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成绩管理现状与对策

来源 :基础医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x1989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根据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成绩管理的内容及特点,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与成绩管理中的相互关联,探讨教学管理人员如何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细节,多维度梳理留学生成绩管理内涵,优化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为确保临床医学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加强人才培养助力.
其他文献
“1+1+6”模式,即一个指挥调度中心、一个执法保障、六条专班工作线.畜牧兽医事业服务中心依据养殖大数据,制定全年疫病防控方案;畜牧兽医执法中队对免疫情况开展执法督导核查;兽医实验室监测、兽药饲料监察、专家服务团、法制科普宣传以及无害化处理等6个职能科室,对低于标准抗体效价的养殖场户及时引导其补防补免,组织举办疫病防控培训,提升全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文中指出了大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带来了新问题以及畜牧业绿色环保、生物安全、老病新发、混合感染等问题,结合“1+1+6”模式在职责明确、思想转变、解决后顾之忧、科学
留学生医学汉语教学为培养知华友华医学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留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汉语线上线下教学为例,结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后续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是其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传统实验教案设计合理、条件优化,学生难以建立整体实验设计的思维模式.“缺陷性实验”在原实验案例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破坏实验中重要环节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主动形成“缺陷”,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思维,强化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的教学模板.文章围绕“缺陷性实验”案例的创建,设计思路,实施及应用意义等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既要完成科研训练,又要完成33个月临床轮转,这种双重要求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挑战.在线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学习时间和地点高度灵活的特点.文章针对12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和60名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研究生和导师对于在线课程学习、临床培训和科研训练的不同需求,探讨在线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管理部门制定“传统+e”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尤其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PBL的反馈及评价系统还缺乏标准化的流程.PBL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及媒体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PBL教学中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并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文章对低年级医学生PBL学习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导师评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互评和导师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BL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参考学生互评的结果能消除导师主观评分的偏差,有利于PBL考核结
在当今国际留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要求的指导下,改革留学生教学模式,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是其重要任务.文章在留学生神经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采用PBL、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及增加平时测验频次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强化过程性学习和考核,调动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留学生的学习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生理学作为衔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医学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工作目标.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文章探讨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与劣势、经验与不足,并且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保证足够的师生互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线上教学特色与优势的经验.
为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生态模式,南京医科大学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与创新性实验、人体实验等不同梯次类型的虚拟仿真资源,进行基础和临床融合的功能数字人虚拟仿真项目建设,打造人体机能实验+动物实验+虚拟仿真实验三位一体实验教学新体系,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了素质、能力、知识三者的协调发展.
雨课堂是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产物,通过手机追踪可以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教学环节,为PBL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平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出全面公正的形成性评价.在首都医科大学本科生教学中利用雨课堂融合PBL的教学模式,结合药理学课程的特点,初步探索针对药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我国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临床融合困难,临床导师招生非临床背景、专门从事疾病基础研究的学生受到学科设置的限制,缺乏互补.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山大学于2007年起设置分子医学专业,在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分子医学专业.导师队伍同时包括基础和临床的导师,临床导师也可招非临床背景甚至非医学背景的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扩大了研究生生源范围,建立了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路径和制度.结合中山大学医科研究的优势领域配置研究生指标,促进了紧密围绕重要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研究的疾病导向和临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