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符号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pi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1世纪之后,数码和新媒体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受到西方观念艺术和波谱艺术的影响,抽空水墨的物理属性得到了大胆的尝试,将水墨传达观念和新媒体技术、数码摄影技术等进行结合,探讨水墨进入当代艺术格局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对传统水墨画和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并分析了水墨艺术运用数字技术的变化,对水墨画和新媒体技术融合后的特征和现代例子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墨 符号 新媒体技术 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一 传统水墨画和表现形式
  唐代开始出现水墨画,形成于五代,宋元时期发展较盛,明清时期和近代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传统水墨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这是中国绘画创造和欣赏的原则,“气韵生动”是六法首位,艺术作品形神兼备也就有了“气韵”。笔墨的优劣由气韵决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气韵,墨才会具有生动性。水墨画属于表现艺术,表现了“气韵”和“境界”,是中国主要的绘画种类。技法并不是中国画的唯一笔墨表现方式,同时包括了氣韵,体现了人格化。好的作品在笔墨技巧上应做到娴熟精到、挥洒自如且情趣盎然。采用墨加清水之后形成黑白灰的不同层次,在宣纸上进行层层的积染、叠加,林立氤氲且浓重黝黑,将浑厚华滋和苍茫莫测的世界展现出来,形成具有抽象意味的艺术景象。
  二 水墨画应用数字技术的变化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了数字类绘画,数字技术具有丰富、便利的视觉效果,可以给人们的艺术审美带来全新的感受,目前不同的广告传播媒介也对人们的视觉神经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传统的艺术观念将会被数字技术打破,同时对大众的审美习惯也会进行一定的改变,传统的绘画思维以及方式也会受到数字技术的剧烈冲击。中国的水墨画不断获得发展和创新,自数字技术出现之后,对水墨艺术的审美角度、创作方法、表现手段及观赏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水墨画应用数字技术的变化,可以从表现语言、创作环境、观赏方式和感官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新表现语言
  数字技术在水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对这一绘画艺术的丰富性进行提升。传统的水墨画一直都是静态的图像,虽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构图以及构成元素也会进行一定的变化,但依旧静态无声。数字技术可以将各种分离的信息传播形式进行有机结合,那么在水墨作品中就会包括图像、声音以及动作等各种艺术符号语言,并利用这些符号语言存在的逻辑关系,对信息进行处理、显示,采用可以将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视觉传达表现范围,最终实现激发人类艺术审美目的。
  传统水墨画和新型数字媒体艺术媒介进行融合,可以形成全新的组合,在展现中国水墨文化的同时还能产生出多维的空间视听刺激,带给受众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传统艺术交流方式难以实现的。数字新媒体技术与水墨画融合,对传统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缩短,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对水墨艺术的边界进行拓宽。
  2 新创作环境
  传统创作均是在宣纸、绢上完成创作,这是传统创作方式。基于目前的当代艺术大环境中,水墨艺术形成了更丰富的创作方式,在水墨艺术中应用数字技术,充分将水墨艺术创作范围进行拓宽。专业的绘画软件,不但可以进行图像编辑以及处理,还可以将此作为是进行数字绘画创作的媒介,其可以提供一个创作的虚拟空间。借助于电脑进行创作,就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绘画,其不但可以对传统的绘画限制进行摆脱,同时还可以对作品随意进行调整和修改。数字技术实现了新的虚拟现实,将艺术和技术互补、交融。
  3 新观赏方式
  传统情况下人们是以静态方式对传统水墨艺术作品进行观赏,比较单一且沉静。出现数字技术之后,实现了动态及互动展现方式转变,实现了双向沟通、虚拟转变,艺术家应用各种可以更好表现个人思想的方式,对空间限制进行突破,形成新的观赏方式。而且应用数字技术,艺术家通过拍摄,对全过程进行点滴记录,是对作品空间展示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数字技术对艺术作品展现天地进行了扩展,实现多角度观察,便于接触、了解古代水墨作品,是一种新型的时空传播手段。
  4 新感官体验
  新观赏方式实现了新感官体验,对受众的视觉、痛觉以及触觉等均产生了一定的触动。涵盖人类感官全面设计,是新型的生活模拟体验。虚拟软件和电脑的开发应用,实现了一个基于艺术作品、艺术家、受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实现了更为有效的交流互动。数字技术增添了水墨艺术的互动性,让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众能够更加深切地对中国水墨作品的人文情怀进行体会。水墨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融合的重要体现方式,就是为观赏者提供一个进行自我创造的虚拟方式。
  三 水墨画和新媒体技术融合后的特征
  数字水墨作品可以将写意水墨效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是由于现代数字技术可以将东方笔墨中蕴含的文化意趣呈现出来,以生动流畅的气韵、清新飘逸的格调且具有深沉含蓄意境的形式深刻体现出重表现、抒情的美学精神。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总称为笔墨,笔墨从理论和技法方面都对审美意识、民族哲学观进行了体现,“意”是无形且抽象的表现,需要应用一些图形符号的“形象”辅助才能实现表达。借助数字新媒体可以对墨色的干湿、黑白以及浓淡变化进行模拟,从而构成数字水墨。“意象”就是对心和物、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相互统一进行体现,从而把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进行有机交融所出现的产物。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看到“意象”中的“象”,而“意”需要靠品味才能体会出来,这也是传统绘画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绘画中有一对“虚实”理论范畴,包括隐现、黑白、浓淡及藏露等。数字水墨在形式上所模拟出来的画面是流动的,不过也对虚实相互交融进行了一定的追求,充分地塑造出了一个具有意境的艺术空间。更借鉴了水墨画“神似”、“写意”的手法表达方式,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利用抽象逻辑推理,经过演算获得基本单位,经过多样组合就能形成水墨画视觉符号。追求水墨符合的“无形”、“奇正”及“分和”等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却很难看出明显规律。数字水墨追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同时也深化了事物意象,因此更加神似。观赏目前的数字水墨作品可以发现,通常数字水墨作品会将优美动感的诗境与传统笔墨情趣融合,所以数字技术同时也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应用水墨将人物的音容情感和山峦运气缭绕之感充分表现出来,让受众能够在数字技术制作的水墨画效果中陶醉不已。   四 水墨符号和数字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1 数码影像技术的融合
  2004年,张羽创作了实验水墨影像作品,通过尝试以手代笔,完成了《指引》系列,可以采用“按手印”的方式在宣纸上留下整齐的痕迹,这一过程可以通过Video形式进行全程记录。“按手印”的方式通常会让我们联想到确认犯罪行为供词、法律领域产生的不同形式纠纷和签订某些私有财产合同等情况,不过这些均是利用“按手印”的方式对“身份进行确认”。从1993年开始,张羽就在考虑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中国实验水墨艺术的“身份确认”,实现和西方当代艺术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艺术家刘光旭通过小电影形式,将一支蘸有水墨的毛笔从远处到墙上宣纸戳写的过程进行了记录,采用慢镜头对水墨痕迹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展示,水墨痕迹形成采用显微镜方式进行了再现。电影是物理过程,更展现了幻觉的形成和破灭过程。
  2 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水墨符合和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挂念、形成的探索均较前卫。例如,张卫的《齐白石VS夢露》系列和《范宽VS杜尚·泉》系列,还有李晴的《国宴·火锅料》等,这些作品均运用电脑技术,采用广告式的喷绘实现作品的最终呈现。他们的这种创造方式均受到了西方观念和波谱艺术的启示,形成后现代艺术创作方法,图形的生成采用电脑对手工拼贴进行替代,同时通过视觉图像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观念,之前的语言表达也就通过图像进行了取代。其中张卫在其作品中,就把齐白石的水墨画和美国梦露这一经典大众文化图像合并设置在了一起;李晴则在《国宴·火锅料》中将齐白石水墨画里面的鱼虾蟹水墨形象和八大卢雁利用电脑对图像进行合成,排列于菜盘中。他们作品中的调侃以及所包含的滑稽意味,就是把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图像合并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中西方文化以及现代都市消费文化意识的深入思考。上述举例水墨性实验新探索形式,不能简单地采用“抽象”一词阐释,这些新形探索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已经远超越了“抽象”二字所能解释的范围。
  五 水墨艺术和数字新媒体技术融合存在的相关问题
  1 艺术家未能充分认识数字新媒体技术,也不具备熟练运用能力。要使用数字技术就要对材料进行了解和掌握,目前从事水墨艺术先锋人物很少能熟练掌握各项数字技术的,年轻人虽然掌握了较好的技术,但却缺乏艺术成熟度。
  2 未能对数字新媒体技术媒材和水墨艺术兼容性进行仔细研究。传统的水墨画必须要通过一种特殊的媒介材质,那么其要想融入到当代艺术之中,就必须实现和其他媒介材质的综合应用。水墨艺术属于心性修养艺术活动,能充分抒发个人情感,数字技术媒材则是机械性物体,由于要受到水墨物理特性的局限性,因此也就只能和一部分软件以及数字产品进行结合,同时其选材的兼容问题也必须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实践。
  3 水墨艺术以及数字技术杜宇符号化的应用更倾向,因此之中的文化内涵并不深刻。一些艺术家通过对水墨符号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创作出的作品会让人产生仅仅是一幅水墨画的感觉,其中除了借助抽象的图形元素、黑白对比色彩应用和重叠的构图法则并无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作品只能称为使用了水墨符号的水墨画。
  4 需充分激发水墨文化活力。水墨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特色的艺术,将数字新媒体技术融合水墨符号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当代的物质实现水墨画在当代艺术中的介入,将艺术家对时代的思考体现出来。
  六 结语
  传统文化充分凝聚了中国民族的智慧结晶,数字水墨与传统水墨画存在相同观念,因此当代数字艺术家才会将目光投放在对中国民族文化精华的传承方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的水墨符号融合数字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艺术家充分掌握传统知识,增强技艺的同时不断进行实验,将水墨艺术、数字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共通点查找出来,保证水墨艺术语言能够更自由、丰富地表现出来,实现中国水墨文化艺术内涵的充分体现。中国现代数字艺术必须要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创其新型发展道路,以能够对其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和发扬。伴随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水墨符号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将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艳:《传统水墨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2] 林立:《水墨元素在数字媒介中的艺术应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 陈玉琼:《水墨艺术应用数字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 王薇:《浅析现代平面设计与“水墨艺术”间的结合点》,《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5期。
  [5] 卢缓:《走出蜜月的技术与艺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现状和展望》,《当代美术家》,2009年第8期。
  [6] 罗洪兴:《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形式美》,《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0期。
  [7] 王南:《浅谈数字水墨中的传统水墨文化运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8] 朱平:《冲出水墨边界的探索——新媒体技术与水墨符号相结合的实验艺术》,《美术大观》,2008年第2期。
  [9] 陈红:《传统水墨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10] 杨莹:《新技术下的视觉实验——试论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形成及其语言特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作者简介:陈文华,男,1980—,江苏淮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制作技术与艺术、新媒体技术与艺术,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