼泪,但是却把自己封闭起来,关在家里,不与人交流。在家时,苏苏喜欢翻看以前和罗强的合影发呆。”据苏母说,这是一年来苏苏第5次自杀。
  专家点评
  遭遇心理危机及时求救
  除了地震、海啸、大爆炸等灾难会给人们心理造成创伤以外,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例如婚姻失败,情感受到重创,至亲突遭车祸,突患重病……这些事件在心理学上都属于应激事件。
  当人们与危机遭遇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心理危机干预,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默默承受着痛苦,等待时间抚平一切。然而,虽然多数情况下,心理危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处理不当,没能走出伤痛,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自从2002年,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通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以来,接听的热线来电超过20余万人次,其中对自杀高危来电干预8000余人次。
  心理危机拉响警报
  在平静的生活中,人们总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公平的,那些不幸的事情都离自己很远。然而,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人们就会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的情绪会不断积累,甚至可能出现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混乱,这时的人们就处在了危机的应激状态。
  在遭到重大应激事件后,每个人都会出现一定反应。生理上,有些人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睡眠问题,不思饮食,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心理上则可能会变得害怕、焦虑,没有安全感,感到很无助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反应。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事件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但是,如果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了,可能就已转变为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干预。例如,有的人长期难以入睡;有的人总是不相信事实;还有的人会陷入木僵状态,不说话,不进食,对外界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
  创伤后通常要经历4个心理阶段:
  冲击期:多出现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人们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防御期:人们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主要的防御方式有否认,如听到亲人死亡的消息时,马上说“不可能”;酒精或药物滥用,不停地吃东西;还有人出现攻击行为和心理倒退等。
  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成长期:经历了危机的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如果不好的感受持续了1个月或更久,你或许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摆脱危机向过去告别
  当一个人遭遇到巨大心理创伤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选择逃避,否认事件的存在……然而这些却无助于治愈心伤。
  要想摆脱心理危机,首先要接受现实,积极地面对生活。不要把不良的情绪隐藏起来,而是通过倾诉寻求亲友的支持和陪伴。其次,心理创伤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去道别。例如当一个人去世之后,亲友们都会举行一个告别仪式,甚至有些地方还要烧“头七”、祭“百天”。正是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寄托哀思、缓解悲伤仪式之后,亲友们才逐渐恢复正常的情绪。   如果在此之后,还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免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危机发生后应该这样做:
  1、当我们感到痛苦、悲伤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允许自己哭出来。将情感释放,可以有益于放松情绪。
  2、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主动与他人交谈,向朋友或家人倾诉,获得支持。
  4、足够且适当的休息、健康饮食、适度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保持精力。
  5、试着尽可能维持日常的生活作息时间表。
  6、告诉自己,在某段时间内感到烦乱、苦恼是很自然的,这样的压力可能要花一些时间来解决,你的感受是可以预期的,你不是“疯了”。
  7、安排令人愉快的活动。
  8、使用过去曾用过且有效的应对方式。
  身边人不能碰的伤疤
  面对心理受到创伤的人,并非是个人就能进行心理援助。首先,自身的心理状态要良好,正能量要足够。否则,在救援过程中难免会被负性情绪所感染。其次,还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否则,不仅帮不了别人,反而会添乱。例如有些非专业的心理救援人员,往往揭开了别人的伤疤却又不知道如何处理,结果导致当事人反复受到伤害。
  不过,相比于专业的心理救援人员,亲人、朋友更容易获得当事者的信任。而且,专业人员的数量毕竟有限,所以,当周围有人遇到心理危机时,掌握一些心理救援的基本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急救主要通过陪伴和倾听来降低幸存者的悲痛,满足其当前的需要,提高其适应能力。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技术,不要轻易触碰别人的伤疤。
  可以这样做:
  1、 向在悲痛中的个体保证,他们正在体验到的一切是可以被理解的、合理的。
  2、 使用遇难者的名字来称呼,而不要用“死者”等字眼。
  3、 提供支持,为他提供具体的帮助(食物、水、毯子)。
  4、 让他们知道,他们很可能会持续经历悲痛、孤独和愤怒的时期。
  5、 如果幸存者想要讲述,准备倾听。
  6、 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持续体验到悲痛或抑郁并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咨询师联系是明智的。
  7、 告诉他们,医生、精神卫生中心或医院会指引他们得到适当的服务。
  有些话不要说:
  他现在离开更好。
  这是她离开的时候了。
  起码他走得很快。
  让我们说说其它一些事吧。
  你应该向前跨越这些。
  你足够强大去处理这些。
  他走得很轻松,你应该感到高兴。
  那些没把我们打倒的灾难,会让我们更强大。
  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
  你还活着,这很好。幸好没有其他人死了。
  你还有你的兄弟/姐妹/母亲,还不算太坏。
  本刊记者 王硕
其他文献
每年高考季之后,为了上个好大学,孩子累花了眼,家长费尽了心。  当前,正值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一些高考失利的学生及其家长开始不惜一切财力、人力为上大学找关系,然而不少人却遭遇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特邀专家 焦景收  北京铭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法律风险管控专家,人民调解员。  数据说话  每年诈骗金额几千万元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近两年,以办理上大学为名诈骗的案件近30件,涉及诈
期刊
炎炎夏日,很多冬天都没有抽筋的人却受到了抽筋的困扰,本以为天气寒冷容易引起抽筋,为什么夏天抽筋会这么多呢?抽筋那么痛苦,有什么好方法能够立刻缓解疼痛?  特邀专家 张道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肌肉这样爱抽筋  半夜抽筋被疼醒,您有这样的经历吗?此时抽筋的肌肉多是拧成了一坨硬块,即肌肉痉挛。它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于腿部和足部。抽筋的发生主要跟脱水、疲劳、寒冷、缺钙有关。  天气炎热
期刊
7月27日,网友曝光了一张杨幂产后的照片。照片中,她一头黑色长发,身穿白色上衣,以口罩遮面,看上去身材纤瘦。难道女明星都成了精?前有陈慧琳、李嘉欣,后有孙俪和杨幂,怀孕大多只长肚子不长肉,还能瞬间恢复苗条身材。女明星们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我们普通人如何做辣妈呢?  特邀专家 于海姣  运动营养师、国家公共营养师  杨幂:吃东西蛋白质优先  “有生以来第一次过了50kg,纪念顺便拉仇恨一下。”怀孕期间
期刊
暑假到了,还没想好带孩子去哪儿玩耍?别担心,小编特地搜罗了近期北京值得一去的最新活动,还等什么,麻利儿带娃去找乐儿吧!  陶然亭公园  与恐龙战队亲密接触  凶猛的霸王龙,恐怖的异特龙,无坚不摧的三角龙……60多只栩栩如生的仿真恐龙模型藏身与主干道两边的树丛间,或追逐觅食,或一起嬉戏,不时地还发出各种逼真的音效。  这就是陶然亭公园中以“珍爱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恐龙科普文化展.本次展览共分为6大
期刊
近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介绍,据北京市3年一次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常住成年人肥胖率约为21%,相当于每5个人就有1个人肥胖,比2008年上升了约11%。  肥胖是万病之源,许多慢病都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保持体重成了保持健康身体的头等大事。  特邀专家 杨玉慧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您的体重标准吗  【标准体重法】  计算方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计算方法,标准体重(公斤)
期刊
据说,人多的游泳池水=水+消毒粉+尿液+少量大姨妈+各种细菌+脚气……小伙伴们,你还敢去游泳吗?如果去,该如何躲开泳池里的传染病呢?  特邀专家 李侗曾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治医师  专家观点  游泳被传染几率小  公共泳池虽有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可能,但几率很小。  首先,游泳池面积很大,水很多,即便有一些细菌、病毒,也会被稀释得非常少,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其次,正规的游泳场所都会定时对池水进行
期刊
《唐朝定居指南》以浅显风趣的笔调,介绍唐人衣、食、住、行、语言、娱乐、宗教、节庆、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从细节出发,展现唐代(主要是初唐时期的长安)社会图景。作者假定一种情景,试图展示作为现代人的读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亲眼所见的真实唐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用美味糕点征服他的心  如果孤身一人穿越到唐朝,我劝您还是别往“西点烘焙女王”的目标去努力了,从烧炭打铁开始的工程量太大。不过值得安慰的是,“
期刊
朱丹与周一围的爱情,开始于一张偷拍的照片。故事就发生在去年6月,当人们还在猜测林荫道上和她甜蜜拥吻的男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的时候,男女主角已经手牵手发表幸福公告:“遥望终有时,你已近眼前。”当红女主播和低调“岩男郎”如何走到了一起?朱丹亲自揭秘说:“我们是通过电影《绣春刀》认识的。”  在电影《绣春刀》中,走上大银幕不久的朱丹首次挑战古装戏,演的还是一位身手矫健的侠女。为了达到导演的要求,朱丹专门到怀
期刊
京城开启疯狂的“烧烤模式”,去京郊体验木屋生活吧!那里没有钢筋、没有混凝土、没有砖瓦,只有泥土花香的气息,让你焦虑的心得到宁静,疲惫的身躯得以放松……  阖家欢乐派  圣园山庄 全家人的幸福地图  圣园山庄是坐落在怀柔虹鳟鱼一条沟的一个古朴山庄,它紧邻雁栖湖、红螺寺、生存岛、神堂峪。圣园山庄门脸儿不大,但园内大树成荫,满园绿色。泉水清沏的瀑布、依山而建的木屋别墅、圆木苇帘的凉亭、光滑溜园的石路,都
期刊
在电视剧《金牌律师》中,朱丹和小童星朱佳煜演绎了一对令人揪心的单亲母子。现实生活中,年过而立的朱丹也并不抗拒升级做妈妈。  “我和周一围对事业都有规划和要求,有孩子了的话肯定会分散事业重心,所以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有了就生,没有的话就在事业上继续加油。”既然如此,朱丹对于结婚有怎样的打算呢?她的回答既直爽又特别:“我觉得对这个人信任的时候,婚书没有那么重要。”而朱丹也相信,周一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