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转化学困生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对于班级的学困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到全面的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他们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班二年上学期新转来一个男孩,他入学的第一天就把我吓了一大跳,该生的厌学情绪特强,学习成绩低下。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不知所措。思来想去,我决定家访先与其父母沟通了解情况。经我多次家访才得知,该生有自闭症,父母在家对其娇惯过度,再加上他没上学前班,没有学前基础,致使上一年学习负担过重,压力大,所以产生较强厌学情绪。了解原因后,我尽量去辅导他,解除他思想上的包袱,他不再厌学了,而且学习积极性也浓了,成绩也提高了。
  二、沟通,搭建师生心灵间爱的桥梁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亲的,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们要对学困生特别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情,用爱心融化他们冰冻的“心理防线”,搭建起师生心灵间爱的桥梁。这样,教师才能打开“学困生”心灵的闸门。
  三、挖掘孩子身上闪光点,让他们自尊、自信
  班级内的学困生大都因为自己存在的问题,自卑而且缺乏自信,所以要想转变他们,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使他们找回自尊心、自信心。有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定会勇于展示自己,从而激发了上进心。
  四、教师的赞赏,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兴奋剂
  激励的语言如久旱的甘霖,似扬帆的劲风,是学困生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学困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要善于点燃。上课时,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尽量设计些简单的题目给学困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且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在作业本上,我经常在后面加上些激励性语言。学困生拿到作业时,显得非常的兴奋,他们会从中汲取动力,改变学习态度。在我班中,有个男孩子叫钱琪。他原来是一个学习兴趣非常低的孩子。课上总是看不到他举起的小手。课下的预习、作业,他做的更是一塌糊涂。偶然一次语文课中,他解释对了一个词语,我及时夸奖了他。就是这么一句赞赏的话,让他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也让他从此成了语文课上的活跃分子,他的小手总是高高的举起,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就是赞赏的力量。
  五、生生互助,共建温暖大家庭
  要想更好地转化班级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仅靠老师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全班总动员,让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做到生生互助。我们可以建立“一帮一”小对子,结对的同学不仅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还可以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从而树立大家共努力齐进步的思想,为后三分之一的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让这些孩子融入到班级中,感受班级的温暖,从而树立全班同荣辱、共进退的思想,从而带动他们克服缺点和不足,奋发向前。
  六、作业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宜
  学困生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针对学困生的此特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把握尺度,给学困生的作业量要适当,不宜过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难度要适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七、正确对待意志缺乏中的“反复”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教师不能失去信心,更不能弃之不理,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反復点”中找到他们失败的根源,从而让他们真正地领悟到这一点。对于偶尔缺乏意志的学生——失败时,教师不应该训斥他们,而应该给他们鼓励,跟他们讲道理,只有正视失败,寻找失败的根源,以后才能回避这些失败。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来说有多重要。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找到了如下的教学策略,实施起来是行之有效的。  一、从背诵中积累语言  1. 每日一句。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都看《日记起步》,可以从中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简单优美的课外语句,每天早上在班级内
“后三分之一”学生一般是指单学科或多学科学习质量较差、学业成绩偏低、处于班级或同年级下游的那部分学生。  凡事皆有因。“后三分之一”学生并非是先天如此,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要想成功转化“后三分之一”学生,让这些孩子成人成才,必须先弄清“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因。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意识到,“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校因素  “后三分之一”学生是普遍存在于学校的一