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服装教育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业生产交叉的学科教育,既要符合普通教育的一般要求,又要体现艺术类与工科教育的特点,突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服装教育 实习实践 教学
服装教育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业生产交叉的学科教育,其教学工作除了符合普通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体现艺术类与工科类教育的特点,即要突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状况是:有些院校、不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或限于条件,或嫌麻烦,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给培养实用型服装人才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笔者想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想法。
一、深化对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
要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认识到实习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权宜之计。具体地说:
(一)实习实践是认识过程和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体现。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 一个认识过程,两者在本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深化、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可见,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一个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就是在其过程中要反复、多次实践。而实习实践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规律和特点。
(二)实习实践是现代教学论的要求。传统教学论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现代教学论则把学生当成认识活动的主体,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生产、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习实践就具体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的要求。
(三)实习实践是实现服装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服装教育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即知识型和技能型相结合的人才。而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除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以外,还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技能教学,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造就实用型、复合型服装人才,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素质高、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技能。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和学生一道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向工人技师学,师生互帮互学,不仅能巩固、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自己的操作技能。由此可见,抓好实习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项有效措施。
二、拓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途径
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安排实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放开视野、拓宽途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内初步实践。课内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来确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即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组织学生实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凡是需要学生看的就让学生看,凡是需要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比如讲服装制图的某一部分,教师除了自己在黑板上画图外,还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图。二是上好专门的实践课。专业技术课某一专题的知识讲完后,如需学生操练,就应组织专门的实践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练,使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二)单元系统操练。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每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就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布置若干专题让学生系统操作。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自习课专题操作。要求学生在复习、巩固、深化当天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提出的学生应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进行操练,做到知识、技能双过关。二是在工艺室反复操练。就是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按专题项目系统地进行操练,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三是到校内实习工厂参与生产活动。组织学生根据专题操练项目,按照工厂的生产要求,在工厂技师的指导下跟班作业,要求符合操作规程,生产合格成品。
(三)校外集中实习。一般是指毕业实习,也就是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学校要组织他们到校外实习基地,全面进行实习实践,使他们把整个学习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服装行业的各项活动中去,既全面检测学生的水平,又为他们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校外实习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到服装工厂跟班作业,即从事服装生产的设计、打板、推板、制作、质量检测等项工作,要求操作熟练,保证产品质量。二是到服装市场参与营销活动,即进行产品介绍、广告宣传、向客户和顾客推销服装产品等方面的工作。要求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全面检测毕业实习的成果和质量。
三、落实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内要建立服装工艺室和实习工厂,工艺室和实习工厂要有设计、打板、制作、检测等场所,并加大经费投入,定期添置和更新有关设施和生产设备,以保证学生操练和生产的需要。校外要通过厂校联合、厂校挂钩等形式,选取几个服装工厂作为学生长期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还要选取几个服装市场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要规定工作任务,健全规章制度,提出责任目标。基地与学校要各负其责,互相支持,步调一致,努力工作,保证出产品、出人才。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证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实现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造就服装行业的实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一专多能、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目前不少院校的服装师资与这一要求还相距很远,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变这个现状。一是从校外聘请。可以从服装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经过必要的理论培训后,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培养提高现有教师。可以将一部分教师送到服装工厂、服装科研场所、服装市场跟班学习,主要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科研、营销等实践中去,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组织部分教师参与校内、校外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对提高快的、学习效果显著的教师,学校要给以肯定和奖励。
(三)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实习实践活动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工作的最佳效果,必须搞好组织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领导管理机构。学校要成立由一名校级领导牵头、教学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与的实习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办公室,以做好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二是要加强实习实践活动的计划性。每个学期任课教师都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培养技能的要求,制订实习实践教学计划,交领导小组审定后有计划地实施。三是认真进行考核评审。平常的实际操练、单元系统训练和集中实习,除了学生本人要进行自我总结、教师定期考核外,学校还要成立由有关方面负责人、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评审,做出准确、有鼓励性的评价,为他们就业提供条件。
(四)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的科研工作。实习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为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的内容要涵盖实习实践的内容、形式、领域、过程、组织、管理、评价、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在做法上:一是要组织专题攻关,即安排专门力量,分专题进行研究,保证出成果、出水平。二是要发挥群体的作用,即组织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个人的优势,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经验和成果。同时,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校要及时介绍、推广,以指导和推动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健康进展。
[关键词]服装教育 实习实践 教学
服装教育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业生产交叉的学科教育,其教学工作除了符合普通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体现艺术类与工科类教育的特点,即要突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状况是:有些院校、不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或限于条件,或嫌麻烦,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给培养实用型服装人才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笔者想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想法。
一、深化对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认识
要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认识到实习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权宜之计。具体地说:
(一)实习实践是认识过程和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体现。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实际上是 一个认识过程,两者在本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深化、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可见,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一个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就是在其过程中要反复、多次实践。而实习实践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规律和特点。
(二)实习实践是现代教学论的要求。传统教学论以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现代教学论则把学生当成认识活动的主体,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生产、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习实践就具体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的要求。
(三)实习实践是实现服装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服装教育应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既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即知识型和技能型相结合的人才。而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除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以外,还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技能教学,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实现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造就实用型、复合型服装人才,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素质高、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绝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技能。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和学生一道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向工人技师学,师生互帮互学,不仅能巩固、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自己的操作技能。由此可见,抓好实习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项有效措施。
二、拓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途径
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安排实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放开视野、拓宽途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内初步实践。课内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来确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即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组织学生实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凡是需要学生看的就让学生看,凡是需要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比如讲服装制图的某一部分,教师除了自己在黑板上画图外,还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图。二是上好专门的实践课。专业技术课某一专题的知识讲完后,如需学生操练,就应组织专门的实践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练,使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二)单元系统操练。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每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就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布置若干专题让学生系统操作。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自习课专题操作。要求学生在复习、巩固、深化当天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提出的学生应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进行操练,做到知识、技能双过关。二是在工艺室反复操练。就是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按专题项目系统地进行操练,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三是到校内实习工厂参与生产活动。组织学生根据专题操练项目,按照工厂的生产要求,在工厂技师的指导下跟班作业,要求符合操作规程,生产合格成品。
(三)校外集中实习。一般是指毕业实习,也就是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学校要组织他们到校外实习基地,全面进行实习实践,使他们把整个学习阶段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服装行业的各项活动中去,既全面检测学生的水平,又为他们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校外实习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到服装工厂跟班作业,即从事服装生产的设计、打板、推板、制作、质量检测等项工作,要求操作熟练,保证产品质量。二是到服装市场参与营销活动,即进行产品介绍、广告宣传、向客户和顾客推销服装产品等方面的工作。要求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全面检测毕业实习的成果和质量。
三、落实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内要建立服装工艺室和实习工厂,工艺室和实习工厂要有设计、打板、制作、检测等场所,并加大经费投入,定期添置和更新有关设施和生产设备,以保证学生操练和生产的需要。校外要通过厂校联合、厂校挂钩等形式,选取几个服装工厂作为学生长期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还要选取几个服装市场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要规定工作任务,健全规章制度,提出责任目标。基地与学校要各负其责,互相支持,步调一致,努力工作,保证出产品、出人才。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证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实现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造就服装行业的实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一专多能、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目前不少院校的服装师资与这一要求还相距很远,必须从实际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变这个现状。一是从校外聘请。可以从服装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经过必要的理论培训后,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培养提高现有教师。可以将一部分教师送到服装工厂、服装科研场所、服装市场跟班学习,主要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科研、营销等实践中去,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组织部分教师参与校内、校外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对提高快的、学习效果显著的教师,学校要给以肯定和奖励。
(三)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为保证学生实习实践活动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工作的最佳效果,必须搞好组织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领导管理机构。学校要成立由一名校级领导牵头、教学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参与的实习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办公室,以做好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二是要加强实习实践活动的计划性。每个学期任课教师都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培养技能的要求,制订实习实践教学计划,交领导小组审定后有计划地实施。三是认真进行考核评审。平常的实际操练、单元系统训练和集中实习,除了学生本人要进行自我总结、教师定期考核外,学校还要成立由有关方面负责人、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评审,做出准确、有鼓励性的评价,为他们就业提供条件。
(四)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的科研工作。实习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为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的内容要涵盖实习实践的内容、形式、领域、过程、组织、管理、评价、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在做法上:一是要组织专题攻关,即安排专门力量,分专题进行研究,保证出成果、出水平。二是要发挥群体的作用,即组织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个人的优势,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经验和成果。同时,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校要及时介绍、推广,以指导和推动实习实践教学工作的健康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